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丸
呆丸

【閒聊】有人工智慧以後

2023人類即將邁向新的科技時代,面臨新時代來臨人們總會感到一陣慌亂,分享一些我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看法。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愚人節發文有種輕鬆隨意感,反正接下來要講的東西我都不是專業,單純把想法丟出來看看有沒有人來回應討論或指正我一下XD

ChatGPT橫空出世一陣子了,它發展它的,周邊也突然冒出很多延伸應用。然後一貫的,事實上從波士頓動力以來,我就開始常看到接觸到的朋友群常在討論人類會不會被機器取代的事情,隨著現在人工智慧程式躍進,討論熱度更廣了。最近幾個月三天兩頭就會看到一些朋友轉文說人工智慧如何如何,其中妙的是大多數都是對人工智慧這件事情戒慎恐懼,我都不知道我身邊朋友憂鬱的人這麼多,樂觀看待人類未來發展的好像真的相對少。甚至向來看待事物偏悲觀的我在這波浪潮中反而顯得是樂觀的那群人。

當然前幾天聽了大人學,有小小的被刮個臉,但說實在的結論也還是在人自身取捨上。Nokia 與 Kodak 曾經輕視科技的發展而被時代洪流淹沒,但我也看到很多石化能源業者挾百年基業記取教訓在發展綠色能源。人還是有一定學習能力,殘酷地說,會被淘汰、被吞噬的人,是他們本來就沉浸在自己的優勢中,才會這麼不知死活,更甚者,換了一種情境他們還是終究會被淘汰的。也許有些人會覺得講科技長遠的光明或黑暗未來很高大上,而忽略了眼前數年或數十年就可能受到衝擊的人群。但,先不提這是不是也算一種只在意眼前吧。用比較自私的角度來說,你是那個會受到衝擊的人嗎?也許你是,那你會注意到這點,已經是很好的開始了,你該做的是了解現在在發生的改變,並試圖找出屬於你的因應之道;如果你不會受到衝擊,那只能說,世上苦人多,你救不完的。更殘忍一點的說法可能是:你有多少能力救?

講到工作就先從工作開始吧,人工智慧發展很大的衝擊是人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平日工作可以被取代了。以前機器人發展可能還可以風涼的說:「啊啊,以後可以量產機器士兵清掃人類了。」雖然我還蠻好奇他們有沒有先想過機器人發展後可以先替換掉建築工地的工人,取代掉這種不管誰來做都是高風險的工作,甚至有種好像因為有付錢所以就不是奴役他們的感覺(左膠味跑出來了)。但反正還等不到機器人取代苦力活,倒是人工智慧先對很多文書工作下手了,於是許多坐辦公室的甚至是白領階級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我覺得那比較像是大規模的存在危機感。

但是不如來想想甚麼是工作?人工智慧現在看來會衝擊的,是基礎程式工程師、文書翻譯、基層文字工作者、基本的繪圖工作。多半都是重複性高、可參考來源多的工作,甚至很多是做起來會覺得單調乏味的工作。人類數十年的工作經驗其實也就是一個存在人類心智中的大數據資料庫,而遇上一個算的比較快,資料庫又大數百倍的電腦,會輸是很正常的。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不可取代性,例如電腦還不會憑空做一件事吧?它能生成一篇文案也是要有人跟它說目標是甚麼,能設計一份專案也要有人跟它說做專案的動機,也就是「下指令的人」現階段還是不可取代的。更何況同理,人工智慧繪圖現在也還是要下一大段神奇而且精妙的咒文才能真正呈現你想要的景象,隨文章所附的圖雖然是一行簡單的指令,但跟我想像的還是有段差距,可是依我現階段的能力也不知道從何精進起,這就是可發展的能力了。看著微軟365推出的新功能很炫嗎?就算它可以幫忙生成精美強大的簡報好了,上台演講的還是人,有聽過演講的一定知道有些人就是不管再精采的內容他都可以讓全場在三分鐘內睡死;有些人就算只是描述打翻一杯水你都可以聽的津津有味,溝通仍舊是未來相當吃香的技能。真的走投無路,其實現在工地也真的是還蠻缺工人的啦。

