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感想 Matters x LikeCoin活動】「讓99%的創作者實現價值」vs. Winners Take All

感謝Matters團隊把昨天的活動直播了https://www.facebook.com/MattersLab2018/

潔平昨天提出了「讓99%的創作者實現價值」這個想法,剛好切中了我最近在想的事:Matters/LikeCoin的社區型態、經濟體系,到底是會助長贏者全拿現象,還是可以趨於一個比較均衡的分配?

(這個問題很大,而且在回答之餘,可能還關乎個人的左右傾向,即「贏者全拿」本身有沒有問題,有些人也許不反對——因為他相信自己是winner;有些人則注重機會本身分配的過程是否公平;大部分人應該都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大家都不想變成現在頻見的「AI會取代XX%工作」之類警世預言事主。在下文中,我不假定你覺得贏者全拿好不好)


我們知道在scalable的產業,即透過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效應(economies of scale),容易產生贏者全拿的現象。先不討論比如因為門檻高而容易產生大規模經濟效應的的產業,純粹講產品本身:

以書跟面包舉例,我跟吳寶春各烤了一個麵包,吳寶春的麵包的價值可能是300塊(隨便舉例),但我烤的麵包,只要不是因為沒發成功、烤太焦、太硬而難以下嚥,也許可以在學校園遊會義賣得3塊或30塊,因為一塊面包只能給一個人吃,當吳寶春的面包被吃掉後,我的面包不致全無價值,儘管只有最頂級的產品1/10或1/100的價值。

但如果我跟丹布朗Dan Brown都寫了一本小說,Dan Brown的小說可以賣一千萬本,我的只能賣1本——我逼我妹買的。因為書只要再印就有了,書的載體也許是實物,但書的內容無形且不會被耗竭、不會吃掉就沒有了。

這是很簡單的例子,簡單說就是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出產下一個產品的成本)越小的產品,越會出現贏者全拿的現象,當書仍有實體時,都已經如此,到文字、新聞、音樂、電影數位化後,所有的複製成本都趨近於零,就自然更會激化贏者全拿。


產品出現這種現象只是它的屬性,並不一定不好,研發一隻iPhone的成本也許是五千萬美金,但幾百幾千萬消費者很樂意分攤這個成本,得到高超性能的手機。但在內容產業卻常出現一種詭異的局面:一切由市場、消費者決定,理應多元豐富,但卻出現品質下降、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這是當資本主義及消費主義完全主宰媒體的結果,而且不是數位化後才如此,阿多諾上個世紀中就分析過了,班雅明(本雅明)則進一步寫了靈光消失的年代。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就是你越追逐大眾市場,想要大家都喜歡,往往變成追逐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這就是為什麼YouTube上gone viral的video都有點類似,或是電影公司只想拍漫威Marvel電影。大眾化、娛樂化沒有不好,但是會變成市場上只剩下一種商品。這不是菁英vs.大眾口味的辯論,就是沒有要評斷哪一種口味才叫做「良幣」,而是當市場只剩下一種口味,消費者真的還有自由選擇權嗎?


在內容產業,像新聞媒體,就特別明顯,這也是潔平離開端傳媒、創立Matters的原因:她和她的團隊可以做出很棒的內容,卻無法為好的內容找到市場模式。端現在用付費牆找到了一個現階段模式,許多著重質量的媒體亦如此,按潔平(非常精準)的PPT圖示,這個模式是依靠讀者去養作者,但這個模式只養得起(Top)1%的作者,因為願意及能夠出錢的忠實讀者,只佔所有讀者的一小部分,而且付費牆的模式,大概還是會令相信好的新聞、內容應該是開放而廣泛流動的人痛心,而大多數作者應該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自己的作品。

而潔平想做的是「讓99%的創作者實現價值」,注意這裏重點不是1% vs. 99%創作者,潔平講到了信息產權(information property)(相對於智慧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每個人都在出產信息,包括點讚也是個訊息,而信息有價,但這些信息價值因為很碎片化,所以很難捕捉,遑論量化、持有或交易。所以就會變成目前的狀況:除了1%的創作者,剩下的人都在給平台打免費訊息工(幫平台衝流量、成為平台賣給廣告商的數據)。

Matters X LikeCoin想要做的,正是讓這些訊息有價,且可由創造者掌握。

(我其實覺得1% + 99% 創作者的金字塔圖式並不完全準確,而且可能會令人產生:「那我看、支持最優質的1%作者就好」的想法,而且當我們去分誰是1%之時,也許也有一點背離去中心化的精神,我不是批評潔平的說法(我是鐵粉),我只是想說圖示、模型只是方便於我們表達概念,並不是要把意義綁死。我是端傳媒的(付費)會員,也是LikeCoin讚賞公民,如果要菁英式的評論哪裡的文章質量比較高是沒有很大意義的,因為兩邊對我來講有不同的價值。)


對我來說Matters很大的一個價值是社群性,Matters團隊給出一個很好的互動空間及生態,聚集了一群(大多時候)能夠心平氣和討論各種話題的人,並因此激發更大的創作能量,Matters上的創作及討論串都有很強的互文性。相對來說,Medium的介面很乾淨,但有時會有一種「你安靜看我文章就好」的感覺,而FB則是意見領袖群聚,向數以十萬計的跟隨者發聲,各自為政。互文性、互動性不大。

