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映嵐
查映嵐

藝術|讀書|文化觀察 香港文學館「虛詞」專欄作者、文學刊物《方圓》編委、《字花》前編輯,一手寫藝術評論,一手寫散文。香港出生,英國留學,和小花貓周瘦娜同居,合著有《我香港.我街道》、《謝淑妮:與事者,香港在威尼斯》、《農人の野望:大地藝術祭與港日鄉城連結》、《大衛・連治》等。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ryinglam/

愛是最暴虐的酷刑: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台灣公視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剛首播,Netflix同步上架,我想許多觀眾都會在那些絕望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吧。

「我是為你好」、「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的」、「長大後你就明白了」、「不要讓媽媽失望」——多少人是反覆聽著這些真實對白長大,這些回音又勾起了多少創傷的記憶?因著愛的名義,種種看不見的酷刑施加在心智日漸成熟的少年身上,刺傷、羞辱、剝奪、中斷、禁制、閉鎖、流放、無視... 父母是最富想像力也最暴虐的刑罰家,他們生你育你因此最懂你的軟肋,每每熟練地用刀反覆剖開那一方吋最敏感的皮肉。最近不是很流行「恐怖情人」的說法嗎,其實我覺得「恐怖父母」才更值得成為流行語。

然後,少年長大漸漸長成殘缺的人,不懂愛,不懂溝通,再又成為殘缺的父母,接棒把家族的頑疾傳播給子女。要打破惡性循環,掙脫過去的創傷得到自由,怎麼可能容易。所以逃遁才是常態,從惡劣的原生家庭逃進惡劣的婚姻、惡劣的親子關係,每一個階段糾結成球的恩怨愛憎都不處理,轉而以「步進人生的新階段」為虛假的救贖,如是者痛苦便一代又一代又一代的,無限輪廻。

看之前沒想到會這麼像《黑鏡》,後來再google才知台灣媒體也是如此理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說是「台灣版黑鏡」並非好事,這樣一比較便發覺〈媽〉對它描繪的科技沒有多少操作層面的思考,而一些關鍵情節又過於奇幻(例如搖控器的出現),拿來跟《黑鏡》相比便顯得弱。所以我寧可把搖控器視作暗黑叮噹法寶,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想成是台灣版的《世界奇妙物語》,這樣好像看得比較舒服。

第一集〈媽媽的搖控器〉是一個完整單元。前段搖控器初出場的懸疑感很到位,後半有點拖沓,但小偉經歷被失戀的創傷之後那一段也可觀:觀眾伴隨主角經歷痛苦與混亂、再到達駭人的戲劇高潮,然後一個反轉成反高潮,節奏和氣氛都拿捏得好。

不過我最欣賞的還是細節的處理,從小處可見製作之認真:母親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偏執型、操控狂的角色,最顯而易見的表徵便是她的潔癖和對兒子的操縱欲,但劇集連食物都有花心思,媽媽每早鮮榨一壺五青汁(?)給兒子,晚飯煮的是紅米飯,都很切合中產階級對「清潔」與「健康」近乎偏執的追求。和兒子女友小嵐見面的一幕也很細緻,三人在餐廳裡吃飯,小嵐的對答每句都很得體、利索,餐桌禮儀也是滿分,更顯得媽媽以「一看就知是小太妹」為由阻止他們交往是無理取鬧。雖然如此,但後半有些細節就有點過猶不及,比如多次特寫成年小偉咬手指、用力揉手指的習慣,又強調小偉繼承了他媽媽對整潔的偏執個性,其實都可以處理得subtle點。但無論如何還是非常期待第二集。

又話說,香港許多學生也是長期處於壓力鍋之中,面對家庭、學校和制度的三重失能,可是我們也可以有電視劇試圖直視青少年以至兒童自殺的問題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