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土居
乐土居

天堂在我心里 路在我脚下

撕裂的“天堂”:IS新娘回家

01

 

 

 

5年前的2014年11月,莫塔娜揣上家人给的学费,掩上家门,连头都没回一下,直奔机场。先是土耳其,然后叙利亚。

 

终于,到了她的理想国:IS (伊斯兰国)。

 

然后,她上了世界新闻头条。

 

莫塔娜那个高兴啊,将美国护照甩到一边,先发个帖子:


 

“烧了这些狗屎,再也用不着它了。”

 

从此再不用做美国人。

 

护照不烧?岂不是对IS忠心不绝对?(不用她烧,那边奥巴马政府就已经吊销她的护照了。)

 

西方世界投奔IS的女子多会做IS海报女郎,简单讲,就是在网络上宣传,拉更多的人下水。这个活,在莫塔娜眼里,太不过瘾了。


 

看她在推特上怎么说:“开着车,让他们鲜血四溅,或者租辆卡车碾过他们,在退伍军人节、阵亡将士纪念日……杀了他们。

 

她要干大事。

 

这样的英雄业绩有多少?莫塔娜不说,外人也不知道。外人知道的是,这位当年ISIS新娘先后嫁了三次人。

 

2014年12月,刚落地,兴奋的莫塔娜就和来自澳大利亚的IS战士拉赫曼结婚。

 

然而,幸福并没多久,拉赫曼被杀,上了天堂。

 

很快又嫁人了,这回老公是来自突尼斯的IS分子,还生了个儿子亚当。第二任丈夫,命也不长,婚后很快被杀了。

 

去年,再次和一名叙利亚的IS分子有过一段婚姻。这回她没交代本届前老公的下落,算是留个伏笔,或者是个悬念。

 

莫塔娜,这位现今24岁的也门裔自称美国前公民的女子,到底是算IS新娘,还是IS寡妇,还真是两可两不可。

 

IS崩溃了,莫塔娜只有四处飘泊,居无定所,最终被库尔德武装俘获,如今在叙利亚难民营。那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多IS圣战士的妻儿。

 

身处难民营内,她后悔死了。

 

“现在,我很担心我儿子的未来。”这不,她抱着2岁的儿子,出现在媒体面前,央求美国再给她一次机会:她,要,回,美国。

 

 “我真的很年轻,一无所知,我犯了个错误,我被洗脑了。”这段IS的经历她感到“心惊肉跳”, “我没多少朋友了,我越谈论IS的压迫,就会失去朋友。我曾被洗过脑,他们还在被洗脑。”

 


当被问及ISIS斩首恶行,她说:“我对此没意见。因为我已经信教了,据我所知,这是可以做的事。”

 

她不后悔来加入ISIS,因为ISIS改变了她。让她变得更加坚强,也确实过得很开心。莫塔娜现在后悔的是离开美国,是自己犯下的“大错误”。后悔死了。

 

莫塔娜希望回到美国不会进入监狱,希望美国能够偿付她的治疗费用。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声明很及时,称,不会允许已不是美国公民的莫塔娜进入美国。

 

莫塔娜是1994年在美国出生的,她父亲当年是也门驻美国的外交官。按照美国法律,只有出生在美国领土,就天然的是取得美国国籍。但有个例外,在美国外交官子女不行。(至于她原本手上有那本护照怎么取得的,可能又是一段故事。)

 

美国政府的决定,在网络上大受欢迎。有人表示支持:“当她犯下叛国罪时就丧失了公民身份。她站在敌人那边,不能再接受我们国家的宽容了。”

 

支持莫塔娜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她家请的律师美国穆斯林宪法中心主任斯威夫特。他说,莫塔娜出生时,她父亲外交官已经被解职一个月了。

 

可,这个需要证据啊。

 

美国移民律师协会前会长利奥波德认为,若只是宣誓效忠一个恐怖组织,这样的罪行是不够被撤销公民身份的。

 

不能说利奥波德说得没有根据。

 

可,IS那套理念就是要从根本上血洗你们那些异教徒国家。你是保障她的权利了,其实何尝不是保障她血洗你全家的权利啊。

 

这是个缺陷,法治的缺陷。

 

 

 

 

02

 

 

 

 

就在美国政府对莫塔娜做出处理的前一天,英国内政部下令撤销一IS女子的公民身份。

 

