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馬特市百科活動總結|你的、我的馬特市(上)

從發布馬特市百科活動文到今天,剛好兩個月,感謝許多馬特市市民的支持以及參與,支持活動文的、寫下自己的馬特市百科的每一位作者、閱讀馬特市百科、以及給這些文章拍手的每一位馬特市市民,謝謝你們的參與。

這兩個月間,我讀到了許多作者真誠、用心地分享自己眼中的馬特市,在讀這些文章時,發現每個人眼中的馬特市,或者說馬特市吸引人的地方,即或有重疊,但每個人又會看到不太一樣的東西。從各篇文章中,去看作者們眼中的馬特市,好像也讓自己心目中的馬特市天空變得更遼闊一些,星空更燦爛了點,而宇宙仍然不停地延展中....

在這裡,想要再從頭,按文章發布時間順序,跟大家分享一次這些精彩的文章:



1. 在馬特市百科活動發起後出現的第一篇文章是@淡淡晴空這世上從來沒有烏托邦,那時上一回的殭屍事件剛結束,雖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反映人性,必然有各種事情,但那時她剛來不久,就遇上這件事,不但沒有因而受影響、打擊,反而寫了這篇不但EQ很高,也很有智慧的話。我很喜歡她文章中說:

我相信吸引力法則,好的磁場能吸引好的事與人,一群真正熱愛文字的人,會吸引更多同好來到聚在一起,不好的事與人,會自自然然的被擠走
我希望那些寫得好的人繼續寫,寫得不太好的人也繼續練習,認真的寫,讓MATTERS繼續百花齊放

2. @七十七当思想与思想碰撞会生成什么样的火花?探討了馬特市精神是什麼,他在文章中自稱新人,但其實他也看了馬特市至少一年了,默默觀察閱讀,讀的用心,我想以下這一點肯定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我也覺得這對團隊跟許多花了很多時間在讓新人融入matties們都是很好的肯定和鼓勵:

从对新人作者的鼓励和接纳来看,我的激进观点是没有哪个平台能和matters平起平坐

而他寫的馬特市精神,我覺得說得好棒,如果馬特市是個校園的話就可以刻成匾額立在大門上方了:

鼓励思想,学习思想,交流思想,想必这就是所谓的matters精神



3.(正在休假的)@KM 自稱興趣是閱讀卷宗和文獻,貢獻了這篇(我印象裡的)Matters訴狀及其討論事項,這篇文章的內容雖然有點硬,但是對於社區自治,其實是給出了很多思考的空間,對馬特市考古有興趣的人,更是不可以錯過:

在實務上,Matters對用戶之間的糾紛裁決,往往只有有期徒刑,也就是僅能在限定時間內禁言。

這點也不難看出Matters的特色。至於用戶的反應,也一如現實世界裡部分支持死刑論述,覺得屢勸不聽和懲罰力道太低,缺乏作用。
最近兩次的小號爭議,都未能帶上訴狀做集中討論(但有分散到好幾篇,缺點是日後較難累積查看),我認為是很可惜的事....在事件之後,我們能否透過訴狀,去建立針對分身/小號權限的邊界呢?

訴狀,作為其中一個劃定規則邊界之事,還可以有其他玩法嗎?我同樣沒有答案



4. 馬特市百科活動中,有幾篇文章,雖然不是特意為了活動寫的,但是我一讀覺得太切題了,立刻不由分說地納入標籤,例如@IrisChen 的這篇拋磚引玉:Matters社區公約初探討。對於近期加入馬特市,想看八卦的市民們,這篇文章既是對這幾個月影響社區的幾次事件的思考,但更是對馬特市社區可以怎麼發展,給出格局既大卻又非常實際可行的建議:

Matty團隊不大,要做的事情卻很多。除了真誠努力寫文,拍手鼓勵支持自己喜歡的作者,如果有時間有意願,你可以:
  1. 加入馬特市營運小組,幫忙Matty監督社區活動。
  2. 發起社區徵文活動。
  3. 創建或認領標籤,然後為標籤設計有趣的活動,邀請Matties們參與,壯大街區。
  4. 如果你有IT背景和知識,Matters已經全面開源,你可以為建設馬特市盡一份心力。不喜歡首頁的算法?那就動手改變它!
  5. 跳出現有格局思維,幫Matters尋找或對接或整合線上線下資源。
  6. 以策展人思維,在朋友圈和其它社交媒體平台分享Matters上你喜歡的好文章,幫助你喜歡的作者找到新讀者。
  7. 去中心化要成功,鏈圈和幣圈必須攜手同行共同合作。這個議題有更合適的人引領討論,我就不獻醜了。
  8. 發揮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想出新玩法,讓Matters社區變得更好玩!
Matty團隊是我見過最nice和最願意開放和傾聽建議的團隊。我們沒有付出任何金錢或個人資訊的代價,卻有如此好的服務,捫心自問,能不好好珍惜嗎?我希望能夠保有這塊中文寫作的淨土,也有很多人默默一起努力;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想法,那請用你自己的方式,讓Matters這個社區更健康茁壯吧!

