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戊戌變法到底變了什麼

許知遠的梁啟超三部曲第一部《青年變革者》相當精彩,像看小說一樣很快就讀完,但在最後幾章寫及百日維新部分時,卻又有點突梯錯愕之感,怎麼好像什麼都還沒發生就鬧政變了,寫讀書筆記時,我重新讀這些章節,試著重新勾勒釐清一些順序...

除了部分個人心得外,以下筆記摘自許知遠《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香港中和出版)


光緒

光緒在戊戌年的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佈了《明定國是詔》,宣布了變法的決心,他還要兩個月才滿28歲,為此他還和慈禧吵了起來,賭氣說倘若無權推動變法,他就不做這個皇帝了。短命的變法很快就胎死腹中,但就算不是這樣,在接下來百日中,我也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具體變革的可能或跡象,足以在一個平行世界中扭轉清帝國的命運。

頒布定國是詔後,光緒也要求各省督撫保舉通達時務的人才。四月二十五日,與維新派交好的御史徐致敬向光緒保舉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自薦的奏摺很可能由康梁親自撰寫)。四月二十七日,脾氣很壞、喜怒無常的光緒先是突然罷了帝師翁同龢的一切官職,陸續召見了康有為(四月二十八日)和梁啟超(五月十五日)師徒(並讓此前反滿又反帝制的師徒改變心意,認定皇帝的聖明),梁啟超為國是詔中提到的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起草章程。梁啟超按著康有為的形象描述了大學堂的總教席職位,但負責管學的孫家鼐(光緒的另一位帝師)並不信任康有為,當學堂職務名單在五月二十九日出爐時,並沒有一席留給康門。孫家鼐不喜歡康有為,卻頗欣賞梁啟超,六月二十九日上摺,請皇帝撥開辦經費一萬兩給梁啟超負責的京師大學堂譯書局,光緒當天就批准,還追加了一萬兩。

康有為、梁啟超師徒

梁啟超除了忙著辦理譯書局,康梁師徒也在五六月中捲入了人事及政治鬥爭,康有為鼓動監察御史宋伯魯彈劾禮部尚書許應騤,說他守舊迂腐、阻撓新政。許一邊自辯一邊反擊,接下來另一位御史文悌也彈劾了康有為,光緒沒有接受彈劾,反而革了文悌的御史之務,不久又將其外放河南。梁啟超兩年多前和汪康年等人合辦《時務報》,梁啟超擔任主筆,針砭時事、高呼變法,疾勁之筆與文采使梁啟超名揚天下,兩人後來決裂,梁啟超也離開了《時務報》。梁啟超此刻運用了新獲得的政治關係及影響力進行反擊。他讓御史宋伯魯上摺,讚嘆報紙的重要性,把梁啟超描述為《時務報》的主要創辦人,並奏請官方把《時務報》納為官報,並替皇帝審查所有報刊。光緒把此摺丟給孫家鼐議決辦理,孫家鼐以督辦官報之名,趁機把爭議中心的康有為送去《時務報》的所在地上海,六月底,康門師徒終於把《時務報》搶回來,成為《時務官報》


七月十四日,光緒下旨撤裁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大理寺等過時、無用之機構,如詹事府是為太子所設,屬員當陪太子讀書,但清國自雍正以後就不立太子,所以詹事府就成了翰林院的附庸。又命各省督撫將冗員裁汰乾淨,帝國低效、臃腫的官僚系統確實需要改革,但突如其來的裁撤指令,致使失業者將近萬人,七月二十日,李鴻章上摺建議先把裁撤的部門併入翰林院、禮部、刑部下,緩衝裁官帶來的震盪,裁併官職雖「誠為今日當務之急」,但「一切事宜,非倉促所能遽定」,但兩天後他就被逐出總理衙門