她叫沙弥玛,19岁。英语说的不但比美国那位小姐姐流利地道,而且她本人的英国公民身份也没有太大的争议。

 

父母都是孟加拉国穆斯林移民,她生活在伦敦东边,那里是全英国穆斯林比例最高的地区,3个人中就有1个穆斯林。

 

沙弥玛追逐梦想放飞自己那会才15岁,还是个中学生。路费是骗她奶奶的500英镑,还偷了她叔叔的500英磅。

 

沙弥玛还在英国准备出发时,就申请和圣战士结婚。抵达ISIS十天后就与来自荷兰圣战士雷代克结婚。雷代克在荷兰时就搞过多起恐怖行动。

 

“太小了,要不等等?”雷代克开始有些犹豫,最终娶她了,因为这是“她的选择”。

 

15岁的IS新娘沙弥玛一口气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孩子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而死亡。

 


ISIS完蛋了,成天在难民营里度日,这滋味不好受。沙弥玛想到了英国,那福利,想想都流口水,结果,还是被英国政府拒了。

 

就在英国内政部决定做出不久,沙弥玛最小的孩子也死了……

 

消息传来,很多人还站在沙弥玛一边:就怪英国政府,害得这无辜的婴孩白白送命。

 

但,很快,剧情反转。

 

情报机构发现,沙弥玛不是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平民,而是带着AK47扫街的ISIS “执法人员”,惩罚那些生活举止不符合“伊斯兰法”的女性。

 

有人在ISIS曾看见她持枪对身穿鲜艳的鞋子叙利亚妇女大吼大叫。

 

ISIS的“道德警察”啊。野蛮恐怖组织中野蛮人。

 

还有目击者看到,这名圣战新娘缝制自杀式爆炸背心给人穿:不引爆这些炸弹就无法脱掉背心。

 

3年间,她策划超过5次恐怖袭击,其中包括曼彻斯特体育场爆炸案。

 

还有一次还是在家乡伦敦,她的主意是,圣诞节时在伦敦最热闹的牛津街引燃超过200公斤的炸弹。

 

她埋过超过20多枚地雷,有的埋在战争之地,有的叙利亚平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路上。

 

好可怕。

 

为获准回到英国,她说:“我只是待在家里照顾我的孩子。我没有做任何危险的事情。“

 

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她说:"我一点都不后悔来到这里。"根本就没有悔改啊。

 

“现在也有妇女儿童在针对‘伊斯兰国’的轰炸中死去。‘伊斯兰国’的辩解是这(指曼彻斯特恐袭)是一种报复行为。我认为这是合理的辩解。”

 

在另一段采访中,沙米玛的态度诚恳了许多,承认自己对“伊斯兰国”种种行径的受害者表示遗憾,并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然而英国民众却并不买账。而在网络上,网民更是一边倒地不欢迎沙弥玛回国。

 

有网友认为她没有谴责“伊斯兰国”,只是觊觎英国提供的舒适生活。

 

有网友说想到自己交的税可能被用来支付她的育儿费用与住房和健康福利就感到厌恶。

 

对此,沙弥玛家人聘请的律师指责学校和当地政府,没能在4年前阻止她前往叙利亚。今天,他将为沙弥玛战斗到底,直到回到英国。

 

 

 

 

 

03

 

 

 

 

她们都疯了吗?IS何来如此大的魅力。

 

2003年2月3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发表演讲,为时75分钟。美国即将出兵伊拉克,为寻求国际社会支持。

 

到第61分钟,鲍威尔说道:“伊拉克政府给一群恐怖分子提供了保护伞。这些人高度危险,他们的头目叫作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此人是本-拉登的副手,也是‘基地’组织的一个‘合伙人’。”

 

一张图片清晰的投射到会议桌前方的幕布:一张胡子拉碴的脸,一张为世人陌生的面孔。

 




扎卡维。

 

这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卡扎维和当时的萨达姆政府并没有关系,甚至还是对立的。彼时的卡扎维一直挖空心思要和本拉登搭上关系而不得。

 

最重要的是,就是为了这一出演讲,白白错过了抓捕卡扎维的许多良机。那样的话,伊拉克国内的恐怖网络,将因扎卡维一伙的覆灭而不复存在。唉……

 

要知道,此前的卡扎维已然成为中东地区锋头最劲的恐怖分子,制造多起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案件。虽然,那时的他还谈不上有什么名气。

