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a
wula

"We must free ourselves of the hope that the sea will ever rest. We must learn to sail in high winds.”...from (Aristotle, Onassis)

要有梗的副作用 (枯長慎入) / 要梗圖嗎? 我沒有

Conflict is drama, and how people deal with conflict shows you the kind of people they are. By - Stephen Moyer

在大量的資訊中如何吸引眼球?

這是自從資訊傳遞速度更快後, 全球媒體及行銷品牌都在爭相研究、分析、發展的目標。

資訊載體的演變:報紙 -> 電視 -> 電腦 -> 手機 (3C產品)

自成長的印象中, 是以電視為主要娛樂來源的時代, 夠麻辣、夠Y世代(千禧世代)者異軍突起 ; 大概是同時期, "如何用腥羶、聳動的語詞作為標題"瞬間變成媒體從業者必備技能...那時的媒體大佬們為了收視率也漸讓新聞報導逐漸失控...更產生了在事故現場, 記者問當事者的心情如何這種令人心情ooxx的採訪報導素質出現...

在當時的年紀, 看到討論「媒體誤國」之類的雜誌報導, 講到某國家因為媒體型態, 讓新聞逐漸失真, 失去監督政府該有的第四權公平責任感, 導致政府更無忌憚, 影響人民實質生活水準...深刻震撼至今(深刻其影響可以如此之大, 震撼其如慢性毒藥般入食而不自知)...

逐漸, 開始有希望公權力做約束的聲音出現, 而誕生NCC(頗有透明感的政府單位)...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新聞媒體聰明避責, 就變成引用誰的影片、文章or從社群拿文來交差, 做聲量點擊率(網軍也許就是因此而生的工作?).

(p.s. 如在台灣, 有網絡自我原創內容不希望被延用可以加註"不得任意轉載"之類的標註作為第一道防線)

現在, 隨著電腦、手機、3C產品的普及率, 上網速度的更新, 演變到「自媒體時代」, 人人可發聲傳遞想法, 舞台不再僅限於所搭建的攝影棚, 戲劇(drama)可以延伸到每個角落.

但, 有感觸、有念頭、有想法 該如何吸引目光?

根據品牌從業者的資訊, 世代的更迭, 平均注意力秒數越來越短(註1), 在這狀況下, 影片不能太長, 字數要短而有力, 並懶人包、圖文內容、梗圖(迷因)因應而生, 變成現在行銷、媒體人必點技能.

輕者, 溫和點個情境, 反話當正話說, 梗圖會心一笑.
重者, 大概就是採用聳動性傳達 (畢竟烈酒比較會醉?).

個人回憶下, 聳動到爭議性的資訊傳遞(表達):
*學生在變裝遊行活動穿上納粹服裝…也許可歸咎無知或歷史觀不夠, 但即使半個世紀過去了, 這仍是人類歷史上無法抹滅的種族(戰爭)傷痕.

*YTer模仿「非洲黑人抬棺」影片, 把臉塗黑做效果…踩到美國非洲裔族群的情緒, 緩個頰, 也許可說是對國外族群議題的文化敏感度不高, 因此需要再多方學習, 但在當時的不久前是美國” I can’t breathe.”方興未艾之際.

*再到公眾人物的「狗官」、「世界大戰」、「屠殺」、「粽盼親離」、「監獄」說…不管是不清楚詞彙的用法或是強烈情緒使然, 但在台灣防疫尚未看到終點, 人心浮躁之際, 就很容易讓人挑出來, 尤其是喜歡看戲的媒體從業者剛剛好拿來當引線素材.

聳動性字眼大多是負面詞彙的概念, 較易產生不好的情境聯想, 畢竟這也比較會牽動閱聽者的敏感神經 (天天和平誰還買軍火的概念?)

動機論不談, 但好奇的是, 這些公眾人物在拋出這些「梗」的時候, 是否有考量到詞彙所代表的意涵並時空或是歷史背景? 或是有考量到傳遞給下一代怎樣的概念?

大概是梗圖嗑太多, 每個角落都能變舞台的副作用.

但媒體平台越發蓬勃的年代, 在拋梗的同時, 或許不用拋棄文化深度, 也無須把遣詞用句開回腥羶年代. 更或許可隨手拾起落在地上, 名叫「社會責任感」的種子, 種在八識田上, 因緣和合之際便會開出微笑的花朵.

資訊參考:
(註1 )Z世代 : 平均注意力 8秒 ; Y世代(千禧世代) : 平均注意力 12秒
用8秒拯救台灣!? 8 seconds to save Taiwan!? |【 BRANDING BITS 】品牌這件事


同場加映 (獻給願意看到文章尾的有緣人):

詞彙傳遞, 能帶來感官聯想~
請問您今晚想來點含糖的飲品? 還是能回甘的茶韻?
唱得比說得好聽~>

輕生活美學:凡事不能爭口氣,只好先喘口氣

個人雖然用詞也不是很精準, 依然學習中, 但還是知道有個叫「修辭學」的學問可供人研究研究.

【摘錄自維基百科】
修辭學,研究修辭的學問,是語言學的範疇。
修辭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自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
修辭可以令人: 
‧修飾自己的文章、語言,清楚傳達自己的意思,以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加深別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更清楚了解別人的意思,不會受修辭手法的影響而有所誤解。
‧便於分析、欣賞文學作品,以進一步理解其作品意涵。

目前還蠻欣賞關於解析文字用語的YT頻道
*朱宥勳使出人生攻擊!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
 會解析一些歌曲的用詞、意涵, 讓聽歌能更有層次
台灣話Taiwan Hwa 關於台語的用字, 有探討到「字」的背景歷史

個人額外感想...
不要小看詞語(不管是文字或是口語)對影響的力量...
錯字時不時看到就算了(但錯字有時會影響文意)...
有些錯把粗俗當直率...髒話講得理直氣壯...聽得只想避而不往 ;
或是與長者對話時, 用上對下的詞語進行交談(用的詞語、語氣感覺不出是在"溝通")...雖然台灣在年齡階級不像日韓那麼絕對要求長幼尊卑, 但就經驗上來說, 用詞適當, 會講話還是比較能得人疼.

人非神, 無法萬能, 完美也不是人類既有的標配美德, 有不完善的部份修改往對的方向絕對比堅持要撞南牆的好. 仍學習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