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為什麼要成為讚賞公民?

趁LikeCoin將在12月2日升級之時,再推一次讚賞公民。

(這篇文章中,對平台,Medium,方格子,Matters,LikeCoin,讚賞公民的觀察跟理解都是我自己的推論、猜想,我對這些平台,網路生態下的各種經濟圈,區塊鍊、加密貨幣,了解都非常有限,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Why Matters?

網路上有各種付費訂閱,新聞媒體以外,以個人平台來說,Medium,方格子也都有付費方案,從付費訂閱到贊助都有,我對這些平台了解不多,以下粗淺觀察:

  • Medium
    Medium較不利於中文創作者,我在Matters上看過不少關於Medium較不重視中文創作的批評(例如無法被推薦到首頁,除非透過搜尋引擎或外部連結,難以“找到”Medium上的中文創作),我激進一點地講,從Medium回饋作者機制從按讚數改變成閱讀時間,本身就較不利中文創作者,因為閱讀中文時間平均來說比英文快(也有可能是我個人英文閱讀速度太慢),或許這個質疑不成立,也許中英文都讀的人在Medium廣大的付費會員群(我其實不知幾多)非常少數,也許有其他資深的Medium使用可以提供對Medium的觀察、意見。
    另外一個問題不僅限於中文,但我對以閱讀時間評斷讀者多“喜歡”一篇文章還是有點保留,誠然單一評判機制很難完美,但這轉變會否變相鼓勵作者寫長文,而且也許會以帶聳動、吊胃口的方式寫,誘使讀者花時間看完文章。
  • 方格子
    在它還叫SOSreader的時候觀察過,以我個人來說,訂閱個別作者較不符合我的需求,每個作者就算平均一月訂閱費只是$100~200台幣($26~52 港幣;$23-49 RMB),以個人產量畢竟有限的情況下,可能得訂上十個作者才能幾近於一份雜誌的量,等於$1000~2000台幣,如果這樣比的話,我還是會去訂付費新聞媒體、雜誌(特別喜歡、想支持某作者另當別論)。

把這兩個平台和Matters相提並論也許並不那麼恰當,因為這兩個平台都有付費牆概念,至少是「免費體驗、付費升級」,但Matters自創立,從內測、須邀醒才能加入、到一路把社區開放到接近無門檻,理念上,顯然不打算走付費牆、付費會員路線。那麼你可能會說,那我加讚賞公民幹嘛,這就說到點上了,讚賞公民不是訂閱制概念,那麼Civic Liker賣的究竟是什麼呢?

請你喜歡的創作者飲奶茶、喝咖啡

@小月在【產品日誌11/28】中提到:

說要請我飲奶茶的朋友們,歡迎成為讚賞公民。每月只需一杯奶茶的錢,就可以直接支持創作者。

如果要用一句話推廣讚賞公民,有時會這麼說:每月只要一杯咖啡的錢,就可以支持創作者。這個slogan簡明有效,但也許會誘導人做價值交換思考:這些使用LikeCoin的創作者(Matters或其他平台上)有值我犧牲一杯飲料的價值嗎?也許我覺得有一杯咖啡價值,但以一年份來說,有12杯咖啡的價值嗎?但這其實不是重點,LikeCoin不是讓你買文章,Matters上的文章是免費的(Matters以外,我相信絕大多數使用\嵌入likecoin button的文章也是免費的),你like再多次也不會啟動升級方案(其實也只能五次),所以比較像是請創作者者飲奶茶、咖啡,而且一個月一杯咖啡的價錢可以讓你無限分割給多個創作者,當然你like越多,是會稀釋掉個人月配額下每個like的平均價值(我之前也有過這個疑慮,下文會解釋)。但同理,如果你特別喜歡一個創作者,也可以該月只讚賞他一個人,或者用LikeCoin wallet/ LikerLand App轉帳給他。

LikeCoin的好處,就是可以monetise我們極碎片化的信息出產以及like,我特別喜歡@高重建提到的一個例子,說到在一次旅行時看到的街頭藝人,特別想給他發一個LikeCoin Button,我很有感,我看到街頭藝人,若有零錢時也會想給,那個動機本來就未見的是“你的音樂好到讓我想付費”,但就是一種支持的心情,那個心情可能很碎片化,化成數字也許不多,但並非無價,亦可積沙成塔,而LikeCoin就提供了一個把這具量化的token。