 

这一下,扎卡维成了世界名人,成了一个对世界最有威胁的人,无疑鲍威尔帮了不小的忙。

 

“没了扎卡维,我那篇讲话也就没了说服力。”多年后,在《烈焰岁月》一书中鲍威尔坦承。回首往事,国务卿以为那次演讲算得上自己从政以来“最大的错”。

 

无名小卒扎卡维成了世界名人,成了所谓“伊斯兰运动”的英雄。扎卡维这个名字将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极端分子会更加踊跃投奔基地组织,只为了追随扎卡维的名号。

 

美国这样的“知遇之恩“,扎卡维自然要报答,以求名至实归,获取更大的名声,只是卡扎维的方式,实在令人不能卒视:

 

灯光闪亮,摄影机开始录像。一袭黑衣的扎卡维手持一张纸,在朗读宣言。扎卡维身边站着4个手下。和他们主人一样,个个都是黑衣加身,端着步枪,肩头挂着子弹带。

 

扎卡维前方毯子上坐着一个人。那人穿着橘色套头衫,眼神空洞而又恍惚,手脚捆绑着,身体始终扭来扭去。

 

这个倒霉的年轻人对着镜头自报家门:

 

 “本人名叫尼克·伯格,我的父亲叫迈克尔,母亲是苏珊。我有一个兄弟大卫、一个姐妹萨拉。我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威彻斯特。”

 

抓个美国人,什么人都行。这样大事可就。这是扎卡维朝思梦想的。刚好这个来伊拉克寻求机会的26岁的伯格撞到他手里,成了他再次震惊全世界的工具。也成就了他的IS通行证,成就了他IS的DNA。

 

只见扎卡维手臂一扬,从剑鞘中抽出一把长长的匕首。一个猛扑刺向伯格,鲜血四溅,伯格歪倒在地。

 

另几个黑衣人上前一步,死死摁住伯格的身躯。

 

扎卡维一手抓过伯格的头发,手持利刃一刀一刀割割据伯格的颈项……

 

……

 

一个黑衣人高高举起头颅,像举着奖杯。

 

脚下的血污就像铺满锦绣的王尊之地。

 

……

 

视频全长5分36秒。

 

残忍的画面,从北美到南亚,再到整个中东,无数网民目睹了那可怕的一幕。恶心,厌恶,悲伤落泪,绝望愤怒……

 

整个世界,都为这个屠夫的残忍而颤栗。

 

手起刀落的那一刻,卡扎维成了名望超越本-拉登的人,成为宗教极端分子当中最为“勇敢”的那个人。

 

整个西方世界记恨他,年轻一代的宗教极端分子则把他视为偶像。

 

在那些粉丝眼里,“扎卡维在视频中表现出的却是一个颇有魅力的年轻人形象,他身着忍者般的服装,亲手杀掉了美国人质。“

 

一些普通信徒已经对扎卡维五体投地。拥护者超出了阿拉伯人,超出了中东,也超出了穆斯林。

 

以后这样视频,还会不断释放,即使卡扎维毙命之后,他的继承人同样乐此不疲,成了他们网络强大的宣传工具。

 

ISIS的邪恶,就在斩首里,那是他的旗帜,那是他的通行证,那是他的DNA,那也是他的护身符。

 

更是加入IS行列那些人的入门资格考。

 

 

 

 

04

 

 

 

 

这不是血腥,这也不是恐怖,这是荣耀,这是梦幻与美丽。这是IS新娘幸福的要素面。

 

埃瑞拉是法国记者,她对那些被称为"哈里发特斯"的人感到费解。所谓哈里发特斯,就是那些从小生活在自由的社会,但是却痴迷于圣战战士的人。"

 

为此,她花费两年时间跟踪报道那些迷途的羔羊。

 

"巴黎郊区的青少年们对宗教信仰知之甚少。他们读书很少,在信仰宗教之前就学会了讨伐异教徒的圣战,他们告诉我,‘你是用大脑思考,而我们是用心灵在思考。’他们对激进主义有着浪漫化空想化的认知视角。"

 

那些极端分子充满怨愤,没有目标,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那些人要寻找更大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事实上,IS对“护教”的宣传很能吸引那些西方的年轻人:他们认为这是先知1400年前就规定下的道路,他们希望有机会能够见证,甚至投身于这场战争,有些年轻人希望有机会“殉教”。