況且這波人工智慧發展反而帶出很多感覺上值得仔細思考的問題。首先:「創造力」是甚麼?有多少事情是真正的無中生有?又有多少事情其實只是足夠事物堆疊而成的必然成果,或許很值得考慮。就像每次講到人工智慧我最愛舉的例子,下圍棋或許絕大多數的人都下不贏電腦,但那是因為在圍棋規則的框架下,每一步每一格都是固定的,棋盤上十九乘十九的交點,棋步看似無限,但實際上總步數只是一個極大的有限值,這就是足夠事物可以堆疊而成的必然成果。電腦還不會翻棋盤、不會下在第二十條線、不會子疊子;而人可以、人會,但很多人不知不覺束縛在規則中,忘了自己有這個能力。而這種可以近似打破規則的領域還有很多,甚至是最講求規則的數學都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曾經有許多數學上被認為不可解的難題,被人類一一破解,而人工智慧是否也能破解一兩個這樣的難題,雖然存在可能性,但有時候有些題目的解決是需要綜合應用的,人工智慧具備多少這樣能聯想其他可能性的整合能力,現階段我還看不出來。更何況有時候難題的解決還要靠新工具的發明,例如微積分的發展解決很多以前傳統數學無法解釋的問題。這時候反而可以讓人發現很多以前以為屬於「創造」的事物,或許只是大數據堆積的結果,也去思考怎樣的事物是真正的「創造」。

甚至於連情感的根源可能都變得不那麼清楚了。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可以呈現出很多看起來充滿情感的文字,但那些也可能是在資料庫中經過揀選分類而成,例如這一類文字屬於悲傷、那一類文字會帶起觀眾的憤怒等等。隨著語言模型通過許多看起來與情緒感知力有關的測試,我反而回過頭好奇人類的真實情感,也就是俗稱的真不真心了。就像幼兒時期的哭很多時候是試圖引起注意,到了長大才漸漸發展成真心悲傷而哭,那會不會很多這樣的情緒,其實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建立了一個讓我們在遇到特定事情時應該做出這些反應的潛意識,你不是真的難過,而是社會歷練告訴你這時候應該要難過,那這些後天情緒與先天情感的界線在哪邊?甚至到底甚麼是與生俱來的情感?真的存在嗎?

不過講到塑造這件事,從資訊爆炸以來,再加上現在人工智慧的興起,以及微軟365助手程式的推出,雖然我開玩笑說那是伸手牌的一大勝利,但是除了警戒假訊息的大量肆虐之外,我也很好奇人類未來的學習會變得怎樣?也許在古代,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所以文盲很多。但至少從古至今學習的第一步應該都是學讀書寫字,也就是學習溝通,如前所述,溝通應該會是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人類都應該試圖精通的基礎技能。

但是除了溝通之外,人類隨著文明與科技的發展,其實也累積了相當可觀的知識量,甚至現在以及未來都可預期會不斷地堆疊上去。而人類雖然平均壽命也延長了,但知識爆發的曲線似乎也與生命延長程度不成正比,那人們怎樣以有限生命去學習這些知識就變得很有趣了,甚至還不一定是主動學習,很多是隨著時代變化,隨社會認知而被動要接受的常識。例如中國古代科舉可能只要背四書五經,古希臘也許念哲學、了解土氣火水四大元素就可以了;但現代出現了更多「經典」,哲學分化出了物理、化學、數學,四大元素也早就被元素週期表百來個元素取代,一個小學生的純知識量可能就比古代狀元還多。甚至到近代這也是肉眼可見的正在改變中,我高中時期還沒上過微積分,或大概是三下最後幾張根本沒人想理的內容,現在已經是高中教材了;也許以前大學還在學古典物理,到研究所才會面對近代物理的懸崖與高牆,現在可能大一生就要開始丟骰子了。

隨著不斷增加的知識量,又試圖在有限時間裡將這些知識塞進人類的腦中,人們一直在做各式各樣的調整。也許因應微積分而調整了矩陣、排列組合的時數,也許為了加強國際觀增加了外國歷史,又或者是為了加強本土認同而刪去一些已經非本土的教材。這或許乍看之下是件很矛盾的事情,應該大多數教育相關的從業人士都會跟人們說:「基礎很重要。」但以上這些因應知識量增加而做出的變動卻好像不停地在刪減建立基礎的時間,好像所謂的基礎是不斷浮動的。甚至極端一點,也許有一天人類會迎來小一就要學微積分,而加減乘除就像會用筷子吃飯一樣是幼年時期自然學習而成。現在聽起來可能是天方夜譚,但我多少相信當環境往這樣的方向變化,大腦也具有改變知識、資訊吸收方式的可能性,就像我們與猴子、猩猩吸收的方式應該不同?或者自然發展出一個新物種也有可能。

有點講太遠了,畢竟自然演化可能是數十到數萬年的事情。對於短期面臨的資訊爆炸狀況,也許所謂的基礎早就不是四則運算、元素週期表或專業學科的入門教材,而是更抽象的理解與融會貫通的能力。可能如果有人有耐心看到這邊會吐槽這種基礎他們早就知道了,但也很多人雖然認知這種基礎,但是回過頭還是在傳授要先一再二後三的按部就班,而實際具備這樣能力的人他們可能早就有一跳五後作十了,能作到這一點可能就差在他們比一般人更早一步的認知世界上很多事情的道理其實是共通的,當有這個概念之後自然接觸其他領域會快,因為核心原理是一致的。如果試圖理解並掌握這個概念,就我有限的思考方向來說,或許就是面對一項事物時先思考它的核心與一開始的動機,知道動機以及它想達成的目的,很多運作模式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

