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青年茶话会
好青年茶话会

拒绝盲目,保持表达,我们都是好青年。

第二期回顾:极端女权?“我们不愿也不该被污名所遮蔽”

上周,我们发起了一个关于“极端女权”的讨论。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议由来已久,却由于北京晚报与共青团中央的两篇文章,似乎被公开地“盖棺定论”了。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了许多不一样的声音: 有人讲述了自己被认定为“极端女权”,进而经历了一场网暴的人生体验;有人发出了如同“I have a dream”一般的呼喊;许多朋友也聊了自己对于“极端”、对于“女权主义”的思考…….

“我们不愿也不该被污名所遮蔽”——经历了一场网暴的竹子

­北京晚报和团中央的“檄文”完全体现了男权文化的傲慢无知。他们无法理解社会性别制度运作的方式,渗透在文化中的隐微形式,普遍且根深蒂固,比如女性的存在和贡献在主流社会里被消声被除名被转移,从古至今有着大量的例证,已经成为潜意识和惯例,反抗反而被认为是“小题大做”(“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题的强行关联”),因而制造了新一轮的话语权压制。

他们习惯了隐忍的女性顺服地跟从和实践男权话语,面对网上掀起“反对”声浪的她们,才这样惊惶不已。所谓的“故意挑动性别对立”,很多时候都只是让女性闭嘴的说辞而已。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厌女杀女言行就不是“挑动性别对立”,还可以堂而皇之大行其道。

基于性别的暴力事件的存在是事实,施害者是男性与受害者是女性的比例更高,这也是事实,但就此呼吁维护女性权益、捍卫基本的公平正义,却会被扣上“挑动性别对立”的帽子。这背后俨然是深层的恐惧在作祟:某些当权者害怕这股愤怒直指公权力的不作为,动摇了稳定至上的政治根基——即便发言者原本并没有如此扩大化的动机。

无论是与“境外势力”还是赚钱逻辑捆绑,都暴露出他们政治想象力的匮乏。个体可以天然地出于公义,决定自己要采取怎样的政治行动,并为此承担责任。一味揣度这背后有什么操控的黑手(亦即统一的集体指令),只能证明他们眼中既没有自由的民众,更容不下独立的“民意”。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发声,不能和谋取个人私利画上等号,因为大多数人发言都没有所谓的“流量变现”机会可言,更遑论有大量关心促进妇女权益的人士,本是“倒贴”时间、精力、金钱的草根志愿者;即使是为了自己同样可能享受的社会利益而发声,也完全合情合理,否则所有人表达个人意见的“言论自由”都将成为笑话。

当他们在女权中划分“极端女权”和“正常女权”,实际却是把两者的生存空间同步挤压,因为定义“极端”和“正常”的权力恰恰掌握在他们的手上。在一个日趋保守的政治环境里,最基本和普通的诉求都可以被称作“极端”——我们说“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女权即人权)”,他们则乐意混淆视听:“大家都讲人权就可以了,何必要独独谈女权呢?”“女权就是宣扬女性统治、男性屈从”,殊不知这同样是女权所反对的。他们说女权主义者树立了“男权”这个稻草人,其实他们攻击的“女权”根本就是他们自身的镜像。

在他们的字典里,“极端女权”的近义词便是“仇男”,你一旦做了在他们眼中“极端女权”的行为(也就是“过分热心”地投身妇女权益相关的社会运动),你就会被网罗编织出许许多多莫须有的“仇男”证据——我最近亲身经历的网暴不幸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段经历或许也让我被动地拥有了何谓“极端女权”(他们眼中)的发言权(也是刺激我投稿的原因)。

简单来说,今年1月底,我发起了一个关注农村拐卖和精障女性的志愿小组,没多久就横遭阻碍被迫中断。最近,我偶然发现,从3月底开始,不同平台出现了诸多抹黑文章(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止的迹象),把这个小组打成了“极端女权组织”,我们收集信息做政策研究和倡导的意图,也被恶意曲解为煽动舆论向政府施压。其中某一篇文章将几位核心成员(连我都不知道)的真名一一点了出来,不得不让我怀疑是官方下场。

