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
南风

科学乳髪

说说《三体》以及我喜欢的中国科幻作品

今天听说三体要被B站动画化的消息,我内心一阵沉痛。当今国内的政治氛围,事实上是很难拍好三体的。《三体》本身能说的不多,三部曲之中,个人最喜欢的其实还是第一部,最早是约莫高中的时候在《科幻世界》上连载的中篇科幻。当时的连载版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惊为天人的。

当时较为宽松的言论环境,也使得涉及文革的内容(例如“红色年代”一章)得以付梓。其实《三体1》中对文革内容的描写,其实可以是说较为客观的。因为并非亲历,这里的“客观”,更多是根据小时候看到的一本高皋和严家其的著作《文革十年史》相比较得出的观感:对叶文洁父亲(一个著名物理学教授)的迫害,对人文精神的毁灭(叶文洁在重逢迫害父亲的女红卫兵时的场景),这也是叶文洁成为地球三体运动领袖的直接精神动力。

所以从这点而言,《三体》第一部的精神内核,仍然是救亡史观的一种,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向西寻找拯救民族的一种反应:叶文洁自己就认为一个更高级的文明在更高的概率上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然而她的推测被狠狠地证伪——这也许是她最终向罗辑透露“黑暗森林”理论的主要原因。说起“黑暗森林”理论,毕竟刘电工并不是社会科学专业,他对社会学的想象不尽然准确,这个理论其实就是他经历的历史学教育,同样也是救亡史观的延续。宇宙当然可能是一个森林,而且是一个热带雨林。不同物种会占有不同的生态位、使用不同的资源。人类恐怕在宇宙尺度上。还不及地衣或者苔藓吧,别提“虫子”了。

当然了,叶文洁们最终被代表草根的警察史强收拾,也是代表了刘对知识阶层的不信任和嘲讽。

科幻作品之中,通常反映了作者在人文领域的有趣思考。比如西方科幻作品的很多探讨就带着极强的宗教色彩:比如《光明王》和《当生命的气息逗留》,或者更商业的《我,机器人》和《黑客帝国》这类人与自己造物关系的作品,与其说是在探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如说是在探讨人与神的关系。

而中国的作者们,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他们的精神内涵与西方同事们差异就非常大,他们之间的倾向和风格也比较多样。比如王晋康的作品对农民和农村的描写,就非常的接地气。至于个人最喜欢的作家韩松,他的风格就甚至可以用彻骨的阴冷来形容。

韩松的作品基本充斥着代表中华意象的绝望、阴冷和循环,以及最终的毁灭。他的名作《红色海洋》《地铁》《本影锥下的初潮》毫不吝啬地倾泻着对这个民族最恐怖的未来。他的其他作品,例如《宇宙墓碑》则更深入的展示了他的荒诞主义倾向。当然,本质上,我其实还是认为他是一个救亡者:他就是他社会形象——新华社的记者,《瞭望东方》的总编,《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这类民族主义作品的作者——的反面。

说起来,我国的优秀作者都有些有趣的专业:刘电工是电力部门职工,韩老师是新华社的领导,祥瑞亲王是施耐德的雇员,冯唐是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似乎,伟大的作品,总是需要在工作的摸鱼中完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