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ffelFly
EiffelFly

以尋找解決當代重大議題如假消息、資訊爆炸等等的解決方案為己志,深受漢納鄂蘭、Rationalism和我的愛人 Lucy 的影響。 目前正獨自撰寫內容管理與分享系統 TotusLink The Builder's life 連載中

電話的另一端#1:升學的那件小事

寫文章寫久了,對人們日常使用的詞彙第一個意識到的事情就是特定字詞的重複率,有趣的是這往往代表了這個人思考、建構話語、邏輯推演能力的總合集,或許某種程度上也象徵了這個場合人們所累積出來的能量,相反來說,一種習慣,洩露出了這個場域形塑出的模型,被教養、督導、規限出的形狀。

這些年來,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失去某種感受力,從大二時因為情感的挫折而書寫出的滴血似的文字,逐漸進展到克制自己的情緒而刻意減少形容詞使用的模式,大五一整年的書寫裡,不斷探測著「我」這個字的疆界,當走到一個地步後,那些文字無可阻擋地寒冷起來,就彷彿我高舉錦旗的出征,所攜回的是焦土上的一枝枯木。尤其搭著最近在通勤的短時間內翻著的《從智人到神人》,有種絕妙的孤寂就這樣從標榜資訊主義的字裡行間竄了出來,同樣唯物主義無神論的基調,與更久以前翻《論生死》卻有非常不同的感受,這一次有種接近荒謬的焦慮在我翻動扉頁的手指動作中顯露出來。

接著就這樣一股腦地從學術的屋簷下滾著進到了極為世俗的地域,對我而言這不只是極為現實、彰顯著金錢慾望的地方,它甚至帶有種諷刺的意味,多年後轉過幾百個街角又聽到同樣的口哨聲似的,我又回到了這個地方,雖然註定只是短暫停留,卻也沾染上了當初亟欲逃避的色彩。

那是一間推銷升學雲端教材的業務公司。

五月中旬,我大概投了五十幾筆的履歷,把自己的履歷從第一版改到了第四版,在蔓蕪的大學經歷中好不容易挑揀出了幾項稍具代表性的成績,卻接連被一道道的無聲給否決。到最後甚至踏上了應徵某知名燒肉店外場的路途,經過了三次面試,連續收到兩封罐頭拒絕信,在那當下,我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履歷,或是說面試的力道,是不是有什麼致命的失誤是我沒有顧及的。消沉了一個多禮拜,無所事事著。我發覺考完研究所後有一個惡習跟上了我,那就是可以連續好長一段時間,什麼也沒做,靜悄悄地等待時間流逝。那是種非常平靜也寂靜的氛圍,內心一點思緒都沒有,雙手交握枕在頭後,躺在床上,電腦播放著Wilsen的《Final》或是Iron&Wine的《Fever Dream》長時間地聽下去。在斷斷續續的失神中,Wilsen的口哨聲以非常神奇的方式與Iron&Wine那輕靈的吉他在空中結合在一起,兩個人彷彿疊合成森林深處,某個正徐徐流出水的潔白大理石噴泉,我躲在大芭蕉葉後,悄悄偷窺著水的流動,就這樣太陽從東,緩爬到了西。

過了不久,這家公司寄了面試邀約給我,那大概是屋馬事件結束後不到兩個禮拜的事,我收拾好自己身上的東西,拿著最後一版的履歷就去應徵了。雖然是台灣大學畢業,但畢竟是個遊子,任性地漫遊在與自己所學截然不同的場域裡,理所當然地感受不到大學的光環,相反地,那時常帶有極大的副作用。然而這一次,與升學這種非常直接、實際的目的相連時,大學學歷成為了非常的推手,對我來說,那甚至有點作弊的意味,他們有真的考慮學歷以外的因素嗎?在面試的時候,總監口沫橫飛地說著公司未來的發展時,我開始想著這個問題。

在我們暫時達成協議,我先試試看教育訓練再考慮是否留下後的那天晚上,我照常躺在床上瀕臨床緣的地方,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就習慣睡在一張King size雙人床的邊緣,即使墜落就在半寸之外,這裡卻給我十足的安全感。我開始回想升學這件事情,回想第二次基測時,我躲在圖書館玩著朋友的PSP沒有認真讀書的日子,朋友最後考上了成功高中,而我則來到了文華。高中三年,依然是無止盡的讀書,沒有社團、沒有兩性關係、沒有任何一種高中生的外在形象中的元素,我極端平凡的,彷彿就只是為了考學測似的來到了那一年的冬季。一直到考完指考,成績出來,分發上了大氣科學系後的日子,我才開始尋思我到底需要什麼?追尋的方向與被框限的、根植於個人的意義。如果以升學為標準,那些年我無疑是成功的;但是若以身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言,我非常果斷地放棄了人感受力極強的三年。

GIS Taiwan高中校園宣傳如火如荼展開的那幾個月,我的講稿中幾乎都會摻有一絲對升學制度的嘲弄,那似乎就是我對整個體制一種非常軟弱,個人意氣相爭似的反擊。在高中生的眼中那或許成為了台大學生自視甚高的傲慢也說不定,當我們站在體制內批評體制時,其他體制外的人們又是以什麼樣的眼光看待我們呢?我並沒有想那麼多,就只是描繪出一片升學外的可能性,一種獨立思索,自己找答案的生活方式,而這都是那些年,我所從未擁有的東西。最後令我感到欣慰的反而是那群來到Gis Taiwan的高中生,以出乎意料外的比例脫離了升學的限制,開創出了各具特色的出路,但這都是後話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我想必會感受到更強烈的衝突感,但或許這也是一種訓練方式?把自己丟到這個場域裡,思索教育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形狀,有稜有角亦乎琢磨完善的圓體?而留下這些文字的目的不外乎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必須花上長時間思索的議題,甚至是終生的命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