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a
wula

"We must free ourselves of the hope that the sea will ever rest. We must learn to sail in high winds.”...from (Aristotle, Onassis)

你是活在別人的數字裡?還是自己的生活裡?

Knowledge can be communicated, but not wisdom. One can find it, live it, be fortified by it, do wonders through it, but one cannot communicate and teach it. By - Hermann Hesse

自身明白得將自己歸類在文科生這一區…因為太知道自己對數學算式看不過三眼…想當年的大考,數學的分數是慘不忍睹,還好其它科平均數還不錯…

「想當年」了啊…
猶仍記得當年考完試後的一段時間,還做著被分數追趕的惡夢…
在出社會一段時間後,夢境就走另外一個層次了 (´_ゝ`) …

近期偶然開始聽蔣勳老師在YT上的影片,從《金剛經》到《莊子》再到 唐宋詩人…
原本只是當床邊故事聽聽,但越聽越覺得在「想當年」的分數需求之下似乎錯過了些什麼文化韻味…

畢竟,在必須被分數追著跑的年紀,文學賞析就是同等於體育、美術放在角落的花瓶…在分數之下,再美好的事物都得放砝碼量秤…無可標上數字的微風,幻舞的晨曦,啁啾的鳥鳴,對照出的是恍恍青春。進入了社會,又得面對另一套數字遊戲,只能說,人類真的很熱衷於打分數...追逐數字...

數學的演進,讓人類對天文、地理、科學、空間、時間建構出一套理解的方法…最關鍵的或許是因為「以物易物」的時代紛爭太多,因此”量化”就成數字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然後人類又去定義了IQ

是因為數字才能帶來安全感,才能有自我價值感?

Don’t know…

嗯…到了另一個年歲,推進到想尋求心裡的平靜,尤其在這外在紛擾過多的時期…無法改變世界49.6°C的高溫,降不下來的焦慮,那就從自我心境開始…

有時機緣是種「不對」,但又不可否認其在某個時機的「對」,沒有一連串的變動,未有想「悟」之念頭...如果毛毛蟲堅持牠毛毛蟲的形態,破繭化蝶 將不在牠生命的選項中…

從《金剛經》聽到《莊子》,
何以逍遙?何謂無我?何能著補丁的衣物到蘿蔔白粥都覺得”很好”?

尚未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通透境界,那就退後一步看看是否可做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的狀態...

聽李白、杜甫、王維、蘇軾,一種文化,一段歷程,傳述著生命中多變的雲彩。

聽文化傳道者娓娓道來那一字一句的歷史層次,生活打磨出的感悟,並時代構築的文化深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多年前的過去,我理解的「知」是知識;多年後的現在,我理解的是感悟;多年後的未來,就交由多年後的我去理解...



文學、哲學、美學似乎都被擺在華人世界的角落,因為看來並不是最能"賺錢"的選項,但對生命的潤澤度個人是覺得不可或缺的涵養。


以下是YT平台上蔣勳老師的影片, 目前個人覺得想分享的, 有興趣者可前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