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連民族學
流連民族學

榴槤榴槤,像是在做田野,從最初味道臭臭,不敢食用,到最終的留戀回味。 這是一群學習人類學、民族學學生的青澀書寫練習,我們書寫日常觀察、田野紀錄。既是一場青澀的嘗試,也是對我們來說最珍貴、青春的民族誌書寫。

我就睡在這片地

(编辑过)
16度C的臺北,學生如我們,穿著蓬鬆的羽絨外套穿梭於捷運站和公車站間通勤;上班族正塞在擁擠的高速公路上,聽著廣播裡最新發行的流行歌曲,也許是氣溫使然,人們的思緒逐漸剝離了日復一日的學習或工作,開始盼望著寒假、春假的到來, 在閒暇時不斷想像圍爐夜話、溫酒煮茶的愜意。但這偌大的城市中有一群被遺忘的人,扛著行囊,流浪於臺北街頭,自人們淡漠而疏離的眼神之下逐漸脫離社會的體系,這群人,便是遊民。

作者:民族學系學士班二年級 黃冠詠

16度C的臺北,學生如我們,穿著蓬鬆的羽絨外套穿梭於捷運站和公車站間通勤;上班族正塞在擁擠的高速公路上,聽著廣播裡最新發行的流行歌曲,也許是氣溫使然,人們的思緒逐漸剝離了日復一日的學習或工作,開始盼望著寒假、春假的到來, 在閒暇時不斷想像圍爐夜話、溫酒煮茶的愜意。但這偌大的城市中有一群被遺忘的人,扛著行囊,流浪於臺北街頭,自人們淡漠而疏離的眼神之下逐漸脫離社會的體系,這群人,便是遊民。


遊民的定義

遊民,意即流浪、流落街頭孤苦無依或於公共場所露宿者,截至民國108年六月,各縣市政府經查報並予以列冊的遊民人數就有2776人,大部分集中於直轄市六都,離島則無列冊遊民。在臺北,最常見到遊民的地區便是艋舺龍山寺一帶,尤其艋舺公園更是遊民們平日的聚集地,無論白天黑夜,只要經過艋舺公園便能看見許多遊民在那兒飲酒聊天或小賭怡情,整個區域甚是熱鬧。


走訪龍山寺周圍

十一月十三日,我與系上同學一同前往艋舺龍山寺隨機向當地人進行訪問,從他們的視角一窺遊民的活動狀況。

我們首先碰到一位來自新北市老伯伯,他經常來龍山寺參拜,但由於他極力向我們推銷自己製作的泡菜,所以我們僅從他口中得知「當地遊民大部分聚集在艋舺公園」的消息。

第二位接受我們訪問的是艋舺地藏庵廟方人員,她同樣向我們提及當地遊民於艋舺公園聚集一事,但她表示萬華居民多數已習慣與遊民共存的生活模式,不過若碰到他們還是會盡量迴避、不接觸,因為有時街友間發生衝突可能會牽涉社會秩序安危的問題,但警察定期的巡邏管制還是對這些衝突有著抑制的作用。而外地人往往對於遊民十分畏懼,近期來更因新聞媒體報導加重了這樣的想法,但遊民的存在並不只有負面影響,遇到緊急狀況時,遊民還是能成為很好的訊息傳遞者,因為他們經常是第一時間觀察到危機發生的人,可以即時通報警方處理;她亦呼籲大眾站在中立的角度思考,並非偏頗遊民或外地人,而是親身感受在地人面對此問題的難處與解決方法。

離開地藏庵後,我們剛好碰到了來這一帶巡邏的警察,便也向他詢問了關於當地遊民的問題,他表示艋舺公園是多數遊民聚集的地方,並說明有些遊民早上會去工作、晚上才會到公園飲酒閒聊,且公園內的人不一定全是遊民,有些老人家會請家人將他們載至艋舺公園見見朋友,待晚上再回家;後由於警察必須執勤,我們便沒有繼續深入向他提問。

最後,我們訪問了龍山寺地下街B1的佛教用品店店員、B2的文創商店店員及龍山寺捷運站旁二手書店的店員,地下街商店店員們表示警衛會定期巡邏,只要見到遊民在商店門口休息或睡覺、影響店家生意或外地人觀感時警衛便會請他們離開,且遊民的形象經常是提著大包小包、將自身所有錢財隨身攜帶,長時間沒有洗澡,身上會有一些味道的,而固定居住於這一帶的街友多睡在艋舺公園裡。二手書店店員則表示遊民在店門口對面聚集對店家生意的影響不大,因為遊民會觀察店家的營業狀況,若店家已經開始營業街友便不太會到店家門口徘徊,不過疫情期間商店全數停止營業時,遊民便會到店家門口躺著休息。

從以上六人的視角來看,遊民群體已是萬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萬華人熟悉他們,卻又與他們極為疏離,僅僅對他們的活動範圍和狀況有所了解,但不曾深入他們的群體、與他們攀談,保持著彼此互不干涉的距離。 


政府向遊民提供的服務措施

目前政府提供的遊民收容輔導採三階段服務,即「緊急服務、過渡服務及穩定服務」。

  1. 緊急性服務措施又稱「外展服務」,由政府集結民間團體的力量,提供遊民熱食、沐浴、禦寒、理髮、衣物、睡袋及衛生保健等服務。
  2. 過渡性服務措施則是「收容安置」,由縣市政府設專人承辦遊民收容輔導業務,除了協尋家屬和親友外,對於無家可歸、流落街頭或不願意接受安置的遊民也會提供臨時居留的場所。
  3. 穩定性服務措施是「就業與居住等其他相關服務」,對於有工作意願和工作能力的遊民,勞政單位可以提供職業訓練或評估遊民特性,協調有關單位提供就業機會,促使遊民自立。

往後政府也將繼續推動遊民輔導服務措施,協調內政部及勞動部等相關部會的資源共同合作,以便提供整合性的服務。


結語

遊民問題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的大都市中,走在臺北街頭,我們也經常撞見遊民的身影,卻不曾花費一秒鐘去思考他們存在的原因和面臨的困境,而遊民們僅靠著政府或社福團體於年節和非常時期的援助,無異於杯水車薪;或許,只要我們多給一些溫暖,多一對耳、多一雙手,他們便能早一些回歸社會的懷抱,不再流浪。


參考資料

社會救助及社工司(2019)。聯合報108年8月29日報載《安置出走不斷循環,5000街友沒有回家路》有關遊民人數查報一節,本部說明如下。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

陳燕禎(2010)。遊民問題與管理之探討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4 ,441-457。

衛生福利部(2014)。從遊民定義、就業輔導措施、居住安排協助及防止不當驅趕四面向,檢視我國遊民現況、服務措施及法規限制。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 28 次全體委員會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