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李子短信
李子李子短信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者,博物馆爱好者,PhD student@GaTech

[6/1] 我是李子,这是一个文科生的科学陋见

大家好,我是李子。很难形容我现在的状态——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之前在果壳网做科学传播和旗下几个产品的新媒体运营,也在伦敦做过博物馆相关工作。目前在北京短暂停留,做科学、科技方面的深度写作,今年秋天会去美国读 STS 博士。

每次跟别人说我想要读的专业——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专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STS),都得颇费我一番口舌。严格来讲,它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在一个典型的 STS 系所里,教职员工和研究生一般都来自各个专业,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历史学和哲学,甚至理工科院系。而他们研究的「对象」将他们聚在了一起: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现象。

然后下一个问题则更让我一言难尽:

「你不是文科生吗?怎么又搞起科学技术了?」

但文科生并非与科学技术绝缘。我笃信现象一定有背后的道理——如何分析问题?信息从哪里求证?事物背后的科学怎么体现,而又如何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地解释?而且,一个文科生也能够成为热爱探究事物背后规律的科学青年,或者哪怕是看着医学生的重口味笑到打滚,或者成为《生活大爆炸》的粉丝。

我和科学的缘分,首先来自科学传播。在大陆的科学传播品牌「果壳网」(Guokr.com)刚创立没多久的时候,我就加入了他们团队、成为了一名实习生(后来又加入成为正式员工,不过中间隔了挺长一阵)。接触了科学传播这个领域之后,我了解到了看起来艰深高冷的「科学」的另一面——因为智慧和趣味而变得有魅力。传播科学是一门手艺,也是科学被大众所理解的关键。如果科学是冰冷、高傲的,那么你就不能奢望它能被传递,也不能让人信任。

这也是我开始严肃思考科学传播的问题。作为一个站在文理墙头的人,我会思考公众在关心哪些问题,或者采取哪些策略,科学青年的「有趣」在哪里;而我自己又不断从理科世界吸收养料和知识,精进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

而后来,在思考传播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许多比科学「传播」本身更加深入的事情——科学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特别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想写所谓「科学话题」,能否传递不一样的声音,将社会、人群和思想,也纳入写作的框架?

这个想法被我不断地用实践细碎地实现着。2016 年,我参与了「物种日历」美食主题的写作,那些餐桌上的物种,我用人文的角度叙述了一遍:水稻和小麦为什么能孕育文明,中东为何为鹰嘴豆争吵,牛至如何在地中海旅行,罗勒又怎么在亚洲和欧洲「花开两头各表一枝」……

我也写过《神奇女侠》和心理学,写过《隐藏人物》和送阿波罗上天的女生,写过钟表匠、画鸟人、药片商、工程师,等等等等。在伦敦生活的几年,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了。在博物馆、酒吧、剧场、大学,科学以如此丰富、宏大而深厚的形式展现给我,你可以在艺术博物馆里欣赏自然之美,也可以在科学博物馆里体会战争之伤;科学喜剧和脱口秀在动物博物馆里上演,帝国理工的节日居然是科学家争相练摊……

但即使在英国这样出过大卫·爱登堡和布莱恩·考克斯的国度,科学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时有尴尬。对我冲击我最大的,是我写过的另一篇稿子——2016年因为山西过期疫苗事件,拇姬老师敲着我在两天的时间内查询了十几年前英国另外一场疫苗危机的资料,憋了一篇大稿子出来。一篇错误论文,不负责的媒体,脆弱的公众信任,给英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我了解到,那一次之后的英国社会不断在反思问题——是科学的生产源头(利益集团操纵研究),媒体的传播(标题党小报),还是政府和医药系统的反应迟缓?这是一整个系统的运转失灵,拷问这个,就必须拷问科学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反思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基础教育通常将「文」和「理」对立起来。但实际上,现有的学术研究也好、实际问题也好,跨学科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而所谓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在我看来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不能单独地纳入哪一个学科框架进行讨论,必然会接触到各种方法和工具,而跟科学相关的那些议题,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推动。

比如,我们谈转基因,科学方面可能是它安不安全,风险高不高。但是社会层面,则是风险可不可控,利益如何掌控分配,乃至民众如何说服沟通。还有,国内热议的中医/传统医学与西医/现代医学之争,除了对错争论,还有是现代性如何通过对于身体的认知和掌控而推进,或者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系统如何调节多方利益,以及科学和文化传统在民众与政府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

关系到传播方面的议题也相当丰富。博物馆如何建立科学身份,纪录片和图像资料与自然的关系,公民科学群体如何建立运转,社交网络在科学传播中如何发挥作用……

文科生怎么谈科学?或许我们可以先把标签放在一边,把思路放得更开一些,问出更多能够 make sense 的问题。

(我的资历还很浅,很多问题也的确只能说是「陋见」,主要还是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吧。大家对科学写作有什么疑问可以圈@Ent老师,他比我厉害,哈哈哈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