 

西方年轻女性出于“对战争与战士的浪漫幻想”加入极端组织,认为自己要“帮助圣战士兄弟”、“为他们生孩子,以延续圣战力量”,而离家出走。其中最小的女孩只有13岁。这些女孩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认为嫁给她们在网上认识的圣战士是非常浪漫的事。斩首和割喉这种残忍的手段,被她们视为颇有英雄气概的行为,实施这些酷刑的人成了她们眼中的英雄。

 

 “当你到来后,你会享受公主般的待遇的。它是这些女孩们获得美好生活的梦。她们坚信那里是天堂,而她们在英国或法国是没有未来的,也不会找到好丈夫,更不可能在被异教徒包围的环境里当一名好穆斯林。她可以拥有美丽精彩的生活,拥有一套宽敞的公寓,并且可以养育很多孩子。"

 

埃瑞拉说,"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可突然之间有一个差不多两倍她年龄的男人出现在她面前,他极尽残忍之能事,却独独为她着迷,情根深种,愿每天厮守在一起。"

 

"那些英国少女们的消失一定也和这有关,"她说,"那些去叙利亚的姑娘们知道自己将会成为报纸和网上的新闻,被人们讨论。尽管明知自己的离开会为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跟随着那些已经去了叙利亚的朋友们的脚步,一切都阻挡不了她们。"

 

就这样,那些年新成员每天都在源源不断从欧洲、从美国抵达,"他们在早上学习阿拉伯语,下午练习射击。"这些新成员们一起住在宿舍里,每晚都会有"精神导师"给他们上课。

 

埃瑞拉发现,这些人身上很有意思的一点,一方面他们反对西方,反对资本主义,但是他们却很喜欢奢侈品和设计师品牌,在穿着军服的时候同时穿着耐克鞋和雷朋墨镜。这是另一种对青少年的吸引,那就是告诉他们:“我曾经和你一样穷,但是看我现在!"

 

这些投身 IS 的青少年,多有教育程度高的,原本家庭生活水准也不低。但这些青少年更容易对于所处的社会,感到政治、文化上的不认同。这些年轻的穆斯林们在西方可能由于各种因素或许遭受过挫折。而IS 将自己描绘成一个伊斯兰的天堂,为这些年轻人建构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中被排挤、孤立的理想伊斯兰乌托邦。

 

 

 

 

 

05

 

 

 

 

在有关恐怖主义的新闻报道中,提及女人,焦点通常集中在她们的双重身份上:恐怖的受害者、反恐的潜在盟友。

 

相比之下,参与恐怖活动、支持恐怖主义的女人有时却被忽略。

 

不过,伦敦少女沙弥玛的故事改变了这一切。沙弥玛投奔IS的故事当然是IS宣传上的一大胜利,成为IS的"招贴女郎"那是必须。

 

上网招募新成员,宣讲IS理念,这样榜样还能更多吗?

 


她的故事将女人自愿、积极参与IS等组织暴力、恐怖活动的一系列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

 

在IS攻城略地的扩张时期,该组织在网络上大力宣传,招募外国人偷渡到叙利亚、伊拉克加入该组织。这些IS新娘的具体人数很难准确评估。

 

一项单独研究则发现,在伊拉克和叙利亚,IS招募的外国成员当中有13%是女性。西方人中女性比例占10%至15%。

 

后来伴随着IS在伊拉克、叙利亚丢掉大片根据地,IS也开始让女性走上前线。IS还曾发布视频,显示几名女性成员在叙利亚前线参加实战。

 

联合国也发布报告称,ISIS女性的角色被低估。在英国内政大臣决定剥夺沙弥玛的英国国籍之后,联合国安理会的一个部门表示,“迫切需要”监视留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女性圣战者。

 

如今,IS已经被基本剿灭,这些IS新娘只能带着孩子们在难民营生活,其中不少人表露出想要回国的意愿。

 

正如沙弥玛一样,有其他女性成员说,她们没有积极参与活动;也有人承认参加过、但是被迫的;还有人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一些女人可能确实受到某种程度的胁迫,但是,否认自己的责任,也是重新返回、融入小区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

 

像沙弥玛一样,很多和ISIS有关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否认有任何不法行为或声称受到胁迫。他们的真实经历很难核实。