Matty團隊是我見過最nice的團隊這句話我說過太多次了,看到別人也說就很想用力underline,雖然這幾天因為修改文章會掉文章的bug可能有收到不少作者的怨恨,相信Matters團隊會盡快修復好這個問題,我還是覺得他她們是最nice的團隊,雖然也許這幾天心力交瘁以及或許被某些作者在意念中釘小人(?)


5. @開掛人生我心目中的馬特市特別介紹了馬特市的拍手文化:

我對拍手的觀點其實是正面的,在我看來,拍手其實是種稱讚,你可以因為別人稱讚你而回以稱讚,也可以默默接受繼續埋頭耕耘自己的文章,雖然馬特市裡鼓勵社交,但馬特市也重視自由,馬特市居民不需要因為別人的拍手就予以回拍,也沒有義務為社交而社交。

不過我個人是傾向會回拍和多拍別人的人,因為依據宇宙法則,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既然拍手能帶來likecoin而取得豐盛,所以我給予別人豐盛,也能帶給我更多的豐盛

從開掛人生的文章中,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把人生過的很精采的人,可能也是有善用宇宙吸引力法則(我亂說的,希望沒有冒犯到你),如果想要知道怎麼跟宇宙下訂單,讓人生過得更精彩,或者想要跟馬特市宇宙下訂單的人,也許也可以跟他請益啊!XD



6. @無盡的旅程 這一篇在Matters,Nothing Else Matters,也是被我強行收羅進馬特市百科標籤中的文章,可這個標題,看到能不強行納入嗎?

在這篇文章中,她寫到自己如何來到馬特市:

認識Matters,是從艾曉明的那篇還是拜個年,武漢有難,你要安好出現在我的臉書上開始的,那是今年年初的事了,武漢封了城,臉書上開始斷續出現一些突破圍牆,描述真實疫情的文章或影片,這篇文章也是在那時出現的

直到我讀到darkmamu那篇不正確的記憶(一)之後,才終於在Matters註了冊。....我註了冊,儲了值,想用最世俗的方式表達我的支持,並抱著希望他一切都安好的期盼,等待著他後續的文章。

這就是我當時上Matters的初心。


也寫到許多人都經歷過的,初心的異變:

但隨著開始寫文章之後,一篇一篇的,我的初心卻也開始異變。
這陣子看了好多大家寫的東西,關於初衷,讀著讀著也讓我想起了不過幾個月前的這些心情。總覺得因爲寫文章之後出現的得失或較量的心情,是大半人來這兒必經的過程,我也是一樣的正在經歷這樣的轉變,也ㄧ樣開始了自我反思。
Matters這名字總讓我想到Metallica的那首"Nothing Else Matters"....我因爲一個高尚的原因來到了這裡,但卻開始寫一些小家碧玉的文章,雖說文章要論述沒論述,要深度沒深度,但怎樣也都是發自內心寫的,就這樣就夠了,其他都無關緊要了。



7. @阿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又及:我和我所管理的標籤)文章裡,分享了她創建、管理的標籤,她也花了非常多時間,用心地讀、搜集馬特市上的作品:

聽陳冠中的講座時,聽到陳說兩岸三地都沒在看彼此的文學作品。在香港的寫字的人還是能寫出幾千幾萬個字。一小圈人就為一小圈的人寫字。彼此不看彼此的作品。何來了解與共識。但我想說,兩岸三地的文字,會有人看的。好的文字,都會有人看的。比如新馬的人。雖然不一定能『對話』。但都默默在看的在吸收的。要相信。
應該說:我相信想讀肯讀的人還是很多的
曾經很抗拒標籤,現在就只是想如何把標籤的含義拓寬一些。再拓寬一些。實質的。想像的。都可以的。虛擬裡總有真實作底。總之,標籤不會也不要一成不變。只要我們用心了解用心寫,它們就會更豐富一些。再豐富一些。

