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公共人類學寫作小組
政大公共人類學寫作小組

我們是一群以公共人類學精神和民族誌方法記錄身邊社區的政大師生,期待和大家多多交流喔!

【合作民族誌第二篇】巷弄中的學習角,安康社區華語班的開始

這是政大公共人類學寫作小組在matters發布的第一篇合作民族誌,由小組成員@宮保雞丁與政大USR計畫華語班夥伴Ladda共同完成。歡迎追蹤我們的寫作小組@政大公共人類學寫作小組,每週與你分享興隆安康的故事。

安康社區中有這樣的一個學習角落,一間教室中,混雜著不同的語言,有時攙和著笑聲此起彼落。這是在政大USR計畫下所開設的華語班教室,最初華語班所設定的目標族群為安康社區中的越南籍成員,包含教學者也是越南籍老師,希望能設計最貼近學員們生活感的華語教學。

本篇文章共有四大部分,首先敘說我第一次參與華語班的經驗,打破了我對政大生活圈想像;第二部分描述華語班從第一期到第四期華語班的過程;第三部份說著華語班靈魂人物素素老師、學員好友Ladda的故事,以及華語班所舉辦對外連結的活動;第四部份則總結了華語班中,老師及學員們共同營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與力量。

在這個巷弄的學習角中,時而充滿談話聲、時而充滿笑聲,人們透過學習華語而形成的緊密連結,連結了安康社區中的部份網絡,透過對外連結等方式,又將連結到更廣闊的網絡。它正悄悄地埋入一顆種子到學員的生命中,等待著萌發,具備能量展翅飛翔。

以忠信食物銀行聯絡處作為上課地點

一、初抵華語班

台北/天氣陰雨

我抓了剛剛好的時間,在公館搭上公車236路線前往政大,因為學士班與碩士班都在政大讀書,所以在政大生活圈生活約有十年之久,在我的概念中「忠順街」應該是一個「離政大很近的地方」,一邊坐公車、一邊想著:「應該只要順著原本前往政大的方式,就可以輕鬆走路或坐車抵達。」還是查閱了一下路線,發現其實「差很多」。

我在文山一分局下車,十年間根本沒有在這站下過車,我拿著google map、順著地圖走進巷子裡,碰到了一個三叉路口後,竟然迷路了!我拿著手機地圖比對,站在這三叉路口轉了半餉,地圖上指示要我往前走,但望向前方卻是一片高大圍牆。在這下著雨的冷天裡,我心裡百般交集,本來很自信地抓好準時抵達教室的時間,卻在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迷了路。

待冷靜下來後,觀察到旁邊這棟很像社區活動中心的地方,原來是課堂上大家所提到的興隆公共住宅,乾淨透亮的建築體與周遭昏暗的社區形成強烈的對比。我心想:「應該不太遠了。」決定先試著走到大馬路上再認路,沿著高大的圍牆往前走著,才知道原來那被圍牆包圍的建築就是明道國小。總算找到正確的路線後,才能靜心地觀察著周圍的住宅。一路上看到不同類型的大樓,還聽到熟悉的外省口音,這讓我想到我的爺爺。「原來這邊還有這麼深的社區。」我在政大生活了這麼多年,竟然沒有踏入過這個區域。

到華語班時有點小遲到,我趕緊坐下跟上大家的進度。我的任務是協助一位來自泰國的新生Ladda,從旁協助翻譯老師上課的一些內容。今天班上分兩個班,素素老師的進階班與佳惠老師的初階班,兩人共用同使用一間教室,初階班在投影布幕這一半的空間,素素老師則是利用靠近佛堂的空間,教學上雖然有些干擾,但有時初階班遇到聽不懂的內容,進階班的越南籍學員會協助翻譯,兩邊常能夠產生連結。

華語班初階班的成員中,除了Ladda是泰國籍之外,其他都是越南籍學員,包括留學生與新住民。老師也運用很多互動的方式讓大家練習口說,我還充當學生與其他人一起練習對話,華語班整體氣氛讓人覺得很放鬆,老師與學員之間的情意流動,也令人感到自在安心。

華語班第一期招生海報

二、華語班的創立與進程

安康社區中的華語班是在政大USR計畫下所開設的專班,這個華語班跟一般補校教的華語有什麼不同呢?我觀察下來,認為安康華語班的力量具有草根性質,像是從社區中「長」出來的機制,隨著不同的學員加入而有所調整。整體上來說,大概可以將華語班的特色區分成四個部分作介紹,其一為教學的老師;其二教材之選用;其三為為教學的方式;其四為組成的學生。