Matters x LikeCoin是創作者、使用者社群經濟圈

大部分的訂閱方案,讀者跟作者的關係都是比較單向、或說被動的,我之前曾提過Medium的太過乾淨,有時會予人一種“你安靜看我文章就好”的感覺,的確有些閱讀適合靜態的、思考的、沈澱的、線下的那種形式(這類型的內容,我個人還是喜歡以紙作為載體),但網路內容,尤其走開放式平台路線的Matters,更像廣場,在公領域發言,我覺得能夠鼓勵交流刺激討論的平台是有價值的因為任何寫作,都是一種溝通,你讀了一本書靜靜地想,也是一種溝通,當然也會有相對應的問題,例如「人人配一支大聲公試圖淹沒對方聲音這樣的現象好嗎」等等,但這是可以被討論、修補進社區公約裡的,不推翻廣場的存在價值。

創作經濟圈中,常常出現M型分佈:即少部分的人,得到絕大多數的價值 。例如最暢銷的10本書拿走90%的銷量(舉例,非實際數據),然後剩下的創作者分很小一塊,有時甚至有一種,只剩作者、書店主、文化工作者及小量文青互相支持對方的感覺(個人門外漢的“感覺”,敬請內行指正),長期下來,支出成本遠大於收益,無法持續,像台灣作家很難靠寫作維生就常被討論。

而Matters,因為創作門檻極低,甚至有種論壇的氣氛,用戶按讚也無門檻,所以這個社群的屬性更像是所有人都是創作者也都是讀者,因為Matters定位服務對象是99%的創作(者),基數很大,創作門檻又趨於零,所以有可能逃過一群小眾互相讀、支持對方產出,感嘆大眾口味市場化的現象。

很多人(包括我),都是從讀者、潛水者,某一天心念一動成為“創作者”,(而且誘發這些人發文的原因,很多都是因為平台的廣場屬性:比如說對Matters上的某個話題特別想回應、加入對話等等),基本上只要你想寫,願意寫,幾乎都會有人幫你按讚

Matters也許有陣營,但沒有哪個意見領袖操持話語權,Matters也不會因為團隊、成員的個人信念價值而操作熱門文章(推薦稍不一樣,因為那是編輯\curation,但實際上也會推薦立場不一樣的文章),目前的版面設計也不會過濾掉個別讀者不想看到的立場。Facebook發言雖然也不需成本,也可以透過追蹤加好友留言連結,但轉化為公領域,有點變成意見領袖各據一方,意見不合時粉絲還會出征,發生爭端時,如你只追蹤事主A,除非有心搜尋,不見得能看見事主B的說詞,再加上個人親友粉絲團在貼文下加持(或互毆),更加劇羅生門、平行世界現象。

用讚賞公民為自己的創作價值加碼

上述討論Matters創作圈性質,不需要讚賞公民也成立,私以為,加入Civic Liker可以為自己的創造價值加碼。

以個人為例,以我玩Civic Liker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扣了兩次錢,十美金,我在Matters上的創作價值在今天是:

昨天是16美元,(我猜因為LikeCoin要從以太幣ERC-20下架了,促進升值)

所以我是有回本的,但坦白說,回本甚至不是我的動機,我潛水Matters,到開通帳戶,到決定下水時,順便加了Civic Liker,只是覺得這樣體驗比較徹底、好玩

真的要以創作價值含金量誘人下水,Matters上隨便一撈都是一堆坐擁LikeCoin山的萬元戶,公布我個人微小的創作價值不怕大家見笑,重點是:我只是base line,旨在說明,加入讚賞公民應該不是很難回本,而在這以上的,都是你的淨收益

介紹讚賞公民的文章,都有提到讚賞公民的權重比較高,那個確切地轉亂率不是一個固定公式,因為關係到當日的礦池有多少likecoine給mint出來,當日多少個讚等等,再以我個人為例:

以個人11/26的截圖來說,當日倍率是14倍,(或更多,因為這位讚賞公民幫我按了一次贊,我沒有統計其他人是否高於一次),當然如前所述,這不是固定公式,只是一個參考例子

