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北方

从东北到南洋

[转载]这应该是一次你我生平仅见的朋友圈大型集体行为艺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M9heZx3MiSwPLxSdFve7A?

2020年3月10日,也就是昨天,《人物》周刊发布了一篇对武汉医生的专访。


没想到,这篇专访文章,随后在社交网络引发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大型集体行为艺术。


文中的内容,主要来自抗疫一线战士艾医生的经历和心声,当天就被网友们在全网转发,阅读量迅速攀升。


但没过多久,这篇文章就神秘地在全网消失了。


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其他平台,网友们转发的链接,再点进去都是无法显示,和谐得十分彻底。


到底为什么全网和谐,看过原文的小伙伴都心领神会。




此时,没读到原文的人怅然若失,读过的人很气愤:好好一篇文章凭什么说删就删?删了我就再发一遍。


于是,有不少保存了原文的网友主动分享文本,发在了自己的个人号上,但这些文章也都很快都被删除。


有人把原文制作成pdf文件,分享给朋友阅读,结果发现同样会被平台屏蔽。


总之,这两天的朋友圈刷起来非常刺激,晚了一步点进去就是404,拼的就是手速和心跳。




不过,这种删帖的力度进一步触怒了网友们。


一场全网参与的“发哨子接力活动”也就此正式开始——专访的原文被演化成各种版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被从不同的账号发出。


网友们先是表示:会识别文字是吧,那我们发截图。



截图版


还有人将原文重新排版,试图用这种图片绕过AI的双眼:



截图进化版


有人细心地把原文每段的文字倒序排列



倒序版


有人利用微信的排版功能,将文章制作成全白模式,点进去看不见,需要长按复制才能看到文字:



空白版


有人将文章一段段分开,制作成了30张二维码图片,如果分别扫描这些二维码,就可以识别出文章内容:




同理,条形码版也很快出炉。




有人花了半个多小时把文章读了一遍,录成音频版,不认字的朋友也能轻松get原文内容:



音频版


有人贴心地制作了汉语拼音版,跟音频版对照着看,相得益彰:



拼音版


不过以上这几种,还只算是原文的初阶演变


随着一个又一个变种文章被删除,网友们研发新文本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仿佛集结全网智慧,誓要把这篇文章保护到底。


今天,我就在朋友圈里又相继看到了粤语注音版



粤语注音版


英文版:




意大利文版:




德文版、法文版、日文版等多国语言的版本。



日文版


发展到后来,越南语版、古希伯来语版等各小语种版本也接连出现:





甚至连精灵语+克林贡语版都有了:




一下子被译成这么多语言,不夸张地说,世界上很多文学著作都没这个待遇。


此时,一部分网友在忙着翻译文章,而另一部分,在忙着从字形上下功夫,试图把各种字体套在这篇文上面。


比如用甲骨文、金文或小篆的方式展现这篇文章,返璞归真,博古通今。



金文版



甲骨文版


比如用大气磅礴的毛体书法呈现全文,读起来就有种气势恢宏之感:




比如用emoji代替文字,把原文做成五颜六色的表情包版




这个表达方式,除了读起来有点费劲,别的好像也没啥毛病。


此外,一度被称为“躲避敏感词专用”的火星文也再度出山,扛起了防和谐大旗,可惜这篇没过多久,还是被和谐了:



火星文版


同样惨遭和谐的,还有16进制编码版、摩斯密码版、天书版等神奇的版本,有几个连我都没看到。


但这难不倒神通广大的网友,一条路行不通,就开一条新的——明码电报版,安排。





为了保护文章,大家在评论区都用明码电报回复,跟作者无缝交流,如同暗探接头现场。




谁能想到,一篇貌不惊人的人物专访,以这种扭曲的方式吸引到了全网关注。


数以亿计的网友纷纷参与,转发的转发,翻译的翻译,分享的分享,全网和谐的力度几乎赶不上新文章被发出来的速度,改头换面的文章从网络各个角落涌现,而新的文章变种还在不断产生。


刚才扫了一眼微博,我发现,已经有人将文章写成了歌。




真是不知道,才华横溢的网友还会给我多少惊喜。


反正这篇文章,是注定要随着这场轰轰烈烈的集体行为艺术,载入史册了。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发哨人这篇文章已经出现了正文版、繁体版、倒序版、镜像版、截图版、拼音版、音频版、空白版、二维码版、条形码版、英文版、意大利文版、法文版、德文版、日文版、越南语版、古希伯来语版、精灵语+克林贡语版、天书版、表情包版、火星文版、摩斯电码版、电报版、16进制编码版、盲文版、小篆版、甲骨文版、金文版、音乐版……(欢迎大家补充我没提到的版本)




无数版本,无数演化,简直堪称文本传播史上的奇迹。


举世闻名的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被译成80种语言的版本,花了20年时间,而人物周刊这篇采访演变成30多种版本,只用了一天。


而且,新的文章形式还在以肉眼可见的恐怖速度,持续裂变增长着。




这注定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无数人冒着被炸号的风险,自发地接力“拯救”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想出了各种曲线救文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网友层出不穷的智慧。


我在文章开头说,这是一场大型集体行为艺术,其实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


若说这是艺术,也算是,可这艺术来得如此无奈——一开始,大家只是想安安静静看个文章罢了,没有人想搞什么行为艺术。



艾医生本人


不难看出,很多网友制作的版本,与其说是想给没看到的人分享内容,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情绪。


比如说古希伯来语,看到的一万人里面,真的能有一个人看懂吗?


网友们持续分享、持续翻译的行为,或许只是想通过这个动作本身,铭记这篇文章,并告诉其他人:请不要忘记这篇文章,并让它存续下去。


当然了,我心里也十分清楚,我这篇能存活多久也说不好,希望大家都早点看到吧。


真的想不通,允许一篇说真话的文章存在,并让想看的人能够看到,这个要求,真的很难吗?


在这里,看到不一样的凌辰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