華語班創立之始,找來越南籍留學生、同時也是華語教師的素素老師,這是安康華語班的獨特優勢,綜觀補校中的華語文教學師資,大多是本語言使用者,很少(幾乎沒有)外籍教師教授華語文課程,更別說是越南籍華語文教師了。因為計畫主要投入的區域─安康社區,有許多越南人居住,因此最初在設定教學族群時,較偏向越南族群,在尋找班籍師資時,也才連結上了素素老師。

關於華語班創立之始並沒有使用固定的教材,素素老師表示,在課程設計與安排中,她的目標是能夠盡量貼近學員的生活。部分華語學校在教學時,使用小學生的教材進行華語文的教學,「小學生的華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內容不適合大人閱讀,只適合小孩,如此一來,閱讀的內容不貼近自己的生活,也因此會產生對學習的距離感。」因此,素素老師選擇靈活地進行課程設計,每個班級的課程目標會有一定的方向,但內容並不一定限制於文本中,很常利用課程作業或課堂練習,讓學員進行表達,學員間也能更認識彼此。

素素老師的課程中,也有使用講義進行授課,使用講義的目的在於其中的練習與筆記,但素素老師會透過講義中的學習內容,再將內容放回到學生的身上,透過相互問問題、分享自身經驗的方法,當學習回到自己的身上時,學習的價值才會產生。若有學員遇到不懂的內容時,素素老師會透過越南語解說一次,這樣學員能夠有更適當的理解,所以我才認為,會說越南語的素素老師是這個華語班的一大特色。

雖然目標族群為安康社區中的越南籍成員,但在招生時還是有開放讓不同的人報名,第一期就有一位台灣阿嬤有興趣上課。班級的固定學員大多為越南籍,每個人的特質也不盡相同,一直到最後第四期甚至有泰國籍的學員加入,整個華語班呈現非常多元的樣貌。關於班上的成員故事,將會在後續篇幅一一的揭開帷幕,看看每個人的故事及人生。

政大USR計畫華語班目前為止,共開設了四期,第一期在2018年七月至八月,共兩個月;第二期在2018年九月至十月,共兩個月;第三期在2018年十一月至2019年一月,共三個月;第四期在2019年三月至五月,共三個月。前三期的華語班主要由素素老師進行授課,高老師也介紹翠翠來課堂上協助、擔任課程助教,進行課程進度與課程當天概況的紀錄。第四期開始分為初階班與進階班,進階班由素素老師繼續帶領,而初階班則是由慧慧老師及珠珠老師共同帶領。

以下將簡單說明四個不同時期的華語班,個別具有哪些特色與歷程。

(一)第一期華語班

第一期華語班的開課期程為2018年七月至八月,因為這是老師們第一次開設這類的課程,對象又是新住民,一開始還真不知道怎麼樣招到學生。開班之前,老師們選擇以張貼海報的方式宣傳課程,素素老師與高老師親自前往各個越南料理店與補校,只要有可能招收到學生的地方,都盡量張貼廣告。張貼實體廣告的方式看似成效慢,但其實也是當時看來最有效的方法,直接將資訊佈達在他們常出沒的地方,比在社群網站等電子資訊中更能達到佈達的目的。

本期華語班沒有事先固定上課的時間,其實是希望能夠以想來參加的學員為主,所以和一般外面授課的課程設定不同,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考量。在陸陸續續有學生報名後,老師們先統計學員可以上課的時間,第一期甚至有台灣阿嬤也來報名,實在是太有趣了。統計完報名資料、取得大多數人的時間集合後,最後才確定了開課的週期。

一週有三個班,分別在星期二、星期五及星期日,因為每一天的成員不同,素素老師已經大概了解學生的樣態,並且預設好每一堂課的的目標。星期二這天,成員比較多來自補校的姐姐們;星期五的方向則為華僑的注音班,學注音的學員有一位越南華僑,她口語表達能力非常強,但沒學過注音,另外一位則是來台灣不久的新移民,她老公是越南華僑。剛開始她來是想拿到72小時認證,高老師便建議她先學注音,等到補校開學之後再過去報名;星期日則是基礎班,基礎班的學員包括留學生、新移民和她兩個兒子。但星期二的姊姊們也常參加星期五的班級,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覺得一週上一次課有點少,雖然知道禮拜五的主題是注音,卻還是來了。不過,素素老師說對姊姊們還是有收穫的,第一他們可以複習注音,第二糾正發音,上課時他們才發現有幾個音在補校學的時候,他們的理解是錯誤的。但後來星期五學注音的成員也不來,於是將星期二與星期五的課程進行連結,主要成員為姊姊們。


(二)第二期華語班

第二期華語班的開課期程為2018年九月至十月,為什麼跟第一期的時間距離這麼近呢?「因為姊姊們不希望停太久。」素素老師笑笑地說,大部份學員們都想要老師盡快開課,所以才會緊接著第一期課程。剛好星期二、星期五的時間可以避開補校的上課時間,因此大部分的學員(姊姊們)都可以參加,而星期日的班則因為人數較少而取消。