Matters上因為有夠數量的讚賞公民,如果能夠吸引到他們來like你的創作,應該是很補的。如果有讚賞公民喜歡你的創作,即使你寫的不見得是很話題性、能夠吸引大量流量、討論的文章,還是可以獲得不錯的LikeCoin量

也就是說,一篇文章獲得的讚賞數不等同LikeCoin量,LikeCoin x Civic Liker機制對創作者的反饋是有複合性的,透過按讚人數/數量,也透過讚賞公民加碼,擅長引導公眾討論的作者可以有很高的流量、討論,而耕耘受眾較小的主題、但能產出有質量的創作者仍有他的舞台(Matters團隊應該也在繼續開發”幫助讀者找到自己想讀的文章\幫助創作者讓自己的文章被發現"的功能,現階段可以透過追蹤、關聯、(還不是很好用的)標籤找文章)。

如果加入讚賞公民可以回本,那誰付錢?

經濟學有一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有兩個小農帶著自家釀造的啤酒去趕集,同時在一個亭子裡休息。農夫Hans說:「這麼熱的天氣,到了市集後,真想去酒館喝一杯」。農夫Lucas立刻覆和,嘆了口氣又說:「可是我老婆怕我跑去酒館,一枚錢幣都不讓我帶上」。農夫Hans忽然心生一計:「我這裡有一枚錢幣,何不我跟你買一杯啤酒,然後你再跟我買一杯啤酒,這樣我倆就可以各喝一杯?」農夫Lucas覺得這真是一個太聰明的提議了,於是兩人非常開心地你一杯,我一杯,結果把各自的啤酒全部喝完了。

我們可以想見這兩個農夫回家之後的下場,但是以經濟學來說,儘管他們只有一枚錢幣,透過互相交易,他們的確創造、消費了兩個人所產的啤酒總和的經濟價值。其我不記得這個故事原本的經濟學功課是什麼,但一個引申的想法是:

假設讚賞公民互相like對方文章(其實沒有這種規定),大家都賺錢,那誰付錢

"所有人都賺"聽起來就像老鼠會、直銷手法、甚至龐氏騙局。

答案是公基金礦池,因為讚賞公民除了可以100%決定自己$5美金月配額的去向以外,對於基金池裡挖出來的LikeCoin的分配權重也高很多,換言之,你花$5美金成本請創作者喝咖啡,但你能分配的價值卻遠遠不止$5美金

上面提到我曾困惑於,如果我的點讚數如果太高,不是會稀釋每個like的平均價值?當時@佳禾給了一個很好的答案,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太長了,請參這篇文章底佳禾的留言。(如果有被我like過的人願意分享他\她得到的LikeCoin數(以特定日期、單篇文章為例),我可以由當日的讚賞公民日報,比較一下公基金vs個人月配的比重分配,再提供給大家參考,比如說我的讚上公民日報可能顯示我給出了$0.06 (月配額),但對方收到的可能是$0.18(月配額+基金分配))(我不確定非Civic Liker的Matters用戶有沒有辦法看這麼詳細的訊息)

換言之,Civic Liker x Matters的形式非常適合創作者社群經濟圈,當然,創作挖礦及用LikeCoin為創作實現價值的前提是:LikeCoin得是有價值的。如果市場對LikeCoin失去信心,那麼LikeCoin的貶值是會降低創作價值甚至化為烏有,我對投資沒什麼經驗,對加密貨幣更加不了解,但LikeCoin貌似不是一個特別吸引投機者的加密貨幣,對我來說,LikeCoin吸引我的是信念、價值上的認同,倒不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下一個可以發大財的比特幣、以太幣(關於加密貨幣圈的驚悚騙局,可參@Jess 介紹The Missing Cryptoqueen podcast的文章,不想聽播客的人,也可直接讀BBC的文字版)。

