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瑩
何雪瑩

社會學出身、沒有受過學術訓練的城市研究者。關注城市、廣義的文化、大論述及個人歷史的連結。水平不夠,卻一直以文字為生。

關於旅行、在地閱讀,和意外重回伊斯坦堡

買書有城市癮,大多以歷史、紀實寫作或urbanism為主,當然遠未到學術上area studies的專門,但一直買就清楚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什麼。家中最多書的城市一定是倫敦,連kindle電子書兩打一定有;正當我以為緊隨其後的是東京和柏林,出發前才驚覺,原來伊斯坦堡還比東京多!如果算國家的話,最多的應該是俄羅斯,尤其是去年俄國革命一百周年之際連買半打,結果應該要等二百周年紀念才會開卷… 第二是波斯尼亞/巴爾幹半島。(千萬別問我到底有沒有把書看完,你有見過有人讀書比買書快嗎????)

書櫃底的伊斯坦堡Lonely Planet還在,搖一下索菲亞大教堂的門票就跌出來,那是2011年的事,一直記得帝國的殘留榮光劃過一座城市該是怎麼樣子,想要再去的慾望就留在心裡,但想要去的地方太多了,下次要重回伊斯坦堡的話該是花上個多兩個月走遍土耳其。

想不到要重訪伊斯坦堡竟是因為格魯吉亞簽證於出發一星期前申請被拒。知道消息時實在徬徨,但改機票轉飛伊斯坦堡再按原定行程入亞美尼亞是最可行的做法。一輪擾攘後冷靜下來就知道這是極巧妙的緣份。五月剛把帕慕克的《我心中的陌生人》看完,感動自不待言,書中幾乎為伊斯坦堡舊城的一街一巷立傳,跟著主角在窄巷兜轉賣茶,城市的顏色、聲音和氣味就在書頁上不停流轉。帕慕克的文字太美好,事實上伊斯坦堡2011年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他回憶錄筆下強弩之末的腐朽,二月的寒風細雨打在身上,手拿起相機拍照一刻已凍僵,博斯普魯斯海峽接近無限溫暖的藍對我只是網上照片的影像而已(至於那些防不勝防的土耳其色狼就別提)。三星期前寫成《我心中的陌生人》書評,跟帕慕克的回憶錄對讀,而且因為寫書評要做功課開始揭Charles King的《午夜的佩拉皇宮》。竟然書評未刊出我已再次飛往伊斯坦堡。這不是緣份是什麼?

書評最後一段是這樣的:「貫穿帕慕克小說的主題是土耳其過往一世紀,宗教、現代化等帶來種種精神上的dislocation。梅夫魯特(《我心中的陌生人》主角)活在這種dislocation之中,就以旁觀者的姿態冷眼一切,起碼知道城市夜行是他心裡的依歸。至於帕慕克本人就在回憶錄《伊斯坦堡》寫道:『生活也沒什麼大不了,無論發生任何事,我隨時都能漫步博斯普魯斯海岸。』」而幸運的我竟然也能將這片海的冬與夏都私有於心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