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
寂然

寂然,在澳門生活的文字工作者,結集出版的作品包括小說集《有發生過》、《月黑風高》、《撫摸》、《救命》,散文集《青春殘酷物語》、《閱讀,無以名狀》等。

(連載小說)救命 第二章 錯覺 之二 恐懼的寓言


一則恐懼的寓言

評楊思仲的《大人物》

方志謙


《大人物》是一則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說,它一方面呼應現實上發生過的黑暗,探索社會上層人物的心理恐懼和困境,同時也企圖打破這類小說過去讓人對號入座和時事拆解的局限,利用一個疑幻疑真的故事框架,說出一則意想不到的寓言故事。


小說的名字已經隱藏了挑戰。“大人物”的定義是什麼?誰是“大人物”?為什麼有些人會高人一等?什麼樣的人會被稱為“大人物”?“大人物”又會遇到什麼對待?看來不會是“大人物”的我們,有可能明白“大人物”的心情嗎?在某些情況下,“大人物”會不會突然變成“小人物”?也許,“大人物”只是由眾多“小人物”一廂情願想像和製造出來的不公平現象。


楊思仲是本地最富反叛精神的小說作者。他之前推出過的四部小說中,只有一部《三十年華》是比較接近大眾的。在早年的《回力球狂迷》和《黑夜遊戲》、以至曾獲得文學獎的《擁抱》,他均能自出新裁,以實驗的手法,刻意擾亂讀者的閱讀習慣,顛覆讀者對小說或故事一貫理所當然的看法,把看來順理成章的現實包裝得充滿曖昧和不安。他不按牌理出牌的習慣更成為讀者閱讀他作品的主要趣味。


《大人物》貫徹楊思仲的寫作風格,更結合過往多篇作品的元素,勾劃出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小說主人公“大人物”那種“有人要害我”的恐懼在小說中逐步瀰漫至教人窒息的地步,小說的情景故意不寫實,反而在現實、想像、真實、回憶,以至虛構和夢境之間,處處建立也處處分解,真真假假之間的剪不斷理還亂,甚見功力,展示了新世代作者不拘一格的廣闊視野和靈活技巧。


小說以小人物談論“大人物”開始,切合本地草根階層對知名人士的評議習慣,也讓讀者明白這不限於一時一地發生的個別情形,“大人物”的際遇或心態大同小異,小說不完全寫實,但寫出真正的人物特色。緊接而來的恐怖匿名信事件看似荒謬,卻進一步加深了“大人物”在安逸生活下要面對的重重危機,還暗暗回應了近年本地民間無日無之的匿名信或在網上散播謠言的風氣,小說到了最後都沒有說明匿名信是誰發放的,也沒有顯示誰要害“大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常接到誹謗知名人物的匿名信嗎?網上流傳的不負責任討論更常被視為民眾意見,但這樣的意見真的有道理嗎?這樣的討論方法不是很恐怖嗎?

匪夷所思的匿名信入侵“大人物”的工作和家庭,美滿家庭的虛假外表從此被一一揭開,展現各人不為人知的陰暗面。小說力圖指出社會的不和諧和家庭的不圓滿,表面的和平並不可信,在和平的背後,可能每一個環節都有陰謀與危機,而且一觸即發。除了在寫作手法上打破既有習慣,也在意識形態上挑戰讀者的傳統觀念。誰說“大人物”一定是好人?誰說“大人物”一定能力過人?


楊思仲在《大人物》裡,到底敘說著什麼樣的故事呢?“大人物”有沒有殺人和貪污?那些匿名信和網上短片是由誰發出的?既然有人掌握了“大人物”的犯罪證據,為什麼多年來不揭發他,又為什麼會突然將之一一公開披露?想害“大人物”的是什麼人?他的上司又是什麼人?小說中每一個人物都懷著疑問,但似乎每一個人都同時在說謊,到了最後,這個由一點點懷疑與謊言構築起來的小說世界也越來越靠不住,作者想說明一切都是謊言的意圖越見明顯。“大人物”由權傾一時到身敗名裂,最終似是含恨而亡,但作者故意用朦朧的方法處理“大人物”的結局,是生是死,是真是假,讀者可以自行想像。


《大人物》最引人注目之處,是楊思仲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深入關懷,權力的追逐、階級的劃分、家庭的疏離、制度的崩壞,《大人物》更進一步透過男主角不為人知的過去和有人想害他的種種線索,讓讀者深深明白故事之外還有故事,大人物的背後還有大人物,這種一山還有一山高的處理手法,當能令觸及讀者也許不自知的不安和質疑。 “大人物”擁有無比的權力,在出事之前十分重視自己的形象;但故事中的“大人物”得到的卻只是表面的重視,其實所有人都知道他能力有限,更沒有人會真正佩服這樣的人,大家只是因為形勢所逼而維持對他表面的尊敬,而這位名不符實的“大人物”最終只能被揭發出更多的醜惡,逐步走向衰敗。


小說用迂迴的方式回應貪污問題和表面繁榮劃下了又隱藏了的傷口,同意又暗暗與小人物對大人物的不以為然連上關係,楊思仲更不忘讓讀者認真思考:看得到的犯罪很可怕,看不到的罪惡其實恐怖萬倍,而一個複雜的城市又大有可能隱藏了大量不為人知的恐懼和陰暗。在此,楊思仲的批判意圖歷歷可見,但他志不在作歷史的研究和意識型態上的辯論,而是以開放的態度,鼓勵讀者思考和質疑。小說的世界迷離,社會的現實紛亂,明白這些形勢,即可明白楊思仲寫《大人物》的用心。


“大人物”對上司、妻子、兒子、母親的不同態度也很值得留意。他對上司並不信任,對妻子不肯坦白,對兒子既欺壓又真情流露,對母親則近乎懺悔,說明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面前,絕對是在演著不同的角色和說著不同的台詞。人真的值得信任嗎?“大人物”的故事為大家提供一個多重思考的空間,一個重新認識人性的切入點。


小說最後留下大量謎團,楊思仲以極具電影感的情節作結,以半真半假的方式干擾了讀者的視線,讓大家無法明確得知“大人物”的下場,彷彿更進一步的說明故事並不可信,聽回來的事情不可信,家人告訴你的事不可信,網上看到的事不可信,你自己向別人說的話不可信,一切事情,都是值得懷疑與恐懼的。


對楊思仲不停接觸新題材,實驗不同的說故事方法,我有很深的敬意。直到小說結束後,我仍能感受到“大人物”所受的傷痛和為這世界帶來的傷痛並未平復。“大人物”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始終沒有完全坦白,最後更似乎以被捕或身亡告終,表面上小說是到此為止,但可怕的事情真的能到此為止,不會再滋長和蔓延嗎?


我不願誇張《大人物》的成就,這篇小說或許仍未能照顧所有讀者的閱讀習慣,它甚至故意設下一些難題讓讀者感到不耐煩,但楊思仲在2008年推出此作確有特殊的意義,澳門文學近年陷入出產下降的困境,作者減少了,讀者也大量流失,新一代的澳門人普遍對閱讀澳門文學創作不感興趣,處於這樣的形勢下,楊思仲仍能保持水準,交出像《大人物》這樣的作品,因此是值得肯定和推薦的。

(未完,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