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e
fide

希望學會聆聽

我們需要勉強自己讀看不懂的書嗎?

(编辑过)
永遠都好看、好玩者,只有商品。

不久前和朋友聊天時,出現了相關的主題,以下是當時說的話紀錄,稍微重新整理過,但90%內容就是當下的話。


人需不需勉強自己去讀覺得很難讀、讀不下去的東西?

這是一個大話題(撇開我們習慣給純文學/流行文學貼的「高vs.下」標籤)

對我來說可能對這最有感的是在電影上

剛開始看電影的時候,其實有很多所謂大師片、藝術片我也看不懂

我的本能、天生傾向,本來就比較是文字的,而電影的確有自己的影像語言:電影並不只是talking head、一群會說話的頭走來走去而已。而影像語言是需要慢慢認識、習慣、累積跟理解的

就像看以前的畫一樣,畫家怎麼構圖,畫中出現的東西,有它自己的encoded language/symbol(符碼、象徵)等等等

總之我就是經過非常非常多年反覆地勉強自己看這些所謂很悶、很無聊、沒什麼劇情的電影(不著重在對話、情節),然後好像慢慢比較懂了,或者至少說比較有感覺

支撐我看下去的是什麼?也許一開始的確有「大家都說這部電影很厲害那我好像應該要看」這種文青式的追逐,「想要看很厲害的東西」就是我以前在做的

看了很多年的所謂藝術片之後,我現在如果覺得一部電影——比方說侯孝賢的電影——很美,終於可以說那中間沒有任何假掰的成分(我以前會有那種「我應該要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的感覺)。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我看了三遍,第一次看時我完全看不懂,第二次雖然覺得好看,但還是有覺得悶的地方,幾個月前再看了一遍,完全就是打從心底的覺得:很美,很動人,很壯闊,那部片的史詩格局完全不下於《教父》


所以人到底有沒有必要勉強自己看很難讀、看的東西?

我也不知道,有時候我也覺得很艱難,比方說我這麼喜歡電影,有些電影我都要過了十幾年才看得懂。如果我這麼喜歡也願意為電影付出時間心力的人,都覺得艱難了(而且到現在我仍然無感的電影想必還有很多),我憑什麼覺得、甚或要求一般觀眾願意去努力看懂這些電影呢?

但同時,我也一直都覺得大部分值得的東西都需要花時間跟心力去追求跟累積。

所有我最喜歡、令我醉心的事物都包含有acquired taste的成分在。培養一個興趣跟技能,中間本來就會有辛苦跟不好玩的成分。最簡單的例子:我從小就喜歡看書、聽故事,但看書看看到後來一定會遇到「難讀」的書,我也可以卻步、永遠不去碰那些東西,繼續看我原本就覺得好看的東西就好,但如果我停在那裡,我將永遠無法打開這些新世界的門。而後來影響我最深、最讓我喜愛、沈浸在其中的,大部分都不是我一開始光憑本能會感到「好看」的那些書。

永遠都好玩者,只有商品。

直接就可以消化,連咀嚼都不用的書跟電影(或任何其他文本:戲劇、表演等等),大多數就是已經包裝成商品的消費產品,因為從商業的考量來說,當然是越容易下嚥越好,最重要的考量是可以給看的人立即而直接的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

但、我有一點點覺得,人如果永遠都不勉強自己吸收自己原本習慣的、看自己舒適圈以外的東西,不管那是什麼——可能是題材內容並非自己平常熟悉者,或者因為涉及陌生的領域、需要花力氣跟上或補完相關的儲備知識,或者是需要頭腦清醒、花時間慢慢看的東西;那麼所有會讓自己感到娛樂、精彩、好看的東西,就會回歸成非常本能的刺激跟愉悅。

並不是說直接而本能的感官刺激不好,而是只剩下這些的時候,就代表能讓我們感到的愉悅跟刺激是可以被公式化掌握跟化約的,所以演算法就可以掌握我們的喜好,再不久之後,AI也可以寫出讓我們覺得很棒的小說,機器人也能夠拍出會讓我們覺得被搔到了癢處的電影、戲集。

然後人就會被AI取代,這樣的結果不只必然而且理所當然:當我們沒有辦法證明自己比AI更多什麼的時候,我們幹嘛不應該被AI取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