我常覺得,這是一個作者比讀者多的時代,不是因為人們漸漸地不閱讀(雖然這也是事實),而是因為人們本來就喜歡說多過聽,因為網路,因為社群平台,因為自媒體,每個人都有了傳聲筒大聲公,忽然一夕之間所有人想要說想要表達自我的慾望都得到出口,然後,就很理所當然地變成這個每個人都是作者但沒有讀者(或讀者很少)的局面,但是看到有人這麼用心地讀、搜集其他人的作品,還是很感動。

作者太多、讀者太少的時候,寫字的人不免感到孤獨,但這篇文章也許告訴你,不要以為沒有讀者,讀者在的(儘管也許無聲),說不定你的文章也曾被這麼認真閱讀,這麼認真地被看見...



8 @慵懶的貓 在Matters有什麼?ㄧ文中,一一清點了馬特市有的東西:

有人
有文
有詩
有字
有畫
有小說
有故事
有雜誌
有同伴
有活動
....

然後在每一欄位下,列出了相關的標籤,以及她的私心推薦作者,這是一個既像導覽又深具個人風的文集總匯,如果這是旅遊的話,那麼慵懶的貓就是一個不是照書講,而是自己真心喜歡,講到會兩眼發光的導遊了

而被她點名的作者,肯定也很開心



9. @塔拉拉Matters為每個人建立自己的獨特價值,寫到馬特市最吸引她的幾個地方:

貼近作者和讀者:以往的部落格平台,在關注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同學,都是認識自己的人,有點像班版一樣地交流,因為彼此的生活圈太接近,反而讓我無法在部落格裡暢所欲言。但在馬特市,看到喜歡的文章除了拍手,更能即時留言,寫出自己的想法,這邊的作者都能給予討論和回覆,有時候就在這一來一往中,又激發出許多不一樣的共鳴。
主動選擇:現在所有的社群平台,為了抓取每一個用戶的眼球,妳所看到的所有資訊,都是透過演算法而來。起初我還會讚嘆科技真厲害,現在我反而覺得可怕。當所有的資訊都是被餵養出來的,人們或是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慢慢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誤以為自己眼前的一切就是真相。馬特市的存在,至少我可以想看什麼主題就去找,培養主動選擇閲讀妳想看的,對我來說,是教育下一代很重要的一點。
每個人都在無形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標籤:You are what you write. 每個人關注的主題都不太一樣,像我發現很多作者都會看很多書並記錄下心得,但每個人看的書的面向都不盡相同,看著他們看過的書,似乎可以在字裡行間看到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

我覺得她講的都好切中,我自己幾百年沒有看過部落格了,不知道還有人在用部落格,但的確馬特市也讓我覺得有早期部落格的氛圍。我覺得上網寫字,讀別人寫的字,本來就是一個願者上鉤的心情,沒有社交包袱強迫你需要看誰的文章點讚,大家各自尋找有緣人\文不是挺好。

主動選擇,也是在鼓勵自己練習做更好的數位時代公民。



10. 在馬特市上支持作者的心路歷程@MiSa 表明自己在馬特市上寫文章的唯一原因:

二月注冊,三月加入讚賞公民在這個平台上當認真的讀者
平台上豐富有趣的文很多。覺得自己像是臥擁後宮三千寵妃的君主。
本以為就這樣子。最多, 留言給作者表達讀後的感動。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來寫文。
一直到馬特市多了個支持功能。
為了籌集金幣支持喜愛的作者, 只好開始寫文章。

讀到這篇,我真的驚嘆:MiSa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她不是發文量特別高的作者,也許她支持的金額或次數也不是馬特市上最高的,但她的話讓我想起耶穌講過的比喻:一個寡婦捐獻的兩個小錢,勝過財主的一大袋錢,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頭上了。」

對我來說,她的支持就是寡婦的兩個小錢,不是說這個金額少(因為也很多了),而是,那就是她在馬特市上賺得的近乎一切....

能夠遇上像MiSa這樣的讀者,是那些被她支持的作者們的幸運...



本來想要在這篇文章中順便公布一下(部分)得獎名單,但中間不知道幹嘛越寫越長,今天是寫不到作者們最關切的得獎部分了,我會盡快把得獎名單整理出來,待Matty確認過後,把獎金發放給作者,最近有點忙,但會盡快完成,感謝大家的耐心與擔待(下拜~)

然後這篇寫太長,如果後繼無力請見諒(再拜~)(對我是個標準虎頭蛇尾的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