其他大量文章矛头都指向我,从我公开发表的文章的蛛丝马迹里,七拼八凑出我的“思想来源”。比如,我儿时父母离异,导致了我对婚姻“不负责任的态度”;我在某篇文章的角落提到自己双性恋的性倾向,也被抓住,解读为受环境关系影响,“和一些女权主义人在一起时间久,不是形成厌男,就是双性恋”,“她们心理阴暗的一面你是看不出来的”,我也因此被归类于“可怕”的“激进女权主义流派”,表现出“女性大于男性、实现女人统治男人的思想”。

由于我平时关注精神健康议题,我还被冠以“打着维护女权主义旗号的病患”。这些歧视性的语言正是我们日常的公益行动想要去改变的,实在是莫大的讽刺。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还编造了一条我“为追求上位,不惜脱光衣服上了主管的床”的消息,一举坐实了“荡妇羞辱”式厌女的丑恶嘴脸。

可是,我在上文中所有言之凿凿的“他们”究竟是谁呢?他们掩藏在官媒的招牌下,即便是在发表某个人的见解,却总被有意无意地解读为是在传达上意。在那些评论员的集体名义下,甚至在那些到处复制粘贴转发的马甲皮下,完全找不到具体的人的样貌,也就单方面断绝了协商对话的可能,从表现形式和造成的结果来说都与暴力无异。

与此相反,当我们回望投身女权的起点,它的感召力来自于真实地看到每一个女性切身的苦难,我们自然地汇聚到一起,连通所有生命经验里的感同身受,通过讲述互相帮助和疗愈,继而将关怀的目光洒向更多边缘的被压迫的群体——无论男女,乃至可以反省自身所处的特权位置。

我们不愿也不该被污名所遮蔽,女权的原动力是爱与怜悯,而非恨与哀怨,因为唯有前者属于自由的主体。


­­我之自由子宫,亦千万同胞之自由!——大声呼喊的野渡寄余生

­我本不是打拳人,奈何舆情不由人。我之自由子宫,亦千万同胞之自由!

我打拳只问几件事。

1.女性是否婚姻自主

2.女性是否生育自由

3.女性是否就业平等

4.女性是否同工同酬

5.女性受教育权是否得到保证

我不同意女性攀附男性,从而获得利益的“女权”。那是跪舔,不是平权。我要的是女性独立自主,堂堂正正对那些觊觎女性生育的人说不,干干净净靠自己的本事挣钱。

我希望每个女孩子都能在平等的学习机会下,凭本事过上好日子。我希望每个女孩子都有选择不走入婚姻的权利。我希望女孩子即使做了妈妈,也不是丧偶式育儿。我希望男女平等不再是空话,对女性的关爱不再是三八节的形式,而是用人单位真正的平等看待。

­­

“我希望人人都是极端女权”——TA们聊了自己眼中的“极端”

­YY——

(一些拙见)

1、从概念辨析来说的话,“极端”的定义是什么?

我们平常说“这个人很极端“,大概是说这个人性格上一根筋、轴到底。行为上,可能是超出日常归束,并且给自己或公众带来损害。

2、我认为的“极端女权”。

如果用上述对“极端”的定义,“女权”整体所做的行为任何不损害自身或者公众利益,都不能称做“极端”。回归到个体,一个家庭里,无论任一方家暴,是个体的极端。所以,我觉得会存在极端女性,而非极端女权。

3、极端女权和极端男权。

两者不是对等的概念。微博上的诸多行为显然不是极端女权。但是共青团中央不让女性发声,可以称作极端男权。历史上所有抹去女性存在的,否定女性努力的,都是极端男权。

女权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做到与之类似,所以不存在极端女权,而存在极端男权。

­­

米奇——

我的自我认同是一个激进女权主义者,在读过贝尔·胡克斯的《激情的政治》之后,我对“激进女权主义者”这个词的印象发生了变化,它是指一种理念上追求彻底的改革(对于性别主义和父权制),并且希望男性和女性都加入到这个改革中来。

微博上流行的“极端女权”,其实在理念/性质上,并不一定比激进女权的要求更激烈。“极端”作为一个前缀,恰恰表达的是一部分人对女权运动的评价。在两三年前,我看过别人的说法“女权运动是在现代中国最具活力的社会运动”,也恰恰因为其广泛的发动力和活力,成为了当前官方最不愿看到的存在,当只有这个话题尚存充分的对话(言语暴力和各种刺激性的言论、行为,都侧面证明它受到的广泛关注),其实是各类不同主张的流派又在女权上发展了自己理论的新枝。

