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越邪惡,越迷人:Patricia Highsmith與雷普利(下)

上面在這

之前我讀Highsmith,還會覺得有種被推到懸崖邊上的難受,不管是前面兩本雷普利、另外一本《This Sweet Sickness》(關於某種無根無據、偏執到妄想的迷戀如何走火入魔),但這一回,真是什麼不適感都沒有了,是因為一回生二回熟嗎?像我一直把2001年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飾演漢尼拔的電影《人魔Hannibal當愛情文藝片看(而非後來由丹麥大帥哥Mads Mikkelsen出飾漢尼拔的的影集)。說到這部片,其實那裡面的Hannibal Lecter形象也完全符合小說中的雷普利:在義大利的美國人(電影開始時,Hannibal住在佛羅倫斯;《The Talented Mr Ripley》小說裡,Ripley竊取了Dickie Greenleaf的身份之後,便在威尼斯租了一間面向水道的房子)、衣著講究、舉止優雅、從香水到飲食到音樂都品味不凡,Anthony Minghella把《Talented Mr Ripley》拍成他自己的電影,而雷利史考特卻恰好在《人魔Hannibal》中,再現了更貼近小說中的雷普利形象,對了,那電影中也出現郭德堡變奏曲(顧爾德版的)。

三見雷普利,我不再如坐針氈,我甚至連ambivalence都沒有了,我享受雷普利的優雅、迷人、邪惡我唯一會感到不自在、不舒服的時刻,不是雷普利(又)殺了人,而是擔心雷普利要怎麼脫身

Jude Law當年還沒禿頭,然後其實我覺得這是他最帥的一部電影。來源:imdb

當Jonathan不知道怎麼執行第二次任務時——雇用他的Reeves要他絞死下手對象,因為在火車上開槍太吵了——當Ripley終於出現時,我甚至有種超級英雄終於登場的叫好感(儘管我多年前看過改編自本書、由約翰馬可維奇John Malkovich飾演雷普利的電影,雖然那電影沒給我留下太多印象,但這一幕我還是記得的)。而在這本書中,Jonathan彷彿扮演第一本小說《The Talented Mr. Ripley》中,犯罪生手的Ripley,在那小說裡,他本來也沒想殺Dickie的不是嗎?他只是銜命去義大利找那個浪蕩富家子,但Dickie的人生那麼美好,Dickie擁有一切他想要的,他難道不能比Dickie更恰如其分地扮演Dickie嗎?雖說Anthony Minghella把《The Talented Mr. Ripley》拍成了與原著完全不一樣的、自己的電影,一如他擅長的(《英倫情人》也是),電影中雷普利的形象與小說中不一樣,少了點殘忍,以及某種psychopath式的冷血魅力,Matt Damon的雷普利多了些男孩式的生澀、迷惘與脆弱,但同時卻又是完全準確的,彷彿抓到Highsmith小說中的暗湧,電影中Ripley對Dickie的著迷,到底是某種愛戀、愛上一株水仙(儘管有未婚妻,Dickie最愛的人自然是他自己)、或是在迷戀那個迷人的倒影時想變成那個人?而這也讓我們無法不去想,當我們迷戀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是想和對方在一起,想擁有他,還是想變成他?而小說裡的雷普利的性向其實也很曖昧,雖然他後來甚至娶了老婆,但卻仍然像是不存在sexuality一樣。

是啊,Ripley是天才,他成功地變成Dickie,再變回自己,他已經不再是沒有名字的人,雷普利這個名字,還有一定的名聲(哪怕是infamy、惡名)。雷普利後來去了法國,娶了個附帶一間大房子的千金大小姐Heloise,住在鄉下,平日他畫畫、打理花園。有些人即使聽過關於他不好的傳聞(圍繞在他身邊可疑的自殺、失蹤、死亡),但只要去過他們家作客,吃過他管家的一手好菜,喝過他的酒,看過他品味精湛、無懈可擊的家具擺設後,便無法不覺得他迷人。

Ripley不再是生手,他甚至可以找到對的、可以操弄的人像個尋找學徒的師傅,或尋找浮士德的梅菲斯特。而雷普利一臉無辜:惡魔還向浮士德交易了他的靈魂,我可是什麼好處都沒入手啊?

Jonathan問:你為什麼選上了我?
Ripley說:今年稍早,你不是在家裡開了個party?我去了。在派對上,你看了我一眼,然後說,你叫Ripley?我聽過你的名字。從你說話的方式,我知道,你不喜歡我
Jonathan:就只因為這樣?



雷普利的遊戲,到後來總是失控(有可能不失控嗎?),Mafia找上門,Ripley對Jonathan只是魔鬼的趣味遊戲嗎?又不只是,Ripley的人性,總在極幽微之處透出...Highsmith就是不寫清楚,Ripley想,Jonathan是不是在那個義大利男人開槍時,刻意搶到我面前,還是夜間他看不清楚?他送Jonathan去醫院輸血,他關心Jonathan的狀況,那裡面全是假的嗎?還有他對始作俑者Reeves的情誼,明明是Reeves桶了婁子,把黑手黨引上門,Ripley想的卻是,Reeves是有點maladroit、笨拙,可他用意不壞...