之前看到有用戶批評Matters文章質量下跌,也有些人覺得近期因為香港局勢而造成Matters被此類話題淹沒,排擠掉大家對其他優質文章的關注力,並因為講到政治,人會有強烈的情緒,也不免出現口水戰的情況,甚至因為LikeCoin可以兌換成法定貨幣,而出現了殭屍盜文洗版的情形。但這些都毫不減損Matters社區的價值,即the whole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整體價值大於個體的加總。

甚至就是因為Matter的開放,才會造成一種不斷改變演化、時而混沌的場面,但這也很有意思,更有organic的感覺。

(如果我們心機重一點的話,可以覺得這是Matters團隊的 "intelligent design" 😈,請參唐鳳與潔平關於半成品如何可以激發更多參與的討論

(唐鳳很精準:「如果一篇文章真的寫得鞭辟入裡,那除了按個讚之外,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昨天的活動中,重建也分享了Matters下一階段會逐步推廣的社區自主、讓用戶參與治理權,對我來說,Matters x LikeCoin在做的事就是,讓這個共和國變成大家的,信息有價、共和國自主,而且不單單只鼓勵發文創作,也鼓勵討論、花時間閱讀整理他人文章的人(咀嚼者、策展人)。這些事,我們平常就已經在做——因為興趣而讀一篇文章、進而讀作者的其他作品,因為迷上一部動畫漫畫而進行同人創作,或鉅細靡遺地截圖分享一個遊戲的心得。

我們因為興趣及樂趣,自發性地願意做這些,而Matters在做的事只是讓你已經產出的價值具體化、並歸你掌握,並且你的stake會因為你玩的越多而越有價值,你越投入就越有價值


玩法一:大量看文章,給因為各種原因讓你有感的文章點讚,透過點讚投票的行為,釋出訊息,並使貨幣流通

玩法二:加入讚賞公民,很多人看到要掏錢就反感。但首先,這讓你持有LikeCoin,且你可以100%地分配月配額的流向,你的Like投票權重也更高。其次,這叫做having skin in the game,有付出你就會比較重視,一般人都比較珍視我們有花資源(也可以是時間)獲得的東西。換句話說,你不是用一個月5美金買產品或服務,你買的是stake(要想成是股票也可以)。

玩法三:寫文章,參與討論,投資自己Matters這個社區會因為你參與更有價值,而你也透過Matters而讓自己的資訊財更有價值,透過寫文章、評論,你獲得LikeCoin,而LikeCoin是一個可以投資、買賣的貨幣,是一個可以增值的貨幣。並且你獲得的價值不只是個人單槍匹馬的創作力(比如個人寫作訂閱計畫),而是所有Matters x LikeCoin創造力的匯聚,包括因此而生的synergy、加值。

(關於「Matters x LikeCoin的價值」,請參考兔兄的深度文章,我沒辦法說的比他更好)

***

寫了一篇說不定會被誤以為是營運喬裝熱情洋溢的文章,不代表沒有保留:

其一

LikeCoin的標語之一是「創作有價」,但價錢等不等於價值是另一個討論,這邊我無力討論這個問題,以及連帶的:「量化、數值化創作到底好不好」,會有什麼(行為經濟學家最愛說的)「意料之外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 比如殭屍洗版挖礦。你的時間是無價的,你可能願意免費做一些你覺得有意義的事,但給你錢反而會降低你的意願,比方說我可能願意參與清理海灘的義工隊,但給我最低工資去街上掃垃圾我就不想幹了。

儘管如此,即使LikeCoin不能完美地映射創作、信息的價值,那也是一個嘗試。

如果不想把LikeCoin想成錢的話,把它像想成小王子對玫瑰花的澆灌好了,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小王子。這樣講可能有點肉麻,不過Matters對我來說最珍貴的地方,其實恰恰在這「無價」:像讓某些被禁錮的聲音發出來,給予許多創作者鼓勵,及讓大家有找到夥伴的感覺。

(Matters上不乏帶有惡意攻擊性的評論,對此,我們有時不免想,所有信息真的都有價值嗎?或講得粗俗一點:意見就像屁眼一樣,人人都有,有什麼了不起?我無法駁斥這個,因為我也常常這樣想,但對我來說,聆聽無價,理解無價,擁抱無價。)


其二

按讚次數機制目前也不盡完美,昨天潔平跟@佳禾 雖然都鼓勵大家點讚點到5不要客氣,儘管現在點讚已經不用自己掏腰包,但為什麼大家沒有這麼做?這其實之前@gai 討論過,我想很多人可能還是會下意識地為Like分級數,最喜歡的才給到5。我自己在按讚時也陷入矛盾,我既想鼓勵越多創作者越好,知識濃度「含金量」很高的文章想點讚,真誠表達自己心情的文章我也想點讚,然後就變成點讚數很多的情形。我是讚賞公民,這樣就變成我點的like越多,每個被我like的人分到的LikeCoin就越少,(跟Medium近期改制換成以閱讀時間分錢的感覺有點像,一個月只讀一篇文章的讀者可以把訂閱費100%只貢獻給那個作者,但被沒貞操的大量閱讀讀者垂愛的作者就只能喝稀粥),然後就覺得我的讚好廉價😱,對不起被我點讚的人。這個問題可能有待LikeCoin團隊回答(@黃牛山人 ),但也許下一階段推出轉帳功能可能就可以解決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