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vin
eivin

書/雜誌/音樂/咖啡

聽著播客看了一場展覽

(编辑过)

上週打開Matters看到了「單集播客」這個活動,當時就想著每週我都可以寫一篇啊。這篇是因為上週五我去看了一場展覽,當時我是全程一邊聽著一期播客一邊看展的。
直接揭曉一下展覽和那期播客吧!
展覽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展的「樹,樹」,呈現了近30位來自歐洲、拉丁美洲、中國、伊朗、印度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這場展覽的前身是卡地亞基金會在2019年法國巴黎策劃的展覽「我們,樹」,而這次上海的展覽和巴黎的不是完全相同,比如多了一些中國藝術家——黃永砯、胡柳、張恩利。

聽播客時才注意到這幅作品就是導覽冊的封面圖。

而那期播客就是「博物誌」的第195期「點進來享受 VIP 客戶待遇|『树,树』導覽」(除了官網收聽外,還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Pocket Casts等多個平台收聽)。
這期播客或者說導覽應該說是超過了VIP客戶待遇,內容更詳細,也有了更多官方對於作品的解讀,如果使用倍速播放可以將時間縮短在2小時左右,另外show notes中的內容也是值得觀看和閱讀的。
首先說一下這個展覽的特別之處,當然這也是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一個特點,就食不僅僅有藝術家的作品,還會有科學家、植物學家、攝影師⋯⋯的作品,就像以前展覽「陌生風景」中會有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數學家的視頻,展現不同學科的美和綜合不同學科的長處一直是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做的特別好的地方,但是這也提升了觀展的「難度」,觀眾有時真的是在看陌生風景,不能細緻入微地觀察到展覽中埋藏的驚喜。
舉兩個例子,最先講到的「法布里斯.伊貝爾」,也就是走進展覽就會看到的一個巨幅畫作「傳記景觀」,導覽中從左向右詳細解讀了這幅作品,其中提到的P.O.F作品後來我也在上海西岸美術館看到了,這種細節的聯動在沒有專業人士導覽的情況下是無法觀察和聯想到的。而提到伊貝爾的其他作品時也和後邊的藝術家斯特凡諾.曼庫索、弗朗西斯.阿雷、亞歷克斯.切爾韋尼有著相關性的展開。

傳記景觀,2013年,300 X 700 cm
運行物體的原型7號:癢,1988/1996年 1994年,法國藝術家法布里斯.伊貝爾創立了「無限責任公司」,以生產和銷售他的P.O.F(運行物體的原型)系列作品。受到日常生活的啟發,這些有著或多或少功能性的物品被藝術家重新創造並賦予了新的用途。通過這些作品,藝術家希望將觀者從凝視的邏輯中解放,並促進藝術組品的挪用。這件兩側都附有裝飾性風車的降噪耳機是這一系列不尋常的物件之一,它旨在激發創新性的實踐,並改變觀眾對日常生活的感知。(文字來自於西岸美術館作品介紹。)

另一個例子就是黃永砯,其實很多人對這個中國藝術家很陌生,這次他的展覽作品也是以前從未展出的,導覽中將創作背景、作品、攝影、視頻的各個細節都講到了,在講到「黃永砯做標註的茹伊昂若薩市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地圖」時,對其精準的解讀和注釋的介紹真的差點讓我流淚。

黃永砯做標註的茹伊昂若薩市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地圖 ,1990年

另外說一下,這次的展覽同時也提供了「線上看展」。這也是我推薦這期播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也是疫情期間很多博物館在做的一件事情。
第一種方式:wechat小程序的VR觀展
這是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做的小程序,用wechat掃描下方的二維碼即可,我進行了一下實際體驗,圖片的清晰度比較差,另外很多作品沒有近景的掃描,優點是可以看到展覽中的幾個視頻。

wechat小程序

第二種方式:線上美術館
這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提供的一種方式,缺點就是不能觀看視頻,優點是可以清晰的看到每個作品,甚至有些作品的清晰度超過了在現場觀看(現場由於燈光原因)。

http://vr.powerstationofart.com/2021/Tree/index2.html

我相信每個聽完這3小時導覽的都會有自己的收穫,應該很多人也會和我一樣驚嘆於那些藝術家、植物學家、建築學家將自己生命的幾十年投身於樹的研究。
那天看展回家後,我就想到了「The Plant」雜誌在2020年出版的第15期,那期是COVID-19疫情開始後出版的,那期有思考聖誕樹的浪費問題、一個木材的展覽、拍攝紐約中央公園樹木的攝影師⋯⋯甚至昨日我路過一個建築時,看到裡邊的樹木我都在思考——如果有一天裡邊的樹木超過房頂時,是拆掉房頂還是高出的樹枝砍掉呢?

路邊拍攝的建築,2021年9月20日

更多的細節大家可以去聽這期播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