 

换句话说,你以为她是IS新娘,没准,她是风吹过草木都不留的伏地魔呢。

 

 

 

 

06

 

 

 

 

七月初,一家德国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德国政府必须让一位身在叙利亚难民营的德国籍女子和她的三个孩子回到德国,即便这位女子的丈夫被怀疑是极端组织IS的成员。

 

这家法院认为,这名德国女子和她的孩子所在的叙利亚难民营的人道主义状况是“灾难性的”,继续留在难民营只会让孩子们受苦。

 

这是德国首例关于IS“新娘”是否应该被遣送回国的判决。

 

此前,德国已允许这些IS“新娘”的孩子独自前往德国。出于担心这些IS新娘的激进想法会给德国社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所以禁止IS新娘随行。

 

现在,德国,多么好!

 

分明是拉仇恨。

 

沙弥玛、莫塔娜,你们是不是恨自己生错了地方?要是在德国。这事不是办的妥妥的吗?

 

不过,要说德国人幸福,那背面其实是可怜。

 

对这些极端分子的纵容早已把德国人还惨了。往事就不提了。

 

现在就看这位德国IS新娘的三个孩子吧:

 

8岁、7岁和2岁。

 

2岁不说他。

 

这8岁、7岁,在ISIS那里已经是标标准准的圣战士了。就这么以爱的名义轻巧的放进来了?

 

塔尼娅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几年前她和老公带着四个孩子,加入了IS。她的梦想就是要生七个孩子,要让这些孩子全都变成杀手,为IS效力。

 

 “我生孩子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们就能作为穆斯林去服侍真主,成为吉哈德(圣战分子)”,

 

孩子不过是她们一个又一个肉体炸弹。

 

这就是那些IS新娘的意识形态。

 

德国确实在作,以爱的名义。

 

不过,沙弥玛这些人到底怎么处理,成了西方国家一个难题。(德国的大爱无疆,还是有国界的。)

 

法国此前已从叙利亚遣返近150名法籍极端分子,但频遭恐攻的法国社会对此并没有共识。

 

比利时则要求找到“欧洲层面的解决方案”,呼吁“冷静思考和留意带来最少安全风险的办法”。(其实,比利时的穆斯林问题不比法国少。)

 

澳大利亚2015年立法剥夺加入恐怖组织的人员国籍,但仅适用在双重国籍的人身上。

 

美国宣布不允许在为IS做过宣传的女性回国。

 

但这些法律规定限制的限制条件都很多,很容易就会被推翻。

 

再说,把本国国民推给别的国家,也说不通啊。

 

如果选择接收他们回国呢?法国在卢瓦尔河谷建立了去极端化中心,沙特也建立了改造营。这种改造,这种去极端化,基本上成功率很低。你不被他们洗脑就不错了。

 

那么,让这些极端分子在国外接受审判呢?

 

东叙利亚的库尔德领导的地区并不是一个国家。美军撤离后,库尔德人随时可能遭遇来自土耳其和阿萨德政权的攻击。他们自身续命都是问题。审判?怎么搞?

 

交给叙利亚审判。

 

一是他们法庭的程序与规则很难为西方国家所接受,二者那么多人,叙利亚也没那么多地方关押啊。

 

再加上叙利亚监狱名声,发生规模化的人道主义灾难。这锅背得动吗?

 

让ISIS极端分子回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纸政令,警方需要资源来调查,司法部门需要足够的证据来进行审判,城市需要社区支持来安置他们,社会也需要宽容的心态来迎接这些曾经,或许未来,对他们的生命和生活造成威胁的人。

 

 

 

 

07

 

 

 


 

极端组织ISIS溃败了,“树倒了“。

 

莫塔娜、沙弥玛……这些四散的“猢狲”,怎么办?

 

媒体又有猛料。

 

目前,至少有12名英国IS新娘被关押在叙利亚北部难民营,她们还带着20名儿童。预计其他难民营人会更多……

 

而这还不包括来自德国、美国等国的IS新娘。

 

麻烦才刚刚开始。“

 

29岁的英国白人妇女萨曼莎,是英国军人的女儿,也是人肉炸弹的妻子,更是恐怖组织的英雄。

 

这位全球通缉的"白寡妇"有一天要是申请回国,这还不乱死了?

 

参考资料:


黑旗:ISIS崛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