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雅
陳海雅

現在專注演戲和創作的躁鬱病人 在Matters神出鬼沒 IG:@ettachanchan YT: 努力生活的大嬸演員

我的《孤獨世紀末》

今日執抽屜,找到日記未頁夾着幾張紙是看完Joanne Wieland-Burston的《孤獨世紀末》寫的感受,看罷,覺得好想分享,因為大家都是孤獨的來,孤獨的去,人生總有孤獨的時候,或者可以延伸到獨處,這書好像已絕版,我想去買返本二手書再看(當年可能是在圖書館借來)

全文如下︰(寫於2012年)

我不是打算寫讀書後感,只是這本對我有很大的啟發,甚至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
好奇想看這本書,是因為我要為將來的孤獨作好心理預備。現在,我好像並不孤獨,有爸爸時常陪伴我,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我是孤獨的,給弟妹放逐。我痛苦的同時,他們也不好過,面對問題的方法,他們採用的是拉開距離。
我的孤獨經驗有三次。第一次是媽媽離世,第二次是長期失業,第三次就是弟妹拒絕見面。在第二次和三次的孤獨中,我像書中說,大部分人都把自己放在受害人的位置,我没有能力把自己放在主宰自的位置。患病前半段時間,弟妹對我無微不至,我把以前媽媽對我無微不至的需索都投射在他們身上,他們彷彿就成了我的媽媽。我對他們的要求更高於對媽媽,所以他們不勝負荷。而我是自戀型人格,情緒波動大,容易一時沮喪,一時興奮,同時以自己價值為中心,原來我忽視了弟妹的價值,這可能因為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而他們則比我幸運就更加強了我自戀的想法。
書中更提出若孤獨的狀況中包含憤怒情緒,會出現暴力意象。我常有想推陌生人出馬路和路軌的意象出現在腦海中。對於被弟妹孤立,我是有憤怒的情緒。其實,早在沙田醫院時,醫生都有處理過我的憤怒情緒,當時是給社會孤立而感到憤怒,但給弟妹孤立而產生的怒氣更大。近日也有在街上和陌生人吵架,但是没有以前怒不可遏和氣昏了頭腦的感覺,只是嘴巴比腦更快,好像嘴巴是用來吵架般。我想只要下次想吵架時,慢一點可能有幫助。
說回孤獨,因為家實在太細,没有私人空間,就算一個人留在家中,也不覺得有私人的空間,問題是没有自己的房間。在我寫關於英國的遊記時,去了南丫島三日兩夜寫了大部份篇章。而在劍橋時在Oak Tree House有間簡陋的小房間,我是樂於有獨立自處的房間。温習、做功課、看書,對空間感到愜意。實際在劍橋,上學、下課、買東西和朋友吃完飯後獨自回家,甚至在醫院被隔離的孤獨也不覺得難過。可能因為那是有條件的孤獨,不是絶對的孤獨,我有同學、朋友,在醫院有照顧我的護理人員,我那個時間有條件的孤獨。相比之下,我在香港一個人留在家中,別人都在上班,更感到孤獨。

不知現在再看這書會有什麼體會?今日我還把好幾本日記、旅行筆記和Visual Diary都拿了出來,回顧過去,來計劃未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