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Agnès Varda 艾格妮華達 電影筆記2

《Vagabond》

《Vagabond》留給我的,是華達那無盡的、無比寬廣的humanity, empathy & compassion (我一直不太會翻這幾個字——人性、同理心、悲憫心,好像都不太到位)

她的鏡頭如此通透澄澈,沒有偏見、沒有引導我們怎麼看,我並非說她沒有自己的立場與價值,但在她的鏡頭下,人們可以如此完整地是他們自己,非caricature (漫畫\諷刺漫畫人物),非英雄與丑角,像Mona這樣充滿稜角、剛硬、粗礪的流浪者角色,華達為什麼會想拍、寫這樣一個角色?不推諉、不引心理分析(原生家庭創傷等等),無比的寬容,無比的humane(人性)。但同時Mona也像個聖經寓言人物,每個遇見她的人都有不同的反應,她像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心中各自的欲望、幻想、成見...

看完《Vagabond》,我祈禱自己有一天能像華達一樣,我眼中映出的人能夠是擁有佛性的眾生,能夠擁有他們自己完整的人性,包含光譜中的一切英勇與軟弱。

“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 (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Why do you see the speck that is in your brother’s eye, but do not notice the log that is in your own eyes?”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馬太福音七章》)


“But of the tree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thou shalt not eat of it.”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創世紀二章》)

那從來就不是反智的濫觴,更非神畏懼人攀升至與神齊平的高度,而是: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我們以為的智識、判斷力、批判力,太多的時候,不過是美杜莎的眼瞳,將我們眼底所見的人事物一一石化*:我看見了一個不義的人,他便永遠只是一個不義而倒行逆施的人,我無法想像,他在我看不見的地方溫柔、微笑、哭泣...

*我一直不知道reification該怎麼翻,所以也許石化是一個暫可通行的意象
Reification=「物化」也許是字典翻譯,但一般講物化會想到的應該是objectify(像是「物化女性」),這個字在英文人口中應該也不算普及,簡單說是把抽象的化作實體,口語來說就是”make it a thing” (例如口語叫人不要為某事抓狂的”Don’t make it a thing”),「把不是東西的東西當作東西」,把概念、符號、象徵、比喻誤認為實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