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
Fan

文字工作者。養了一隻愛睡覺愛撒嬌的貓。

讀《有一種生活,叫工作》

抽掉工作之後,我是誰?第一份工作挑戰失敗,我就不斷想找這題的答案。

我的第一份是進入某財經雜誌當記者,那是夢想中的工作,至少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啦,為了當上記者,死讀苦讀才備上研究所,再熬滿四年生出論文,終於懷著改變社會的大夢踏入社會,現在想想,那個夢想可真是初生之犢不畏世間險惡、人生起伏啊。

結果是,我三個月就搞砸陣亡了(離職心路歷程和自我省思之後再訴),離職之後整個人大崩潰,不是形容詞,是真的徹徹底底崩潰,爆瘦好幾公斤、無時無刻哭、害怕接觸外界等等,接近無法自理生活的懸崖邊。

那時候,我唯一目標就是成為一位(沒說的可能還要是「人人眼中」)厲害的記者,內心滿是輸的感覺,但我輸給什麼?而厲害又是什麼?說真的,現在的我依舊無法回答不了那時的我。

之後幾份工作也不太順利,除了自身狀態還沒調整好,待業時一邊逼近的經濟壓力,就是一隻大怪物,都讓自己很不平靜,工作狀態之糟也就可想而知。我太想用工作證明我的價值,我慢慢意識到這是癥結點,而這樣的汲汲營營,主要來自於,在自身沒有太多資源和選項之下,這是我最快長成人模人樣的方式(人模人樣?整篇到底要出現多少政治正確的字眼)。

但大多時候,最快的都不會是最好的,我想找到完美工作,然後成為厲害的記者,哈囉,這世界沒有完美這玩意,所以我不斷跳進坑又狼狽出坑,然後再跳進另一個坑,惡性循環不斷轉。

所以,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腦中那個完美的工作呢?那我該怎麼辦?

漸漸的,外求於工作的心思疲乏中學著放下,反倒是,比工作更廣大卻更核心的個人於一生價值之所在,成為命題。我也還在找答案,而這本書《有一種生活,叫工作》是在這途中拾起的解方之一。

《有一種生活,叫工作》,作者是一位做著算喜歡的工作,卻離開心越來越遠的二十多歲女性,終於放手一搏,隨內心渴望做一位文字工作者,在女人迷、ELLE多個媒體寫專欄,愜意過日,說著這一段跨過某種難以明喻的里程碑的故事集。

裡頭確實給我一些解藥,

一、關於理想與現實。書中說到,我們這個世代有幸活在被上一代打下的扎實基礎之上,衣食無缺,這也讓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縮小,不再構成某種定義成就的標準,如此想想,上一代人的成功定義似乎也就不需要看這麼重了,像是一份工作非得撐上三、五年,搶破頭非得擠進名聲大的連鎖企業等等的,反倒因為網路上什麼都有、什麼都可以發表,有點像凳子,站在之上就能離理想再近一些。而對此,我慌於自身資源不足,卻又在能踩到墊高的檯子那一刻,充滿感激。

二、握好掌控權之必要。我第一份工作之所以壓力如此大,很大一部分來自我非常在乎外界對於我的眼光,或是我符合這個社會(或組織)多少,我還記得剛到職的某一晚上,還去查看每個同事的學歷,發現不是國外學歷就是台大,我瞬間洩了氣,覺得裡裡外外都輸了,對,我知道很蠢,完完全全把自己的模樣交由外界去塑型,但洩氣癱在地上之後,也是某種契機,啟動尋找什麼能抓住自己的機制,也因此轉身求之於自身,掌控權也是在此時,慢慢回來的。

書中提到,在職場上有自己的脾氣、模樣,是某種握有掌控權的型式,看到這段,我突然很釋懷,自己在公司裡,對主管同事有話直說,不嚥下不服氣的個性,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啊(那就好那就好,我不是真的人很差XD)

三、日本Ikigai。這是純粹分享我在書中學到,饒富學問的日文單字,Ikigai,意即生命的意義,有一位日本學者提出Ikigai的五大支柱,從小處著手、解放自我的執著、和諧與持續、些微的喜悅、活在當下。過程才是價值所在,目標不是,在回想起曾經多麼想一蹴成為厲害記者,可真是擺錯重點,而現在,只有偶爾採訪,連記者都稱不上,但能花比先前做記者時再多一點時間,去認識一個故事或一個人,蠻美好的。

我也是一個有感於文字的人,作者的一字一句,讀來都讓我感受到他敞洋於文字工作的爽感,隔著書本,真的都羨慕起那種過癮的感覺。

不能說,從閱讀這本書中獲得自由,但在尋覓的一路上,能遇到同溫之人,就感到溫暖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