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公共人類學寫作小組
政大公共人類學寫作小組

我們是一群以公共人類學精神和民族誌方法記錄身邊社區的政大師生,期待和大家多多交流喔!

【合作民族誌第四篇】傾聽需要─政大USR計畫一對一課輔方案紀實

      位於文山區的明道國小因地域關係位於安康社區內部使得學童中低收及單親家庭者占有一大部分,為政大USR計畫的合作對象之一。政大USR計畫透過與明道國小的課輔合作來提供給小朋友大哥哥、大姊姊志工的陪伴。在課輔過程中因為學童的不同需求而產生了不同的故事,志工一方面陪伴學童發展潛能,另一方面自我學習付出,雙方皆在互動與相處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一、有關課輔

      政治大學與明道國小所合作的課輔方案是政大USR計畫「興隆安康,共好文山」的方案之一。始於107年3月,依據學童課輔數量需求分為兩個階段,人數較多的一對多課輔,及人數較少的一對一課輔。在一對一課輔階段並非學童數量減少,而是有其他大學課程進行相同課輔支援,故志工人數較多。我在107年9月開始擔任此方案的助理,無論是在課輔前的配對、課輔中的跟課、課輔結束後的檢討,所看到的是志工與小朋友的雙方成長,而我自身也從對孩童的畏懼與無措,變成能夠事先掌握孩童性格、家庭背景來提供建議。由於課程機制的關係,課輔志工的期限都是一學期一輪,意味著孩童每半年必須與志工重新建立一次關係,在這過程中可以發現孩童在面對不同性格、性別的志工以及不同方式的課輔有著不同的變化。在課輔計畫中我是一個旁觀者也是一個參與者,我與每個孩童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熟絡程度,儘管我不是全程參與每一堂課輔,但從中所得到的領悟都幻化成我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有助於使課輔方案更加完善,也能給孩童帶來更有幫助的成長。 

課輔示意圖(非本紀錄之學童)


二、敏感的單親男孩C

(一)「我沒有媽媽。」—初見面

      C是來自高年級學童,性格活潑,會找藉口逃避學習,雖然是早在107年就接觸的孩子,但我直到108年3月26日才第一次見到他。在一對多課輔時期,C的狀況十分穩定,會聽從課輔志工的指示,當時他的課輔志工為男性。但到了一對一課輔時期,改成女性志工I,C開始有了較多難以控制的行為與依賴性的表現。「我沒有媽媽。」在第一次課輔,志工I就不小心問到了這個敏感議題,與同樣參加課輔的弟弟H淡然的表現不同,C的反應較為激烈,可見母親過世對他的影響頗深。

(二) 逃避課輔—課業表現

     「我忘記帶作業了!」、「我作業都做完了。」剛開始一對一課輔的前幾周,C總是說著這樣的話,而I也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孩子逃避課輔所編造的藉口,在大概看過他帶來的作業後,C總是很興奮的跟I聊著天,或是玩起自己所設計的遊戲,似乎對於I的好奇勝過於他對作業的興趣。「C的作業訂正很不確實,他因為中年級的時候媽媽去世,從那時候課業開始落後。」直到4月16日,I遇到他的班導,才得知C的作業並沒有真的完成,也意外得知媽媽過世的年份。I開始要求C將作業全數再檢查一遍才可以玩遊戲,C對學習缺乏興趣,也很容易分心,對作業訂正也不夠確實。他將所有活力放在他所設計的遊戲「踩深綠」,是個踩圖書館綠色地墊的遊戲,「C的好勝心很強,不會控制力道,我和另一位同時段的志工都不喜歡這個遊戲。」同一時段有另一位一年級的小妹妹,C對年紀較小的妹妹幾乎不會動手,但對比他年長的志工毫不客氣,而且得失心很重容易因為輸了就生氣。「今天中午的組別太吵了,干擾到圖書館員休息。」,因為是午休時間常常吵到圖書館員,在5月14日我收到校方的反應,並告知I只能從事靜態活動。「我以為他不能接受不能奔跑與玩遊戲的這個消息,但意外的他接受得很快,還很快地想出另一個遊戲。」5月21日,在I告知他不能跑動後,C馬上利用色紙設計了另一個相對靜態的遊戲。

(三) 「自暴自棄、討好同儕、情緒起伏大」—與導師的對話

       因為對C的理解還不夠多,所以我決定前往學校詢問班導師,尤其是有關母親對他的影響。「C的母親是在他中年級時憂鬱症自殺身亡的,所以影響很大,導致他常常自暴自棄,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勁。在媽媽過世的那段時間因為沒有人照顧,那時候的他常常跟著爸爸跑車,導致隔天沒有精神上課,課業嚴重落後。」一瞬間,我對於他的脫序行為有了理解之心,在我看來,他的一些行為是為了引起注意,家庭的因素使他早熟,必須照顧弟弟,但另一方面,他又何嘗不是個需要關心的孩子,所以在面對不同的大哥哥大姊姊志工會有著不同表現,面對較容忍他的大姊姊才會較難控制。「他常常以禮物、零食討好同儕以試圖加入小團體,並特意模仿同學的行為,但往往會被說是學人精。而且與他溝通時要留意情緒起伏,常常會以媽媽作為藉口。」C有著早熟細膩的性格,會渴望獲得同儕與師長的關注,他對志工的率真表現其實也反映了他對志工的依賴。

(四) 依賴與親密—處理分離

      「大人都很獨裁!」6月4日,C的情緒很不好,在課輔期間大哭。原來,是因為原本說好要全班一起去騎腳踏車,結果因為天氣的關係,沒辦法去,他覺得自己要轉走了連最後的回憶都沒有,對於這種類似打小報告的行為,我認為前提是要在對方是一個很親密的訴說對象,由此可看出C對I的情感。「姐姐,這是最後一次了嗎?」在I開導完C後他問,可以感受到C的不捨以及對I的依賴。「拼圖有沒有很多片,如果拼不出來就看不到了!」6月18日,到了最後一次課輔,I給了他玻璃瓶裝的拼圖,拼圖上寫著志工的話,C很高興也寫了一封回信給I。「雖然說著不要,但還是在卡片上寫了很多。他的眼睛亮起來,還不時的觸碰玻璃瓶。」I這麼說。在我看來,C對志工十分依賴與喜愛,一對一的課輔形式使志工較能與小朋友建立較深的感情,也比較能觸碰到小朋友的內心。「C的性格偶爾會突然暴躁,但總是很快冷靜下來,雖然看起來很頑皮,但他其實很懂事,心思十分細膩。」也許是因為I認真傾聽,才讓她只在一學期的時間內就讓C學會訴說心事,也掌握了C的性格,未來相信以C的細心與對同儕的重視,他一定很快適應新生活。

志工I的期末評估表


三、傾聽需要,相互成長

       對我而言,課輔方案最大的目的為傾聽學童的需要,透過志工建立課輔原則,關懷學童的需要,拉近與學童的距離並建立信賴,不同於傳統學校的教學形式給予了學童新奇的體驗,有助於提高學習意願,而課業以外的課輔活動也為學童培養了潛在的能力,志工的身分也為學童樹立了典範。在針對弱勢學童所進行的補救教學中,觀察主體原為接受課輔的學童,但從中可以發現由課輔老師所帶來的影響及自身改變也是不容小覷的,在課輔的授受者與接收者兩者的互動與交流中,雙方的相互成長有目共睹。課輔方案為安康地區學童帶來一位親切的兄姊的關懷,也為他們的生活多出了一份溫暖,並在課業以外找到傾聽的空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