禮部主事王照早先在七月初五時曾請禮部代奏,建議光緒及慈禧共同出訪國外首站選擇日本,以考察日本變法得失,這個建議因為太過離奇(中國皇帝幾曾出國遠遊),禮部不願代奏,王照威脅尚書說若不上遞,他就上奏彈劾,兩位尚書無奈之下只好答應。尚書許應騤於七月十六日上奏,順便彈劾王照——奏請皇帝東遊根本是居心叵測,誰都知道日本多刺客,李鴻章就曾在日本遇刺。沒想到光緒的反應是在三天後將禮部尚書、侍郎等六位堂官全部革職,王照則因「不畏強御,勇猛可嘉」給賞三品頂戴。此事令京城官員「相顧錯愕...未見此不測之賞罰也。」


在被保舉將近三個月後,譚嗣同終於在七月初自長沙進京,七月二十日也蒙光緒召見。光緒同時也欽點了四位康黨、新派人士為軍機章京,讓他們專理新政。之後光緒又更進一步想立懋勤殿(懋學勤政),讓他可以繞過年老的軍機大臣,建立自己的親信顧問團,他在七月二十八日命譚嗣同擬旨,康黨眾人收到譚嗣同的消息,為這指令欣喜不已——康梁二人勢必都在推薦名單上。但當光緒在隔日前往頤和園請示慈禧時,慈禧非但不同意設立懋勤殿,還把光緒訓斥了一頓,其實慈禧已隱忍了一段時間,罷黜禮部六堂官已讓她深感局勢失控。被免職的滿人尚書懷塔布與慈禧同為葉赫那拉氏,其妻為慈禧寵信的遊伴,她早已向慈禧哭訴變法要「盡除滿人」。

左前一:梁啟超,左後一:和梁啟超合辦時務報,後撕破臉的汪康年,右一:譚嗣同

自光緒在四月下旬頒佈《定國是詔》,已經來到了七月底,朝廷早在國是詔頒布四天後就宣布皇帝與太后將在九月前往天津閱兵,康有為擔心慈禧會趁此行廢掉光緒,遂想拉攏握有軍權的袁世凱,袁沒有見康派去的說客也未表態,光緒因變法手段過激而被慈禧斥責後,深感孤立無援,他透過他只見過一次的章京楊銳賜下密詔,向臣子求問既可罷黜昏庸老臣、擢用維新人士,又不致違逆太后的方法。當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接到密詔後,「痛哭不成聲」,密詔加強了康有為對慈禧欲廢光緒的認定,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譚嗣同決定去說服(他們誰都沒見過的)袁世凱要他「圍頤和園,以兵劫太后」,發動政變


八月初三,譚嗣同帶著手槍夜訪袁世凱,說直隸總督榮祿正密謀廢掉光緒,又試圖離間榮袁,說榮祿對袁也頗有猜忌,又說袁此次被保舉進京,蒙光緒召見,從按察史升至侍郎等,乃是康有為等人之力,他還拿出了一份光緒口吻的草稿,要袁世凱帶兵前往天津,將榮祿就地正法,再派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聽到前者已是「魂飛天外」,他又問為何要包圍頤和園,譚嗣同回答:「不除(慈禧)此老朽,國不能保」。當袁世凱看到真正有光緒筆跡的密詔上面並無殺榮祿圍頤和園的字樣,只有要譚和其他幾位章京另議變法之事(譚責怪另一位章京未把原件給他),更加確信自己已識破譚嗣同的謊言,但他只能不動聲色,不只因譚嗣同是天子近臣,而且還身懷武器,譚嗣同對袁世凱說:「如不許我即死於公前」,又反過來要脅袁:「公之性命亦在我手中。」袁世凱安撫譚嗣同,建議等到九月光緒前往天津時再發動政變,又以有奏摺要寫為由,請譚嗣同離開。


聽到這樣的密謀,袁世凱當然只可能有一個反應,譚一走,袁世凱便連夜前往某親王處,後來的事,則早已被寫進歷史課本:光緒被幽禁,康梁出逃海外,譚嗣同、康廣仁(康有為弟)、楊銳等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中國錯失了一次複製明治維新的良機,兩年後的庚子拳亂、義和團事件,更加速地把清帝國推向墳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