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cthelion1993/ 美術史是研究美術品與時代文化交涉互動下的歷史研究,而當代讀者的閱讀及傳播也參與了美術史的形塑。五丁目期待透過不同形式的短篇筆記,提供關心文化、喜好藝術的各位一個富知識性的生活提案。

1936年於德國柏林奧運獲獎的臺灣音樂家:江文也

江文也(1919-1983),一生在日、中、臺三地漂泊流轉,有著多元的生命際遇及跨域經驗。趁著奧運期間,跟各位分享這位「臺灣之光」。
江文也(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江文也(1919-1983),一生在日、中、臺三地漂泊流轉,有著多元的生命際遇及跨域經驗。

1910年出生自臺灣三芝,4歲舉家遷居廈門,8歲就讀旭瀛書院。該書院是臺灣總督府設立的僑校,附帶一提,畫家王逸雲當時在此擔任圖畫教師。1922年江文也轉往日本讀書,在求學之餘以進修、請益等形式學習音樂。

1930年代起,江文也活躍於日本樂壇,1934年創作管弦樂曲〈臺灣舞曲〉,此曲在1936年柏林奧運藝術競賽獲獎佳作(對,當時的奧運設有繪畫、建築、音樂等藝術類競賽項目)。

在當時的奧委會報告,可以看到江文也(Bunya Koh)的〈臺灣舞曲〉(Formosan Dance)獲得honourable mention獎項的記述。(Complete official IOC report)

五丁目很喜歡這首,在此附上音樂家陳秋盛指揮NHK交響樂團演奏的版本


1938年,江文也前往日本佔領下的中國北京,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與同為臺灣出身的畫家張秋海為同事。兩人在戰後文化大革命期間皆遭批鬥勞改,直到1970年代後期方獲平反,但身體狀況已大受影響。於1983年因病逝世。

晚年,他曾在手稿寫下:

我還認為,南海那個美麗的白鷺之島的血液,是無比的美麗、優秀。我抱著它而生,而將死去,這不僅僅是願望,而是這樣作下去

其中的「白鷺之島」,讓人聯想到他在1934年以臺灣田園風景為靈感創作的管弦樂〈白鷺的幻想〉,換言之,這是漂泊他鄉的音樂家對故鄉島嶼的眷戀及自豪之情。

最後附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音聲100年」整理的江文也音樂,很適合邊工作邊放著聽。

在江文也的故鄉三芝,有一尊雕塑家陳振豐所作的江文也塑像。(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s93pigs/05.htm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