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cthelion1993/ 美術史是研究美術品與時代文化交涉互動下的歷史研究,而當代讀者的閱讀及傳播也參與了美術史的形塑。五丁目期待透過不同形式的短篇筆記,提供關心文化、喜好藝術的各位一個富知識性的生活提案。

苦惱於匯率問題的畫家們

石川欽一郎,〈次高山〉,1925-1928年,水彩,31.0 x 48.0公分,私人收藏。

「到外國旅行總是直接面對貨幣的問題,一踏進外國,若沒有該國貨幣就什麼也不能作。平常對為替相場(外匯市場)價格的高低,根本覺得無關痛癢。但在銀行聽到說明今天市場價格如何,然後換得該國的貨幣時,便覺得市價的漲跌不可輕忽。」

1927年,在臺灣任教的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短暫前往中國廈門、汕頭寫生。【圖1】回臺後在報紙上講述自己面臨外匯浮動時的感受。

「這時正因為銀比金便宜,所以日本金90錢大約換得支那(中國)1圓,比起前年(1925)去福州時,日本金1圓20多錢換支那1圓,可謂變化不小。」[1]

石川能以更少的日幣換得中國銀圓,其原因或許與當時國際銀價劇烈波動,影響中國銀圓的匯率有關。有關這點五丁目並非金融史專業,若有錯誤還望各位多多指教。

無論如何,看來就連有著豐富出國經驗的石川,也對戰間期劇烈變動的國際情勢及匯兌問題感到棘手。也因此到1930年代,他從前的學生陳澄波有意前往法國巴黎留學,更為此學習法語時,石川便寄信指出:

「目前匯兌高昂,前往法國留學並非明智之舉,議兄鑽研東洋美術(支那或印度),支那古畫適合我輩參考,較之留學法國更為有益。」[2]

1930年代初期的日本,受到前幾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衝擊,政府暫停黃金兌換,日幣大量貶值。[3] 石川考量到國際情勢、愛徒的經濟能力及創作志趣、風格,給予十分準確的建議。

石川欽一郎致陳澄波之信,1934-08-15,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

旅行總是伴隨著挑戰,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對畫家而言出國寫生、留學或尋找買家變得更加容易。但20世紀初劇烈變動的國際情勢,卻也讓畫家們的藝業面臨更變動,在飄搖風雨中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

註釋:

[1] 原文見石川欽一郎,〈廈門と汕頭〉,《臺灣時報》,1927-02,頁58。翻譯參照蔡家丘,《草枕:日治前期日本來台書畫家的創作與遊歷(1908-1927)》,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頁29。

[2] 原文見【圖2】。翻譯參照松下倫子等編,《台灣の近代美術 : 留学生たちの青春群像(1895-1945)》,東京:印象社,2016,頁71。

[3] 畑瀬真理子,〈戦間期日本の為替レート変動と輸出~1930年代前半の為替レート急落の影響を中心に〉,《金融研究》6月號(東京,2002-06),頁97-13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