大家在第一期相處下來後比較熟識,所以在第二期的上課內容中,可以加入「分享自己生活」的內容。這一期的前半段課程試著讓大家多閱讀文章,後半部則給了學員一個挑戰──考華語測驗,華語能力測驗共有四大內容,華測分別有包含聽力測驗與閱讀測驗(兩者合併)、口語測驗和寫作測驗等三種考試,前者報考的人數為最多,因為大部分台灣學校和台商都以其為評估外籍人士華語文能力的標準;聽力測驗與閱讀測驗按照不同的等級會有不同的題型,華語班當時的目標為入門基礎級,這一級聽力有四個部分,閱讀有五個部分,大部分學員的聽力測驗都沒有問題,主要困難點在閱讀理解及短文填空的部份。這次參與華語測驗有個意外的小插曲,素素老師說,她當年考華語測驗時都是筆試應考,沒有想到現在的華測是用電腦作答,一直到考華測當天素素老師上午才得知這個「天大」的消息,於是在群組內趕緊提醒學員。會說這是「天大」的消息不為過,因為華語班有些學員對於電腦的操作不甚熟悉,素素老師當天發訊息,請大家趕快利用時間練習使用電腦,最後結果是四人報考、三人通過。其中只有學員M因為不會使用電腦,最後沒有按提交,所以沒有成績。但也有些學員考試成績非常高,其中一位學員A是比較會使用電腦的人,她在考試之前還跟老公打賭自己會考一百分,果然,她就真的考一百分了!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第二期華語班有一場期末成果分享,不同於一般制式的成果發表形式,而是加入社區的園遊會一起舉行,華育班的學員們要一起登台演出!華語班一共報名唱三首中文歌,高老師與我分享,一開始其實大家滿害怕上台唱歌的,有些人甚至拒絕上台,但在彼此的鼓勵之下,學員們還是一起上台唱完所有的歌曲。「演出之前大家有點苦惱,不知道該穿什麼服裝,我當時突發奇想,問了大家『我有一件奧黛,大家也有嗎?』沒想到反應非常熱烈,每個人都有一件屬於自己的奧黛,於是我們達成了服裝的共識。」奧黛是代表越南的服飾,也或許是因為這樣,學員們穿上後能夠更增添一股代表自己文化的自信吧!「演出結束後,我們還獲得了獻唱獎金三千元,大家便拿著獎金一起去聚餐。」高老師回憶著說。


(三)第三期華語班

第三期華語班的開課期程為2018年十一月至2019年一月,這期華語班的學員有一些變動,喜歡美容事業的H,在課程尚未結束前就出去開展美容相關的事業。第三期的尾聲到來,在舉辦華語班分享會時,也有新移民關懷南區據點的人員一同來參加,也就此與他們連結上關係。


(四)第四期華語班

第四期華語班的開課期程為2019年三月至2019年五月,過了一個年節,大家一定都有許多經驗可以分享,於是課程一開始,便讓學員分享各自的年節生活。學員A與素素老師認真地準備了分享的內容,學員M也有分享許多關於他回越南的喜悅,學員M當天也帶著一位同鄉好友B一起來上課,學期初的這堂課很熱鬧,大家也是許久沒見了吧!

三月中,老師有將招生資訊給新移民關懷南區據點,請他們也協助宣傳給北區據點,因為宣傳的管道與範圍擴大,本期後半段多了更多來自其他地區的學員,而非限縮於文山區。

在正式開課前華語班有舉辦一場說明會,目的是想要先認識新學員,並事先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夠針對他們的需求設計課程。說明會舉辦在三月十日星期天的下午,因為這天下著雨,安康社區顯得較為冷清,老師們準備了六份小禮物要送給前來報名的學員,等待了一陣子,才陸續有人來報到。最先來的是三位越南女性留學生,她們是來自龍華科大英語學程的學生,過了不久學員A也到了,最後是一組是泰國人Ladda,由台灣的婆婆陪著她來報名。

因為語言不同的關係,說明會呈現一個三語溝通的方式,素素老師說中文、學員A說越語翻譯給三位越南學生,高老師則用英文翻譯給泰國的Ladda。但因為有些學員路途遙遠,來上過幾次課後沒有來,初階班最後剩下學員B和Ladda兩位學員。

在第四期時,初階班也有新老師加入,一位是慧慧老師,另一外是珠珠老師,加上Ladda的學習一開始需要英文上的翻譯輔助,所以有時候初階班會有我加入,雖然人數較少,但在課程上更可以照顧到學員們的差異性。

學員們的課堂筆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