妪然
妪然

一个有时做事有时做梦的女权主义者,关注人权、教育和亲密关系的变革实践。

新人旧文 | 当我们讨论公共事件时,如何避免鸡同鸭讲?

我们的讨论不应该仅限于事件人物运动A是不是这样的,不限于一种二元割裂的是或非的评断,而是用一个大的框架去厘清事实的程度和影响再对某一方面做出批评。

可以以米兔运动最近受到的质疑“米兔是在搞单方面的指控,贴大字报,做不公正的舆论审判”为例,要讨论这个陈述就必须先捋一遍下面的细分问题:

米兔运动理论上是否存在做出不公正的舆论审判的可能?
现实中存在让被指控人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例子吗?
米兔运动在多大程度上是大字报式控告?
它有何正面意义?
它有何负面作用?影响程度几何?
每方影响比较下来多大,综合下来是否值得做?
进行揭露和评论时应该怎么做,注意什么?
揭露者、主要评论者、跟风批评者、被指控者,分别作出了什么反应,得到做出表达和辩解的机会了吗?积极回应澄清了吗?
如果因为指控造成了伤害,是谁的错?Ta应该对此负责吗?
米兔运动解决的是宏观社会下的哪一部分的问题?
哪些负面影响应该归咎于社会环境而不是运动本身的缺陷?
运动者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什么?
让人产生“米兔运动是搞大字报”看法的主要评论者,发言时站在什么立场,带有怎样的预设?
评论者的论述是否合逻辑,姿态是否合适?是否有足够的人道关怀?

梳理一下,这些问题其实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研究一种观点和被观点评判的主体:

1. 这种观点是从事件A的哪方面影响来的?
2. 考虑到这种观点或批评,事件中的人应该怎么做?
3. 事件A应该对这种批评负责吗?
4. 这样的观点之所以产生,与批评者自身有何关系?

问题很多,但现实情况的确有这么复杂,任何一种批评的声音都有可能抓走一部分观众而使议题逐渐失焦,失去讨论的力量。在每一个问题上交换看法,让双方在事实的评估上达成一致,再求价值理念的共识。过多的辩论对骂来自于对事实程度认知不一致和优先关注的利益群体不同。刘瑜被骂,但和刘瑜观点一致的人太多,严厉地批评刘瑜可能并不如和刘的支持者对话,双方交换经验,评估“中国的司法现状是否足以保障受害者利益”“米兔是否存在冤枉了好人的案例”、“如果冤枉了好人谁该负责”之类关键问题。

这样做显而易见时间成本很高,但对于运动者,它的优点是情绪成本低一点——一次公共讨论上的撕逼谩骂足以毁掉24小时的情绪和工作能力,而我这样的运动创伤患者不想再承受这种感觉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