Butterbeer
Butterbeer

At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T.S.Eilot

飛過世界的盡頭

飞往纽约的大圆航线飞过北极后,见到了冰雪消融的荒原,打开Google Maps得知,位于加拿大北部的因努维克。

想起T.S.Eliot在《荒原》中写到: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回去Google搜索了加拿大北部的荒原,看了些纪录片方知夏季的苔原表层冰雪融化会有鲜艳的花和浆果。湖泊沼泽密布,水鸟捕鱼,灰熊在草甸上巡游,倒是有些艾略特所写的混沌而初开的景象。

Wasteland In Inuvik

荒原写于1922年,四年前一战结束。诗歌开头说将万物复苏的四月说成最残酷的月份,将沉睡地好好的人叫醒,加入运转者的纷繁的秩序当中,其内心却十分荒芜,诗后面也说到了在伦敦过着机械又繁杂生活的人们,横流的物欲,也描写了恐慌而破落的生活,如: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河上树木搭成的蓬帐已破坏:树叶留下的最后手指 
想抓住什么,又沉落到潮湿的岸边去了。那风 
吹过棕黄色的大地,没人听见。仙女们已经走了。 
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 
河上不再有空瓶子,加肉面包的薄纸, 
绸手帕,硬的纸皮匣子,香烟头 
或其他夏夜的证据。

艾略特的荒原之前只是读过,但觉得信息量太大而难懂。此诗大抵是写了原有传统秩序破灭后人心的荒芜,人们生活机械重复,碌碌无为而不自知,且诗歌结尾欲引用吠陀经箴言中奉献、同情、克制为人类引路。想到如今的世界,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大家不再坚信那些曾被珍视的价值了,微观上少有思考人生的意义,却前仆后继地996加班,抑或是拼娃拼学区,以及消费主义导致的朴素生活观念的丧失。宏观来讲,则是保守主义的兴起,和许多普世价值的退潮。

又如人应当如何保持对事实的追求,在同温层越来越厚的时代保持清醒,看到更多的世界,而非成为无论走到哪都带着一口井的井底之蛙。想离开既有的认知十分不易,可能意味着自己原先的文化认同、经历、教育的反思,也算是为何“从冰冻中复苏的四月”是“最残忍的一月”的解释之一了。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的堆叠可能只是表象,深处的隔阂想打破,可能很难罢。

附:

T. S. Eliot The Waste Land https://venice114.pixnet.net/blog/post/23689994-the-waste-land

赵萝蕤译文 https://www.shigeku.org/xlib/lingshidao/yishi/eliot.ht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