而官方持有的说辞,本身也具备兼容并包的可能,马克思主义女权也是西方女权流派中的一支。换言之,如果在一个更具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下,共青团的这篇文章未必会发出来;恰恰是在闭锁的心态,与维稳的逻辑之中,共青团对女权运动的批判声音才响亮地发了出来。

(更多话题,希望能在茶话会中和大家展开讨论,也希望听到大家更多的声音

好青年茶话会注:回复米奇,你已经身在茶话会之中啦!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有更即时的交流吧~


­­微小生命的光——

首先遇到此类词语,进行切割,不存在“极端女权”,只有形式极端行为的人。 就像 不存在“极端共产党”那样,只有借着 “共产党”名义来文革的红卫兵。这是我认为首先要从用词上分清楚。

其次,我们退一步,我们如何面对用“女权”旗号的各类人群:首先要把资本方算上,其次是情绪激动人群,再次是 个人层面上选择的自由,但是不能诛心论。

最后,我是一名男性,我称我是女权主义者,是让自己持续的学习和思考走向这个,而不是我已经成为了“女权主义者”,进行时,不是完成时。

­­

杰瑞——

如果说呼唤正义、良知、平等、爱与和平就是极端女权的话,那我希望人人都是极端女权。


­­囡囡——

 女权主义者自中国还没解放前一直存在。极端女权不存在。


­­June——

这些词都凝聚了父权制男性对女性的厌恶控制而发明出来的。这是新生女性们挑战父权文化的结果。一些人需要继续维持享受既得利益,一些人需要突破框架。而父权制和男权制是被政府加持的制度,所以喉舌和媒体会介入,但是他们介入的太lower了,所以引发了一些懵懂女性的反弹。


­­shannon.L

 理清好的女权和坏的女权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态度上的分野也有可能被一些人转化成内部分化的可能。


­­“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TA们可能更关注未来的路径

­:p——

其实在我的认知里女权主义并不是索求更多权利的思想,而是企图寻回所缺失的权利的思想。这些缺失的权利是现代社会构建时以法律或者道德形式(比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承诺给所有公民的,而在实践时却偏偏遗漏女性,女权则是希望拿回这些本就应当属于女性的权利的一种思想。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也很难追溯究竟是什么经历让我产生这样的认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并没有要求我时刻作为一个“标准的女孩”,尽管他们潜意识里还是会有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刻板印象和要求,但他们在能够意识到的方面是不会局限我的。所以我小时候基本都是男生女生混着玩,性别意识不太强,长大以后比起按性别人种这些标签分类,我更多习惯只把人类当作人类。那么既然大家都是人类,我们所处的社会也认定作为人类享有人权,基于这个前提,我认为所有人都应当享有他们应得的权利,但事实是人类中的一部分(即女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所以我主张把这部分权利还给女性,这就是我的女权主义。

我对女权主义者的定义其实非常宽松,只要意识到女性应得这些人权的都是女权主义者。目前国内女权处在一个连正当发声都非常困难的环境里,这个时候去争论谁才是正规编制实在有点不必要的奢侈,不过我确实不喜欢打着女权旗号要求男性承担更多和人权没关系的责任的女性,但现在也没必要把她们揪出来口诛笔伐。我并不否认寻找一条合适路线的意义,然而我也没有想明白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展这项运动才是合适的。(唉)

对于“极端女权”,我并不认同这个概念。首先“极端”这个定义是非常主观的,我可以把任何我不认可的寻求权利的呼吁称为“极端的”,从而声称它们是不正义的;其次,即使假设我们可以客观地衡量有一些女权思想是“极端的”,但实际上没有任何道德法律规定女权运动需要不极端地、温和地开展;“极端”的标签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种阻碍女权发展的借口,使自己可以占据高点名正言顺的批判与抵制。

说实话,我对国内女权的发展并不乐观,因为女权本质上是和我们当前社会统治阶级利益所冲突的,而我们的统治阶级的力量几乎是压倒性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一定充满痛苦和挫折,但这并不是放弃的理由。我不想讲这是为了以后人们能够平等的生活这样的话,我只觉得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的个体,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是必须要对自己负的一项责任。