而看似掌握一切的雷普利,沒有哪一次不在危險邊緣,然後又不知怎地,不可思議地全身而退。

到最後,死個幾個人,那兩個義大利黑手黨家族也許會繼續對戰,而有些人可能要逃去哪避風頭,但世界有什麼不一樣嗎

Ripley想的是,我真該給自己和Heloise找個老師,我們老這樣自己在家撥弄豎琴,亂彈一通不是辦法。

Ripley最後一次見到Jonathan的妻子時,她向他吐了口水。那代表,她終於還是用了Jonathan在殺了第一個黑手黨之後,Reeves替他存在瑞士帳戶的酬勞。即便是虔誠天主教徒的Simone,良善、有原則、白紙一樣的Simone,寧可和丈夫分開也不願意享受不義之財的Simone,還是動了那筆錢,給自己和兒子買了房子。

也許也就只是這樣而已,從此世上多了一個,看見自己無法貫徹持受自己深信的道德原則的人,我甚至無法說世界稍微歪斜了一點,因為難道人不是本來就是這樣嗎?Ripley的遊戲,Ripley的狩獵,只是讓我們看見,人從來就不是黑白分明的,世界本來就是歪斜的...



嗯,雷普利這麼邪惡、背德(應該說毫無道德),但在上個禮拜天(已經變成上上個禮拜天了)下午我卻突然非常想讀他,那意味著什麼,我也不知道...。



讀雷普利時該聽什麼音樂

@Kaylaway凡心 (回應她之前推薦的音樂

(那個)禮拜天下午回去讀雷普利不久後我去散了步,走路時我聽著Alexandre Dubach版本的帕格尼尼的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然後也聽了Salvatore Accardo的版本,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先入為主的關係,我也比較喜歡Alexandre Dubach的版本,覺得比較靈動活潑有神采,Salvatore Accardo的,對我來說有點太安靜了(完全錯誤的形容)。然後就想到,帕格尼尼還挺適合當雷普利的伴讀音樂,後來就這麼邊讀邊聽。而在找Salvatore Accardo的音樂時,發現他演奏(還是指揮?)過Piazzolla,就又很高興的跑去聽Le Grand Tango

雷普利配古典音樂很合適(因為小說裡面的雷普利本來就總是在聽古典樂嘛),入夜之後繼續讀雷普利時,我又感覺像爵士樂(@桐生茂豫 @今日丹堤大安店 ,以上示範Englinese),也許因為某種優雅、閒適、慵懶?所以就去聽了Anthony Minghella的電影版原聲帶,裡面還有Matt Damon唱My Funny Valentine,Matt Damon當然不是Chet Baker,可我不討厭他的聲音,那天晚上讀雷普利時聽的最後一張專輯是Bill Evans的Everybody Digs。喔對了,村上春樹那兩本《爵士群像》我也讀過,我知道的爵士樂手名字也都是從那裡來的(即便到現在還是不識他們的音樂),我記得當年我還從這本書的主人處拷了那本書隨書附贈的CD(那CD應該是台灣出版社自己搞的?),印象中裡面第一首好像就是Ella Fitzgerald的〈It's only a paper moon〉,許多年後,村上把其中幾句歌詞放在《1Q84》的扉頁。

隔天繼續讀雷普利時,讀到雷普利新敗了一支豎琴後,在那上面彈巴哈的Charconne,因為我沒什麼腦波,所以我也跟著去聽,就找到了Jean Rondeau(不知道他是誰)。




後話:Patricia Highsmith最有名的小說,除了雷普利系列,是幾年前被Todd Haynes改編成電影《Carol》的《The Price of Salt 鹽的代價》,Patricia Highsmith當年以Claire Morgan這個筆名出版這本書,在將近四十年後才揭曉自己的作者身份,大概這本書和Patricia Highsmith這個作者風格類型差異太大。的確我在看了幾本雷普利之後,也覺得The Price of Salt是她作為作者,絕無僅有的一次溫柔,雖然那本書也還是有一些詭異,或說異色的地方,像是我讀過有書評形容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Carol倒了杯牛奶給她喝的那幕,非常像是成年人在引誘未成年人,雖然我自己當年讀這段沒有察覺異樣,但的確小說中的Therese更像小孩(也是小孩沒錯,才19歲)。電影要是這麼演,應該很多觀眾無法接受,電影裡面飾演Therese的Rooney Mara和演Carol的Cate Blanchett的關係就對等多了,至少Rooney Mara不像barely of age的少女。

另外書中寫到她們公路旅行時被Carol丈夫雇用的私家偵探跟蹤的情節,其實也還是蠻像Highsmith的。


年輕時的Patrica Highsmith非常迷人 來源:womenincomics

2021年出版界一小樁值得期待的事,就是Highsmith的日記終於要出版了,這些年來,只有研究者、傳記作家等看過她的日記,她是有名的"惡女",性格恐怖\不討人喜歡,有各種偏見,也是一個極端矛盾的人,日記裡面應該很多很恐怖的內容,我好期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