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我不知道的鴉片戰爭(下)

本篇是Stephen Platt—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中譯本名《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的書摘譯介下篇(


不道德的戰爭?爭論鴉片戰爭道德問題的,是英國人,不是中國人

當時大多數的中國評論者,其實是把鴉片戰爭視作外交事件、邊境衝突,鴉片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而非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或生化武器。而鴉片煙商也一直以「是中國先有鴉片需求,我們只是滿足既有需求」來做自我解套。

把鴉片戰爭移植為國恥、帝國主義侵略,是一直到清帝國覆滅,民國政府掌權後1920年代才開始建構的論述,把這和國父孫中山反滿的民族主義論述連在一起,確實也是相輔相成。

當時鴉片戰爭在英國是非常不受歡迎的。上述英國幾年前廢除了奴隸制度,而這時推動廢除奴隸制度的同一批改革者在「鴉片問題」的爭議中找到了新戰場,其中一位廢奴倡議者George Thompson就鴉片衝突問題在英國各地巡迴演講,他這麼問聽眾:

我們是否該為了保護靠偷渡毒藥進中國而暴富的走私販發動戰爭?
還是應該拋棄不公義的戰爭,和中國在公平、光彩的條件下進行貿易?

英國報章、公眾普遍以為,走私鴉片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為了鴉片損失而要求賠款更是站不住腳,整體的輿情認是非常反對向中國發動戰爭的。

當時英國的海軍世界無敵,連拿破崙都在英國海軍手下吃了敗仗,英國人數十年來在中國貿易,也進行過軍事偵察,他們很清楚中國海軍的實力,連海賊都搞不定,像是嘉慶年間女海盜鄭石氏率領的紅旗幫海盜集團就曾橫行四海。鄭石氏本名石陽,原為妓女,後來嫁給海盜鄭一,鄭一死後她接掌了紅旗幫,遂以鄭一嫂之名威震四海,嘉慶政府無力抵抗鄭一嫂率領的海盜艦隊,最後是用分化及招安的方式才慢慢降服海盜的。(喜歡波赫士的讀者可能會知道〈海盜秦寡婦就是以石陽為原型,接受招安後的鄭一嫂居於澳門,開設賭場,活到69歲才過世(感謝維基)。)

對英國人來說,戰爭的結果不是問題,他們在意的是是否師出有名。當英國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在1840年4月中辯論是否向中國發動戰爭時,最後是以272比262、非常微小的九票之差通過的。而讓議案可以低空飛過的,可能還是因為英國第一中國通、幼時曾隨父親參與馬戛爾尼使團(就是那個為了到底要三跪九叩還是單膝跪而爭議不下的使團)覲見乾隆的斯當東(George Staunton),竟然在這場辯論中意外的支持出兵。斯當東的理由是:林則徐拘禁煙商,破壞了中英二世紀以來的和平貿易關係,而在沒有緩衝、期限的情況下,單方面地將中國的新律法強加至英方(販煙者死刑),更是令人髮指的不公(林則徐自然沒有處死過英國走私商,倒是殺雞儆猴的在外國商行外處決過中國走私者)。


預先知道結局的戰爭?

英方的艦隊抵達廣州後一路北上,在1840年8月抵達了離天津五十公里外的大沽口,英軍向趕來的直隸總督琦善遞交英翻中的《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琦善在林則徐去年南下禁煙前,還警告過他避免和英國人發生衝突導致戰爭)。

道光見函中指責林則徐在廣東殘害英商人,認定英國人的怒火是對著林則徐來的,便革了林則徐的職。琦善和義律回到廣州和談,琦善答應賠償六成被林則徐銷毀的鴉片損失,即六百萬美元(由十三行洪商承擔),允許英國人在香港駐紮居住(但並非徹底割讓,中方將在港島上建立關務司)。

結果兩方政府都不認可義律和琦善私擬的穿鼻條約。巴麥尊這時已徹底改弦易轍,他決定用鴉片戰爭一次解決在華英商對清朝政府歷來的所有抱怨,包括允許外商攜眷居住(外商的妻小只能待在澳門,不能進廣州,之前也發生過有人帶老婆進來而差點引發衝突)、開放更多商埠,巴麥尊更打定主意要清庭為英軍出兵費用買單。義律被狠狠地訓了一頓,他什麼都沒談成,他只換來了香港:「一個荒蕪、一間房子都沒有的小島。」(“a barren Island with hardly a House upon it”)。義律被撤換,巴麥尊改派了有近四載印度殖民經驗的璞鼎查(港譯砵甸乍)(Henry Pottinger)頂替義律。琦善也被道光革職抄家(但後來很快就被重新啟用)。

既然未能達成協議,戰事全面升級,英國海軍砲轟中國沿岸城市,每一次的戰役結果毫無懸念:以穿有補丁的黃袍愛省錢出名的道光因連年的財政困難而不得不刪減軍務預算,但這又必然導致清軍素質及士氣低落,另一方面道光始終得不到正確的軍報(就連林則徐和鄧廷楨也免不了謊報戰功),也以為戰事不嚴重、很快就會解決(巴麥尊也以為可以速戰速決),便沒有像應對嘉慶年間白蓮教叛亂那樣大量動員。

儘管勢力懸殊,這場戰爭還是打了兩年,兩方反覆搬演一場演員早已提不起勁的歹戲,清朝官員再怎麼竭力抵抗,也無力於挽回一場場一面倒的戰役,英軍不斷贏得勝利,卻也沒能讓清朝投降。戰役與戰役之間,往往是漫長的等待、等來自北京或倫敦的下一輪指令。徒然的燒殺擄掠、大量被濫殺的中國平民百姓,連勝利者都感到喪志,一個英國軍官記載:「海面因滿是浮屍而發黑」、「砲台被炸爛的腦漿塗滿」。

直到1842年8月,砵甸乍的艦隊駛進長江,直逼南京,道光終於派耆英議和,簽下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開放五商埠,鴉片賠款再加上戰爭賠款,自不待言。而領導英軍勝利的砵甸乍則出任香港首任總督

(待續)

二次穿鼻戰爭。來源:wiki

英艦復仇女神號,在1841年1月7日,二次穿鼻戰爭中炸毀清朝船艦。來源:wiki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