LikeCoin倒底在"賣"什麼也許很抽象,全球華語圈中文創作價值也不具備一眼可見的商業模式(相對於各個地方市場)...未始不是一件好事,網路上,所有人都是信息消費者與出產者,Civic Liker x Matters的生態圈,對我來說是可以更好地把99%生產信息的人加入信息經濟圈中,不再把創作者跟受眾\讀者作二分法,所有人都是創作者與讀者,所以不會是讀者單邊付費給創作者的傳統內容經濟模式(這樣就會升起我何不去訂閱某專業媒體等等想法),也就不是其中一邊養一邊、單向輸送,而是雙向、且是不停流動的。又因為創作門檻很低,所有人都是信息出產者\創作者(不需要專業,各式各樣的信息都涵括,包括提問、策展、譯介都有價值),所以創作者=信息出產者的用戶量幾乎可以涵蓋所有人,就不致僅限於一小群人互相養對方而無以為繼

(話說回來,我不知道有多少讚賞公民也都寫文章,或者意在回本,也許也有很多人是真心想請創作者喝咖啡,這樣的人很棒---願意付稅又不搶麥克風的理想公民!)


 我很有錢,不用靠LikeCoin賺錢,我為什麼要加入讚賞公民? 

In short: It's fun.

LikeCoin市值不高(但似乎屬於自己的LikeCoin Chain正式開放在即前,幣值已翻了近40%),Matters目前也算是一個相對人數小的社群(但用戶分佈很多原很廣),也可討論Matters上文章質量參差不齊或整體不夠好等等,當我上述提到我玩LikeCoin積累的價值,也許會有人在心底嗤笑:爺的被動收入一天都抵你全部收入,或是:我的時薪不知是這幾倍。

坦白說,這些創作價值帶給我的滿足,大抵gaming的滿足感、成就感,遠大過實質價值(我又不是很厲害的寫手,我去超市打工領最低工資絕對是寫文章的數十以百倍計)。

絕大多數在Matters上的人,應該也不是因為賺錢而來,Why are we doing it anyway? Because we enjoy it. 因為我們喜歡閱讀、喜歡寫字、喜歡和人交流、喜歡和人吵架..

我這個不是gamer的人,都覺得Civic Liker很好玩。

套重建自己的話,LikeCoin就是gamer的瘋狂社會實驗。隨著Liker共和國成立、獨立主鍊及新的驗證機制上線,會有更多玩法,不管是透過把LikeCoin存放給validator賺取LikeCoin,社區提案投票(這些方面完全超出我能力範圍,等LikeCoin團隊詳細公布解釋吧)。

新的遊戲規則公布後,絕對更好玩,我講的都還不觸及新規則範疇。你就當Civic Liker是玩Sims虛擬人生之類遊戲,每月充值,然後可以拿來做各種事,除了它不是虛擬的.. 它的價值也遠遠超過帳面上的價值..

臉書、社交平台跟你說創作無價,所以你就理所當然地幫平台打面費工了,LikeCoin試圖monetise你的訊息價值,讓價錢可以反應價值,所有的token,包括法定貨幣,都只是一個象徵、通證,意在映射、反應價值,數字永遠沒辦法量化無法被量化的,講了一堆數字之後,終歸,你的創作無價,價錢也永遠沒辦法反映一個人的思考、深邃、幽微

***

這篇文章從一個非官方使用者角度介紹分享讚賞公民,希望不致有強迫推銷之感(如果有請告訴我),也不是要製造一種Civic Liker vs. 一般liker的等級對比,或花錢才是大爺的感覺,我樂見更多人加入Civic Liker,因為那確實是個人反饋創作者的具體實現,但我也明白讚賞公民不在很多人的考慮選項甚或能力範圍內,能夠有閒錢做這件事的人,大概已經享有一定的資源,絕對沒有優越感這回事。總之,Matters上的創作討論因為各種聲音而精彩(或吵雜 XD),Matters也需要在社區中扮演各種角色的人,不管你怎麼參與,積極或被動,都希望你玩的愉快... 歡迎討論、指正、吐槽。

延伸閱讀:

方格子:華文創作者第一站:方格子與其他平台比較

Medium:@leafwind 中文寫作者在 Medium 的平台劣勢

因為講讚賞公民,所以偏重在支出\回收\分配資源這些數字面向,我必須再次強調,這絕對不是我玩Matters的目的,再推薦一下@leafwind 另一篇文章Matters 吸引我的不是區塊鏈、也不是挖礦賺錢,而是連結

LikeCoin\讚賞公民相關:@高重建 文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