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陳子昂的時光旅行2

那年頭雖然沒有穿越劇,但陳子昂自有他時間旅行的辦法,那年頭的中國士人,都讀同一套經典,數百年千餘年下來如是,有同一套典故,有同一套語言,用典固然成為古人寫詩文的套路,乃至後來變成我們所謂的「八股文」、「陳腔濫調」,被我們毫不客氣地捨棄,但拋開對「無一處無來歷」的執泥,寫下那些穿越時空至今仍在感動我們詩文的古人,他們在自己的時代中,也被他們的古人先輩「穿越時空」地打動過...


所以杜甫發出「搖落深知宋玉悲」(深秋草木搖落)的嘆息,辛棄疾可以在十二世紀的宋朝對早他七百多年的陶淵明升起了強烈的知遇之感: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賀新浪》

也許我們可以說,中國古代帝制時期,政治制度、經濟、科技、民生水平,數百年下來遠遠比不上我們數十年間轉變快,你也可以說古時後就是因為生活娛樂水平低落,陶淵明晚上睡不著覺又無法在Netflix或愛奇藝上追劇,所以只好讀《山海經》,然後留給我們這樣的句子:

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俛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讀山海經詩》

中國及至廿世紀初,所有士人知識份子都彼此語言相通,(五四文人,包括推白話文不遺餘力的胡適幾乎都寫古體詩),所以他們相隔千百年仍能無縫接軌,而我們讀古文多少有點門檻。


大體來說,我們比古人擅長「空間旅行」,古人比我們擅長「時間旅行」,空間旅行不只指我們實際上點到點的移動速度與古時相比如何飛躍式地進步,也包括科技、媒體,讓我們可以掌握地球另一端各個國家的新聞,可輕易地與幾千里外世界各地的人交換訊息、交朋友...像在Matters上。


我們雖然對古代有大量興趣,但古裝IP劇、穿越劇、宮鬥劇、歷史小說、武俠小說,終究是轉譯過的「古代」,屬於當代的產物,現代的經濟產業體系以至教育,整體社會注重的價值,不提供學生長期浸淫古文的環境,當然很多人也根本覺得沒必要,學古文跟歷史對找工作沒有直接幫助,我不是要討論教科書文言文白話比例,或鼓吹學校更重視古籍經典(我覺得只能自發),這只是客觀狀態的陳述。


但是,如果時間與空間隸屬於同一個維度如果我們只耽於做空間旅行,以為看了金字塔爬了野長城行過京都就等同擁有歷史,永遠都在一種我們的當下是「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的此時此刻presentism氛圍,或人類的發展史必然是「明天會更好」,我們對自己鑲嵌於此一特定時空的命運及意義,我們對宇宙的經歷與認知,會不會少了一塊


因為HG Wells只寫了小說,在發明實體的時光機前就死了,目前還沒有人可以做肉體的時空旅行,我指的是透過文字、藝術、歷史,乃至音樂、飲食、風俗,意識上的某種時間旅行及連結,我前面引古文的例子也就只是這樣,並非我覺得讀古詩古文就代表我真的了解古人,只是以古詩文為例,讀原文較能幫助我們進入當時的語境、進而濡染其中。


最後再丟出一個想法,假如時間不是線性(linear),且只從過去到未來單一方向移動呢

這裡我進入到了我一無所知的領域:物理學、量子力學、數學、相對論...所以我會很快閉嘴,我無法驗證、辯論,甚至無法表述,對我來說這只是一個本能、下意識、靈性上的感受與信仰..

再回到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如果時間是線性且單向進行的話,人站在時間軸上,背對過去,向未來移動的話,為什麼古人是在前而不是在後?來者為什麼在後而非在前?

錯亂的不止中國古人,英文也有同樣的狀況:

Before  = 前面(空間);過去(時間)

After = 後面(空間);未來(時間)

這簡直就像是,老祖宗在語言上留下的前世記憶,語碼DNA...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