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澤霖
賴澤霖

初出茅廬的寫作者/嘗試當個給予者。期許自己能在這分化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如果對我的文章有任何想法或是有任何疑惑,歡迎寄信到s10355186@gmail.com 更多文章>>https://medium.com/@Felix.helps.you

【實際示範】我如何使用 Notion 高效學習並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

我將示範如何用 Notion 將知識碎片組合成知識筆記,最後架構出知識系統

對學生來說,很常見的問題是不知道現在學的跟過去學的關聯性在哪裡?也不知道這個碎片知識對生活的意義,講白了就是學這個好像也沒用,只是應付考試而已。

更實際的問題就是,考試考那麼多東西,到底可以怎麼去理解,網路上流傳許多讀書的技巧、考試的技巧,真的有效嗎?

遠一點的問題是,出社會後我怎麼辦,學校教的沒有直接相關,只能自己去學習,可是又好像是東學西學,最後沒辦法有一個好的學習成效,到底怎麼辦呢?

這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知識架構,或者又被稱為心智模型、知識體系,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看了一下網路各家對知識架構的定義,有些人說像是個人圖書館,儲藏學習到的知識、有些人說掌握住我們生活所需的所有知識即個人的知識架構。

與其稱呼它為圖書館,我更喜歡將它比喻為翻譯機。

有時我們在生活中看到一樣東西,我們就會回頭比對自己的知識架構,如果有類似的概念,我們就可以解讀它;反之,我們會透過搜尋引擎、問人、翻書等方式,嘗試去理解並將它加入知識架構。

兩者本質的差異在於:我們是透過知識架構有目的地看世界。

知識架構就是我們理解陌生世界的方式

建立知識架構的優勢

  • 避免單一思維偏誤
  • 可以避免知識焦慮
  • 能從第三者角度看待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內建著這台翻譯機,硬體都是大腦,只是有些人軟體版本比較新、處理器比較快。隨著我們對這個世界了解越多,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我們對世界已經形成了既定印象,有什麼物品應該有什麼用途。

對我而言,知識架構具有三個優勢,第一個是就是避免單一思維偏誤,有時我們拿到槌子,所有事物都像是釘子,具備知識架構等同於讓我們的工具箱不只有槌子,還有螺絲起子、鑽孔機等等。

舉個例子,今天如果我要增加一間早餐店的營收,我可以從客單價與客流量的角度切入,思考如何提高客單價或是提高客流量;我也可以從銷售通路跟客群的角度切入,在什麼通路上,哪些客群帶來的效益最好。

又或者是說,對於美國政治局勢,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切入,思考貨幣政策、企業動態來解讀;我也可以從政治學的角度切入,思考不同州選民的文化背景、地方官員的影響。

總而言之,你有的工具箱越豐富,就越可以發現遺漏的的地方、找出複雜事件中的因果連結。

第二個優勢是讓我擁有一個知識過濾器,可以有效避免知識焦慮,當我們知識架構建立時,就要知道這個架構的預期應用,我期待透過這個架構對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知識焦慮的一個根源在於,我們覺得每則資訊都好重要,但好像讀了沒什麼實際幫助,再加上社群平台的操弄,其實我們很容易就陷入資訊漩渦。

知識架構能幫到我們的點在於,讓我們清楚每則資訊是否能夠完善知識架構,進而帶來實際改變,如果這則資訊對我的知識架構完善沒什麼幫助,那它其實就是相對不重要的,轉而,我們會更有意識地去了解我們還缺少的東西。如此一來,我們在吸收資訊時可以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最後一個優勢則是我可以把知識架構從大腦中獨立出來。各位應該也知道,我們的大腦理性的時候屈指可數,很多決定我們都是憑當下的判斷,多多少少會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

透過知識架構的獨立,我們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去檢視我們自己,進而發現原來我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原來我在解讀事件時,運用的模型是什麼、可能會有什麼遺漏。

同樣地,別人也可以了解我們的決策機制、認知機制是什麼,當我們需要跟他人解釋為什麼我做了A決定而不是B決定時,別人可以更容易地了解我考量的變因有哪些,讓我們擁有共同語言。

學生能如何建立知識架構

說完知識架構的好處後,接著要來分享如何踏出建立知識架構的第一步呢?這次會先用 Notion 來示範,但我想這套架構應該可以套用到不同的軟體。

如果想先了解Notion 的一些功能,可以參考最貼近學生的 Notion 應用教學,掌握這兩招讓你學習效率翻倍

我的知識架構主要有兩個部分連結起來,第一個是 Inbox ,另外一個是 Notebook。Inbox 的部分其實也不用多講,可以把知識架構想像成一個漏斗,漏斗最上層就是尚未消化過的資訊。

我通常就是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我覺得有價值或是有人推薦分享的內容,可能是文章、影片、資訊圖卡,我會先大致瀏覽過,確定這是對我有幫助的,那它就會被我蒐集到 Inbox 。

這些被我蒐集起來的資訊碎片會再被我消化,如果內容有任何一個部分讓我有「中了」感覺,我就會把有感的段落複製下來,並且附上資訊來源、個人註解、衍生想法。

通常一則內容最多不會超過 3 個值得節錄的地方,若一整篇文章我發現沒有產生共鳴的,那我就會直接刪除,反正內容多得是,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知識碎片

被我複製下來的這個知識碎片,注意,現在他已經從資訊碎片變成知識碎片了,會被我丟到現有的 Notebooks 中我覺得相符的大主題,基本上目前 Notebooks 的大主題已經夠我使用了,也算是平常主要接觸的領域。

整理過的知識碎片會被我丟進每個大主題下的子主題,而不同的子主題間會被我互相連結。

大主題與子主題

又每一個子主題下又會有不同的原子筆記,原子筆記是整個知識體系的最小單位,它代表了每個概念的最簡單、基礎的意義。

不過如你所見,目前我的原子筆記其實還不夠原子,還有需要拆解的空間,畢竟這個知識架構才建立不到一個月,每一個知識連結都是數個月乃至更長時間的累積,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原子筆記

在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時,我有三個小提醒想送給你:

第一,每一個子主題應該要有一個使用情境,這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在什麼前提、狀況,這裡面的內容才成立,我覺得任何知識、理論都會在某些前提下成立、某些前提下不成立。

第二,知識碎片很容易蒐集,但在拼湊的過程中,我們當局者迷,有時很難判斷自己所處的位階或整個領域的位置,可能會因而產生焦慮。

其實我現在也還在蒐集的過程,我的想法是既然時機還沒到,就先活在當下,了解每一個知識碎片的用途、對自己的幫助,然後接觸其他系統性的框架,這算是學校教科書的一個用處吧。

第三,知識架構的建立過程中是需要被不斷挑戰、檢驗、推翻的,有些一年前的思考方式,或許一年後來看就是錯誤或不適用的。在推翻自己知識架構時,要抱持正面心態,並意識到知識架構本身就是動態的,不可能有停滯的一天。

整個知識架構的拆解大致上就是這樣,不過,在我的想像中,應該還會有更進一步、更淬鍊的「原則」,也就是我們人生最在乎的價值、我們如何具體實踐、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成立。

「原則」是經過反覆測試、驗證,我確信是我可以信奉的守則,並且可以遵循著它生活,有任何困難、不知所措,就按照自己的原則做出決定。

如果硬要有一個分別的話:

原則就是知識架構的實踐結晶版。知識架構是我們如何思考,原則是我們如何行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