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芒果
食芒果

偏偏選擇芒果。我問芒果有毒麼

樂日|家明:這個國家的明天會好嗎

(编辑过)
正是因為這些浮淺、單純、悲傷、無力、卑微、曖昧不明,才讓我覺得這是貼合我的世代,我的同齡人,我的國家處境的一首歌。從溫水熬製的謊言中長大,到了某些時候,早則在高中,晚則在大學,世界突然裂開一條縫,就此窺見美好大時代的另一面,看見歷史,看見政治,看見公民個體與國家機器的關係,在痛苦地分辨信息真偽以後,在艱難地掙脫集體情感和情懷以後,在意義體系破碎成遍地磚瓦以後,還是要與無力感共存下去,生活下去。

這是 馬芳課程感想系列 的特別篇:期中作業。寫「最能代表我這代人的一首歌」。

前記 和 第一篇 在這裡:大風吹,吹不到滿洲里

在這一系列裡突然插入期中作業,是因為筆記感想從第二篇開始進入社會運動/抗爭歌曲的討論。而《家明》是我寫到的第一首同類型歌曲,放在這裡比較合適。

當時我私心其實很想寫明哥/達明的《下流》或《1+4=14》,前者寫階層差異與固化,後者寫極權主義與意識型態。但《下流》的詞曲咬合做得太爛,《1+4=14》的基調黑得太脫離日常。於是寫了《家明》。

回頭看,當時的很多思考很粗糙、很初階,流於感性,甚至有段時間,我不太喜歡自己這篇文章了。但每年六四,還是翻出來看,想知道自己當年在想些什麼。無論如何,這都是那個時段的真實剖露,是我墮入這兩三年深不見底的政治抑鬱的開端。所以還是存過來,做個記錄。

(當然,最大動因還是 @絲絨兔子 跟我說她很喜歡這一篇^^)




我很不敢說,我能選出一首代表我們世代的歌。究竟什麼是我所在的世代呢?是同樣成長在五星紅旗之下的90後青年嗎?是盡不同的努力進入同一所大學的同學嗎?我們的國家太遼闊,我們的世代太分裂。大家最有集體記憶、或最流行的歌曲,我多數不愛聽;我有機會選出來的曲子,大概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未有聽過。

可是沒聽過,也許不代表不能「被代表」。我還是盡我的力,比對著候選名單,小心捧出這一首《家明》來。

《家明》不會是我最愛的歌。雖然是聽了多少次都不能免疫、都會流淚,但平心而論,歌詞深度不足。同樣是寫給社運/民運人士,《玫瑰色的你》可以寫出「你不怕髒地玩遊戲」這樣現實、堅韌、從泥潭裡摸爬滾打撈出來的句子,《家明》只是用美好卻抽象的大詞(愛、美意、浪漫、美麗、信念、優雅、夢想、不談代價、白馬),堆疊出「堅持理想」的同義反覆。

謝安琪清澈溫柔的歌喉如「時時小心踮著腳尖」(@絲絨兔子 語),娓娓道來一個哀婉故事:一個人出發找最愛,流落野外、吊在懸崖、反覆跌倒、差點上斷頭台,不管其他人如何現實、世故、退縮、勸說,他仍在天真堅持。這個人是誰?他在尋找什麼?他遭遇了什麼?一概不曾明說。歌詞和故事的模糊性,就如課上所分析的《島嶼天光》,因為旨意不明而更容易發揮聯想、引起共鳴。可是它又遠遠不如《島嶼天光》那麼有力、廣闊、振奮人心。我沒有能力分析編曲,但知小提琴全程嗚咽相隨,歌聲哀婉心碎,歌詞悲傷無力。

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浮淺、單純、悲傷、無力、卑微、曖昧不明,才讓我覺得這是貼合我的世代,我的同齡人,我的國家處境的一首歌。

《家明》發行於2014年。距離1989年,已經二十餘載,以事後視角來寫,自然是懷念的心情居多。時過境遷,別說抗爭吶喊,就連抗爭後的無力感都漸漸消逝,只剩下回望歷史、回望(宛如傳說的)前人的悲慟。我們的願望如何能不卑微?不公義還一再發生,自由和人權不斷受侵蝕,無法挺身,無法協助,無法聲援,甚至無法悼念,只剩下底線:沉默的尊重。


無力協助他嗎
也願你任由他
騎著世上最終一隻白馬


我想,這便是內地(僅存少數關心這些事的)年輕人的心境。

如此,曲意的單一也就無處苛責了。堅持理想,已經如此危險,又如此珍貴。甄江華已自稱傻瓜,前赴後繼的人權律師、工運支持者、女權行動者、為工人維權的自媒體、銘記八九的酒家、舉牌支持佔中九子的公民……又如何不是堅持理想一意孤行的飛蛾。當他們扛起旗幟的時候,鐐銬和牢籠便已降臨,如何能耐到修到一把大旗破舊、滿身泥濘做遊戲的階段?時代讓社運思考的深度不可能推進。


家明。國家的明天?不知道。國家的昨天?不知道。

大學時一位老師說,六四是中國的一個轉捩點,其後出生的,是「去政治化」的一代人。那時我慢慢意識到,我習以為常的一切(如大步邁進的「經濟建設」),我以為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如對政治的迴避和冷感),其實是在十餘年裡被刻意營造出來的。

我和我所肯認的同代人、同溫層,都是從溫水熬製的謊言中長大,我們有過許多動人的集體記憶,抗擊非典、汶川大地震、神州七號、北京奧運……每一個光彩都附著愛國主義的情懷,每一個災難都伴隨眾志成城的號召(和對國家因應能力的讚美)。到了某些時候,早則在高中,晚則在大學,世界突然裂開一條縫,就此窺見美好大時代的另一面,看見歷史,看見政治,看見公民個體與國家機器的關係,在痛苦地分辨信息真偽以後,在艱難地掙脫集體情感和情懷以後,在意義體系破碎成遍地磚瓦以後,還是要與無力感共存下去,生活下去。

也許不會總思考這些大哉問吧,在日常生活當中。只是每到有「敏感事件」發生,會搶著在文章被404刪除之前看完、保存、轉發;只是每到那天,在社交平台,想盡辦法躲過審查,隱晦發《家明》的一句歌詞、一張截圖,或是其他signal。六四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時代,卻又是我們心中共同的一個痛點。它不僅存在於記憶,也真真切切對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政治,對我們成長、生活的社會環境產生影響。這是我覺得《家明》足以代表我們世代的原因。

更何況,一首歌總可以隨時間的流逝或在不同的社會生長出新的意義。在 YouTube 上,《家明》被配上香港雨傘運動的畫面,是意義的疊加。而在中國,尋夫已久的709律師的妻子們,新近加入這一行列的新生代自媒體編輯的妻子/女友們,就像歌詞裡的語境。這也讓這首歌曲隱隱綽綽的性別色彩,與現實有更高的貼合度:


他出發找最愛
今天還未回來
途中那些細節
沒有太多的記載



雖身在台灣島,心和眼卻一直還在中國和香港,近來頗為風雲不定。在港是佔中九子的審判、四子的入獄和引渡條例;在中是一系列的被捕事件和步步緊迫的審查;在台是2020年大選的迫近和被滲透被操縱的恐慌。家的明天會怎樣?這是中、港、台三地人民共同又不同的困惑。想不到,無法想。且聽一首《家明》,寫兩張明信片,寄給那些「他講的東西是我心中所想,我在宿舍喝糖水,他卻在替我們坐監」(陳健民語)的人吧。

六四又近了。


2019.0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