會有這種感覺也是因為最近偶爾會利用 ChatGPT 作事情,很多時候丟個問題給它就可以得到做法與解釋,最明顯的是關於一些軟體操作應用上的問題,而且有時候這些軟體可能我連碰都沒碰過,但我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直接解決我的需要,而不用去學習這項軟體的基礎操作或所謂的「基礎原理」。最明顯的或許會是Excel,這個強大的試算表大概是微軟最偉大的貢獻,但是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其中每個函數的用途與原理?也許以前認真要學要買本工具書來嗑,但以後只要右邊視窗問一下就好了,而整個動作的頭尾都是一樣的,你有份表格 -> 問題解決;去了解其中的運作原理對你來說真的有這麼重要嗎?通曉箇中原理,有實質促進你的思考能力嗎?或者說的現實一點,會這些操作原理能幫你加薪嗎?搞不好你花時間了解其中的運作方式,老闆卻只覺得你怎麼花這麼多時間作出這個結果。就像這篇文章可能一百字就可以說完,我卻花了到現在已經近四千字在描述整個概念。人工智慧的發展幫我們去掉了這一大段額外學習的時間,直接將結果呈現給你,或許在一些人眼裡看來是速食文化,但這可能也將是人類下一階段如何在資訊爆炸時代裡吸收知識的趨勢。

原本曾經想過人工智慧的發展來自大數據的累積,那現階段人工智慧還不具備自我突破的能力,還在不斷地蒐集來自使用者的回饋,但要是人類的惰性發作,開始凡事都問人工智慧,會不會導致產出的結果單一化,人工智慧只是不斷地在自我參考。可是轉念一想,還不用等到人工智慧,原本的社會不是早就有這樣的狀況了嗎?農場文章、產品的行銷模式,連應該最具創意的影視作品也是大量固定模式反覆上演,大多數人早就身處在長期建立的固定框架中。但每隔一段時間也總是有人會突破框架,重塑整個社會秩序,歷史老實說長久以來都是由這些少數破框者推動的,那又何必擔心人工智慧發展後人類將成為機器的奴隸?

不過啊,前面講的好像很積極,後面這邊倒是來了個很終極的懶惰問題。順著人工智慧發展談到取代性,或許我們就可以想想一個最根源的問題:人為什麼要工作?

人類的所有勞動都可以歸納到一個目的:存活。為了存活所以要吃東西;要吃東西,所以原始人要打獵、摘果子,農業社會後要耕作,工業社會後要賺錢買東西吃。當人工智慧崛起,人類不是恐懼工作被取代,而是恐懼沒有辦法工作會賺不到錢而餓死。那如果餓不死呢?工作被取代好像就沒甚麼大不了了,沒有工作會更開心。有多少人是真心熱愛「工作」呢?為什麼興趣變工作一開始很夢幻,但很多人到後來反而是喪失興趣?因為這項興趣工作賺不到錢,讓你的生存出現危機,你感受到壓力,所以興趣不再是興趣。真心喜愛工作的是極少數人,而對於那些認為不工作就是好吃懶做的廢物的人,或許可以先捫心自問,是不是自己為了工作苦哈哈還看到有人不需要工作逍遙自在而感到嫉妒與不爽?或者是不是從小被灌輸的社會規範觀念讓你認為努力工作才是有用的人?是不是甘願活在框架裡還做著自己可以打破框架的美夢?

以前看過一部動畫叫《瓦力》,對於動畫中的人類生活,長越大越印象深刻,社會的一切基礎所得都可以用機器人生產,所以人人都可以不工作,而這樣的世界在科技高度發展下並不是不可能,不是說你各位每個都要吃到跟動畫中的人類一樣癡肥走不動,但順著現在人工智慧與機械工程不斷發展下去,或許有一天這些生產力就可以滿足人的基礎需求,而當人類不用擔心溫飽,擔心生存問題,那也許人就可以真正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怕真的只想要癱軟在家中,那也是他的選擇。而商業模式呢?機器大量生產糧食給人類,那廠商如何獲取營收?人類是可以選擇不工作,但並不是完全不產出,有產出就存在交易的可能,有交易就會產生商業模式。現代商業模式也是人類創造出來的,那因應時代改變,自然會有一套新的商業模式產生。

曾經叱吒風雲的 Nokia 有句知名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或許因為人性的貪婪促進了掠奪性科技的發展,或許因為人性的懶惰加速了取代性科技的成長,但推動這一切的畢竟是人類自己。也許我因為要放連假了,心情輕鬆才顯得比較相信人類的光明面;也許某人因為看遍世態炎涼而覺得這是人類自毀的開端。但要以怎樣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終究也只是自己的選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