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陀紀念館是一座融和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的建築,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該館的興建,正是希望透過供奉代表佛陀威德、智慧的法身舍利,讓人們在禮敬佛陀舍利的同時,能夠開發自己清淨的佛性,並為人間注入善美與真心,帶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向星雲大師學管理】 中西美味蔬食滿足大眾健康

(编辑过)
作者/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館長 如常法師
禮敬大廳二樓的「百味軒」自助式景觀餐廳,總共十道飯菜,讓人吃到飽足。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在佛光大道上的小品店滴水食堂。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光一滴」是全台唯一在大佛座下的餐廳。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樟樹林滴水坊的餐點皆不定價,讓大家隨喜投功德箱,播灑「給人歡喜」的種子。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占地廣大,當民眾走累了、覺得餓了、渴了,園區中各具風味的餐飲,選擇性十分豐富。光是在禮敬大廳就有「滴水坊」、「漢來蔬食健康概念館」、百元吃到飽的「百味軒」自助餐廳,以及提供合菜服務的「禪悅齋」。走出禮敬大廳有「解脫小吃」、「小品店滴水食堂」、「雙閣樓滴水坊」、「樟樹林滴水坊」。八家餐廳構成的美食地圖,足以應對每日上萬參觀人數的飲食需求。


慈悲飲食 施與受皆歡喜

在佛館落成的前一年,樟樹林滴水坊已提早興建,天天一粥、一飯、一麵,開門迎接大眾。包括施工人員、參觀信眾、廠商、鄰居,每天至少有三、四百人來此用餐,更曾經創下一天超過一千三百人用餐的紀錄。所有餐點皆不定價,讓大家隨喜投功德箱,為的就是實踐大師的理想,創造「給人吃飯」的因緣,播灑「給人歡喜」的種子。

樟樹林滴水坊在工地中克難初建時,大師指派他的飲食侍者覺具法師,身兼樟樹林滴水坊主任,承擔規畫管理的重責。有一次大師前去用餐,飯後悄悄在功德箱塞了十萬元,意在幫弟子鼓舞、打氣。

覺具法師回來為大師準備飲食時,一臉欣喜地說:「師父,今天居然有人投了十萬塊在功德箱,這麼久以來,隨喜大多是銅板,今天有人大手筆護持。」

大師神色得意,「你看,只要發心,就會有人護持,你就好好煮出美食跟大家結緣。」

開館之後樟樹林滴水坊依然維持結緣模式,因為大師體恤:「總有一些不方便的人。」的確,底層的清寒需要裹腹的溫暖。有位失業的爸爸,帶著女兒在這裡用餐長達一年,我們從沒多問,避免造成他們對自身處境的尷尬。民眾或自覺免費吃飯不好意思,或感動於大師的理念,常會捐出白米、蔬菜、地瓜、木瓜、蘿蔔……作為供眾的食材,施與受皆歡喜,善因善緣收穫滿滿。

銅板小吃,則是大師構思的另一項慈悲飲食,他希望佛館有個類似路邊美食的小吃部,統統只要銅板價就能享用。

當時我向大師道出心中疑問,以一個博物館的莊嚴調性,適合這樣的飲食設計嗎?在故宮、在國際的任何博物館,從不曾見。

大師告訴我:「你可以把景觀布置得有如花園餐廳,用銅板價位就能讓人吃得飽,佛館就是要給人方便。」


十道飯菜 大師慈悲堅持

百元齋吃到飽,是在禮敬大廳二樓的「百味軒」自助式景觀餐廳,包括主食飯、麵和湯,還有佛光山招牌蔬食等,總共十道,任人吃到飽。一定要十道飯菜,這是大師的堅持。

有一天大師拿一百元,讓弟子去自助餐廳包便當,特別交代:「十道飯菜全要。」

便當包回來,大師一樣一樣數,只有八道!為了少掉二道菜,我們四位相關的主事者,足足被大師訓示了兩個小時。大師從弘法初期的忍飢挨餓、開山草創的艱難,到後來朝山會館自助式的流水席、普門大開的以粥代茶……大師就是要我們明白,在佛門中讓大眾吃飽、吃好、吃豐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不是會不會賠錢的問題」大師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以十道飯菜讓人吃得豐富,難道要讓大家去外面活魚三十六吃嗎?」這句話,重重觸動我的心,我們從此戰戰兢兢,至今都維持著意味深長的十道飯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