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on
Eason

Web3觀察者

稀疏与集聚:中文DAO的十字路口

DAO从人际稀疏的Web3组织,转而成了人际亲密的社区,这样就能吸引高质量生产者吗?

古希腊语里的“城邦(πόλις,pólis)”一词,由pura-(城市)和-pilis(堡垒)这两个部分组成,这个构词法提示了关于城邦最基本的两个要素:财富和防御。

城邦形成之前,人们在分散的村落里生活,彼此需要交易物资时往往会去固定的地点,这就成为集市、乃至城市。当城市聚集了一定的财富,它就需要强有力的保卫,由此就有了城墙和堡垒。

在Web3时代,利用去中心化技术构建数字城邦时,我们仍然需要直面这两种基本要素带来的问题:数字城邦的财富是什么,它将被如何保卫?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说,问题不难。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生态圈都可以看成巨型的数字城邦,它们凭借自己的信用发行虚拟货币,这些货币本身就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而分布式区块链技术正是保卫这种财富的长城。

然而在去中心化组织(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这个层面,答案出现了分歧。

一个DAO究竟提供了什么财富?究竟是它的社区氛围、公共基础设施,还是它实际的商品产值?

或许有人会说,有了活跃的社区、良好的软件基础,自然会诞生优秀的产品,会有高的产值。但我琢磨了很久,这不成立。

去中心化有很吸引人的理念,包括自由、开放、平等……但是很少有希腊人为了苏格拉底而去雅典,大多数的城邦居民首要的考虑是赚钱、生存,然后才是形而上的精神需求。

雅典的繁荣靠的是殖民和贸易。希腊人在富饶的小亚细亚建立了许多殖民地,通过贸易让贫瘠的母邦过上良好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行政资源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中处于辅助地位,确实有利可图的殖民地和贸易路线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于DAO来说也是一样,如何去占领Web2的市场,如何与Web2的世界交易,这是发展的关键(最近常被提及的IRL,数字作品与线下协作,也与此有关)。而用融资激励来完成DAO的网站、文档、以及提升日活数据,长期来看不是关键要务,也不应该占据大量资源。

和比特币或以太坊的生态圈不同,一个DAO的组织规模很有限,通常在几百人,上千人的已经很少。在这个层级规模上,常规的发币机制、区块链共识形成机制都不能简单拿来套用。发币的问题以后讨论DAO财富的问题时再说,这篇先讲DAO的共识是否需要民主。

所有的代议制民主都有个基础,那就是代议者确实有利益可以代表。当一个城邦里确实有若干种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时候才需要代表来代议;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群体的利益相对稳定,所以代表的任期也相对较长,以年为基本单位。在城邦本身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这种代议制的土壤并不具备,以更高的频次来换届改选意义也不大。

很多中文DAO目前碰到的困难在于,变现之路不明朗。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代议制,而是吸引高价值的移民,促成高价值的作品输出。

城邦和村落不同,本质上是一个人际关系稀疏的集体。E.B.White在《这就是纽约》里说,大城市比小社区更成功地让个体互不相识,它让人在激情投入的同时能够享有隐私。你会在某个小酒馆里看到一位大佬,聊上几句,从此相忘于江湖再不相见。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很符合Web3去中心化的理念,在比特币和以太坊生态圈里,状况基本就是如此,多数英文DAO也是如此。

但是在中文DAO里,一旦活跃起来,人和人很容易建立起强联系,反而容易变得中心化。DAO从人际稀疏的Web3组织,转而成了人际亲密的社区。

由于现实环境的原因,中文DAO寄托了许多美好的社会实验的理想,只不过这些理想未必一定要通过Web3来实现。如果希望在中文世界探索新的自治模式,那就不必强行和Web3绑定;如果要做一个基于Web3技术的DAO,那还是应该让人际关系恢复稀疏状态。

恢复至稀疏状态的意思,并非指DAO内不该有小规模活跃的公会或社群,更非让DAO的成员每一个都单兵作战。恢复稀疏是希望DAO的决策层不必把聚拢人气当成优先要务去主动张罗,也不必在管理机制上花费更多精力,更不用强调什么组织凝聚力。一个自由城邦是无为而治的,决策层的职责首先在于把更多的资源纳入版图、吸引更高价值的移民、生产更多的Web3财富上。当城邦发展起来之后,自然会引来源源不断的人流。而如果商业模式没有跑通,来望一眼的看客多半也留不下。

稀疏或集聚,恐怕只能选一个。断臂的滋味很难受,但也有好处。当我们裁减掉不必要的目标的时候,前方的路会更清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