­­

小王——

不要再玩预设对立面的无聊把戏了,认清楚对抗的到底是什么。

人总是通过符号来把握事物,但这样的把握却是看似准确,实则模糊。男人之所以叫做“男人”,本来就是偶然发生的事,难道仅仅是因为男性“拥有”着女性“没有”的生殖器官吗?又是谁规定男性就是“拥有”而女性就是“没有”呢?就这样,“对立面”被构筑出来了。之后又将一些虚假的东西和这样虚假的对立联系起来,例如男人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女性的“温柔体贴”、“貌美如花”、“火辣身材”,这将这种虚假的对立进一步强化了,让人感觉真有这么回事。那么,“美”又是谁来规定的呢?

男权主义者们就在虚构的对立之中产生了。他们固执的相信这个世界是存在着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认为这个世界只有靠这样的方法才能得以稳固。这个群体的主体是男性,但也不乏许许多多的女性。这些女性号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其实她们就是男权主义者。她们想要的是一个女性为主体的男权社会。这非但没有戳穿男权主义者们的把戏,反倒强化了这种虚构的对立,是多么可悲。

依稀记得一个故事:一位女权主义者创立了一个团体,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队伍里出现了一些极端分子,她们甚至在街头搞恐怖袭击。这位创立者被极端分子孤立排挤,她深感失望,于是打算背井离乡,立起炉灶。没想到来到新的国度后,对她的威胁恐吓依旧如此。

我想说的是:网络上的嘴仗不过是男权主义者们一直以来的“自嗨”罢了,ta们争夺着男权社会的领导权,却无意,也无力创造一个新的秩序。真正的女权主义者该做的,就是厘清“极端女权”——主体为女性的男权主义者。尽可能的争取以男性为主体的男权主义者的队伍中一些不那么顽固的人,ta们是可以团结的对象。让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们发出最洪亮的声音吧。

­­

甜豆芽——

身为一名90后,身边不乏认为“田园女权”和“拳师”已经充斥了当下简中互联网的同龄男女。面对网络或者身边人的吐槽和嘲笑声,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保持沉默,不回应,不附和。面对价值观的冲突,争论是无效的,发声是危险的,活得犬儒一点,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生存指南。

始终庆幸自己未被传统规训,但很多时候仍然对充斥着传统价值观的社会感觉无所适从。

记得是几年前在厦门西西弗翻开李银河的女性主义,李老师开篇即点明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这是一部女性主义文献综述,拿读文献的方法对待这本书,读毕有不少收获。

很自然地,会发现,“田园女权”等字汇,本身就是对女权的污名化。

我只希望可以用其本义来解释女权主义,而不是动辄即传播贬义称谓和行为。

另一方面,我也认为女权运动的某些行为艺术和具有独立宣告意味的行动是有效的、必要的,女权主义的普及需要有足够的声量去让我们被看到被听到。在公共讨论中面对一些非常令人不适的攻击和言论,我也认为女权主义者保持冷静和耐心非常不容易,要理解我们中一部分非常愤怒的人。

我身边没有见过所谓极端女权。相反都是一些被传统规训、约束,或是在规训的框架下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人。

­­

小虾米——

其实个人觉得现在少数女性意识觉醒了,动摇到既得利益者:男权,所以他们才这么齐心协力污名化女权。说实话我并不觉得国内的女权有多成气候,现状是顶多在微博上发发牢骚,都会被男性打压成女拳让女性闭嘴,各类有表达力的大V都在被炸号,女性空间是越来越狭窄了。少数网络结交的女性意识觉醒的,都觉得环境很窒息,对于我们普女来说润又很难。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不婚,希望现实生活也有这样的同路人参团互助。


这里是好青年茶话会,我们会每周定期向大家发起一场讨论,并最终呈现给大家。如果你希望加入这场讨论,可以通过点击下方链接订阅我们的邮件,如果你有任何想要讨论的话题,也欢迎分享给我们:

https://www.eSurveysPro.com/Survey.aspx?id=d1adce36-5715-4007-adf5-abec5da35c8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