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cthelion1993/ 美術史是研究美術品與時代文化交涉互動下的歷史研究,而當代讀者的閱讀及傳播也參與了美術史的形塑。五丁目期待透過不同形式的短篇筆記,提供關心文化、喜好藝術的各位一個富知識性的生活提案。

臺灣畫家的青春肖像

今年9月26日至10月25日,東京藝術大學(前身為東京美術學校)舉辦「藝大コレクション展2020―藝大年代記」,展出1887年創校以來所典藏的許多作品,包含學生、老師們的教學成果、畢業製作,以及在政府的藝術贊助活動下購藏的名家畫作。

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美術史的歷程與這間學校的關係十分緊密。由於早期臺灣缺乏專業的美術學校,殖民地的年輕學子除了前往倫敦、巴黎深造之外,不乏前往京都、大阪、神戶及東京等殖民母國的大城市學習美術者。以東京美術學校來說,在日治時期就有多達25位左右的臺灣人就讀。

此次「藝大年代記」展覽,展出為數眾多的學生「自畫像」,這是因為學校規定畢業生除了要繳交大型的畢業製作外,還要留下一幅自畫像,方能畢業離校。這些肖像畫成為少年畫家們青春的紀念,由東藝大典藏至今。在本次展覽中,有兩件臺籍畫家的自畫像被展出,分別是陳植棋(臺北人,1906-1931)與劉錦堂(臺中人,後改名王悅之,1895-1937)。

陳植棋,《自畫像》,1930,油彩,東京藝術大學典藏。

他們先後於充滿活力的年紀遠赴異鄉學習美術,在東京接觸來自四面八方的新思潮,不斷的思考人生的進途。在跨境的過程中探問何處是家國;在飄泊的過程中,心繫故鄉的文化發展。

嚮往中國的劉錦堂,成為同盟會成員、國民黨元老王法勤的養子,畢業後便轉赴中國北京活動,投身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浪潮中。雖然一生鮮少回到臺灣,但是晚年以「臺灣遺民」自居的劉錦堂,心中仍牽掛著他的故鄉。而關心臺灣社會運動的陳植棋,以天才之姿兩次入選東京帝國美術展覽會;也在報上發表文章,鼓勵臺灣畫家積極創作,建設臺灣文化。

劉錦堂,《自畫像》,1921,油彩,東京藝術大學典藏。

分隔兩岸的兩人,不約而同地身負起作為文化人的社會責任,在北京、臺北兩地創辦學校、成立美術團體,培育年輕的後進。然而,他們卻在25歲及42歲的年紀溘然病逝,留在東京藝術大學的肖像畫,不但保存畫家們的青春容顏,也將他們充滿理想,最為美好的青春時光刻畫於畫布上,凝滯於永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