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芒果
食芒果

偏偏選擇芒果。我問芒果有毒麼

與世界之間隔著一層泡泡:internal monologue

長時間沉浸地讀一本書,尤其是小說,日常的內心獨白也會染上幾分書的語氣。第一次發現這個現象,是小時候讀《紅樓夢》。明明放下書就是庸常的現代生活,大腦卻固執地用「真真」之類的詞彙,把所見所思都組織成文氣縐縐、離地矯情的句子,連自己也害臊起來。

最近顱內聲音的改變大概也出於這種效應。在讀一篇網路小說,情節和場景並不復雜,但真實且有一股久違的熟悉,使我很容易代入,產生共鳴。敘事視角是一個心思縝密敏感的高中小姑娘,自我覺察意識強烈,對外界和他人也體察入微。讀著讀著,那些汩汩流動的心理活動敘述,也召喚出我自己內心悉悉索索的獨白,持續、細膩地觀察和描摹著自身與周遭環境。

忽然間我發現,隨著這些稠密的獨白發泡、膨脹,它們在內心撐出了一塊小小的自我空間。這些泡泡在我與世界之間營造出一段適足的距離,彷彿每一次伸出指尖都是經過審慎的思考,每次收回腳趾都帶著自愛的心情。相隨而來的,是一種我尋覓了數月而不得的自足感與安全感。在被泡泡包裹的小房間裡,是呼吸般的平靜和輕微的甜美。那種一顆心懸附在別人身上的感覺消失了。外界刺激不能再向著我的情緒感受器長驅直入。而我也似乎可以,更覺察地取捨和雕琢向著外界的表達。

也猜想,從前那些書寫的慾望,是從這些生滅不息的觀察、感受和思索中湧現的吧。當它們精微到不足為外人道,或以文字而非言語的形式才能夠充分準確地表達,像一分分細塵沉澱、凝聚,最終在腦海打稿成型,揮之不去且興奮難耐,便不得不將它謄抄出來了。與之相反的是,有可以言談的朋友之後,更傾向於用言語紓解表達慾。但言語於我從來是比文字促狹許多的載體。言語之筐會將微塵篩落,最幽微細軟的部分總是難以說出口的,細節太多則顯得羅嗦。言談的氛圍還極易改變事件的情緒,一件事情講完,卻好像並不是一開始心裡那件事似的。

我不確信這種久違的狀態會不會停留很久。但聽說經過書寫的記憶會留得久一點,於是寫下這些文字。

(只是想要一張封面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