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丸
呆丸

【電影】她有話要說

哈維溫斯坦事件,近代重大社會運動 #MeToo 的引爆點之一,電影展現了新聞報導的誕生,以及背後醜陋的真相。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MeToo」這個標籤大概是我對社群媒體有印象以來影響力最大的標籤吧。一直以來我都不喜歡 # 的濫用,總覺得原用途就是個在搜尋功能爛到爆的臉書當中終於有了一個堪用的檢索功能,但卻老是被人拿來當作螢光筆在用還影響閱讀的東西。是 #MeToo 的出現讓我認知到一個簡單有力的標籤可以有多大的影響力。

本片在講的故事就是引爆 #MeToo 運動的導火線之一--哈維溫斯坦事件,描述紐約時報的兩位記者梅根圖伊和茱蒂坎特如何經過一連串的追蹤、訪談,最後揭發好萊塢知名製片人哈維溫斯坦長久以來的性騷擾與性侵案件。後續引發的MeToo運動浪潮席捲全球,雖然不到徹底改變,但是也很大程度的扭轉了現代男女之間的相處方式,以及連環爆出的各行各業類似性騷擾與性侵事件,讓整個人類社會更進一步地去討論所謂的男女關係。雖然運動持續至今延伸出很多爭議與反思,但回歸本質終究是要探討男女之間是否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彼此,而回歸本片所描述的哈維溫斯坦事件,它就是一個令人髮指的性侵案件。

電影是以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前,梅根圖伊報導川普的性騷擾事件為開端。這個時間點出來我一開始嚇一跳,我以為整個運動已經好久好久了,沒想到才五六年前,這幾年世界真的發生太多事情了。接著茱蒂坎特接到了匿名爆料,於是找梅根圖伊開始著手進行調查。看著看著我開始覺得其實記者追蹤事件真的很像警方辦案,他們也是要到處訪查關係人,從他們的證詞中搜尋蛛絲馬跡繼續循線找出事件真相,回想起以往看過的報導小說,感覺就像是偵探小說一樣。只是偵探小說或許是虛構的,但記者的報導卻是發生在真實世界的事情;警方、偵探最後將犯人逮捕靠社會賦予政府、政府賦予警察的公權力,但記者沒有這項權力,靠的都是記者或報社的信用(雖然說「政府」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信任上);更重要的,警方逮捕犯人依循的是法律,但記者揭發事件真相所遵循的常常超出法律的範疇,而是訴諸於更高的道德標準。可以說每一部報導文學、電影、每一篇報導本身,都在強調「第四權」存在的必要性。

其實第四權的重要性對應記者這個職業本身的門檻,有時候還是會讓人覺得不對等。對應警察擁有的公權力,成為警察前都需要集中受訓,警察值勤雖然也有可能濫用公權力,但多數時候還是受限於明確的法律框架;而記者也許沒有多大的強制力,但成為記者的門檻也相對低很多,所謂的受訓過程多半也已經是身在職場的工作經驗累積,可是一篇報導出去,造成傷害的速度往往比你我想像的還要快,而言論自由與合理懷疑,也非常容易被濫用為擋箭牌,進而可能讓這些傷害無止盡的擴大。想要避免這一切,都建立在如何讓記者本身認知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影響程度如何,以及將自身的信用與道德維持在比一般人還高的標準。近來隨著網路興起出現的第五權,更是將信任這點推向人類有史以來的極限,實際上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建立在信任上,當出現一群人開始濫用信任感,就有可能反向地將民眾推得更遠,造成社會的撕裂。看著電影中的報社主管與員工們不斷地確認證據來源以及平衡報導的原則,加上最後逐字逐句地反覆校稿與潤飾文意,在那一刻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們知道壓在他們身上的是怎樣的責任。

不過追查的過程中還是讓我有點驚訝,茱蒂跑去找一位當事人,她不在,應門的是丈夫,丈夫追問茱蒂來訪的原因,而她雖然沒有明說,但語句中暗示的程度已經幾乎等於明講,這點讓我蠻訝異的,是國情不同嗎?再怎麼說那畢竟是當事人想埋葬的秘密,就這麼在丈夫面前抖出來,好像有點太衝了。

電影本身有些我覺得很棒的拍攝方法,像某一幕就只拍著空無一人的飯店走廊,搭配事件發生當下兩人的對話錄音;以及另一幕只拍著凌亂的飯店房間,搭配受害者敘述事情經過的旁白。只有聲音與場景,讓觀眾不知不覺會投射人物在畫面中,甚至有可能投射的就是自己,進而讓觀眾感同身受,用想像力填補那些不堪入目的景象,去想想要是今天受迫害的是自己該如何自處。

而兩位記者是女性,都有女兒,最後決定站出來公開身分的也是三個女兒的媽,不知道是劇情安排或是實際上的巧合,但我想她們在做出追查這起事件、公開自己的身分時,女兒應該都是她們做出這些決定的關鍵。就像梅根圖伊對受害者說的:「我無法改變妳們過去發生的事,但我們可以一起保護其他人。」以及蘿拉梅登這位受害者所說的:「我有三個女兒,我不希望她們覺得受侵犯或霸凌是可以的。」

另外令人佩服的是艾希莉賈德的親自出演,以及葛妮絲派特洛的獻聲。她們都曾經是事件的受害者,在電影中出演就我的想像而言跟發表聲明有很大的不同,發表聲明可以忍著不帶感情的陳述聲明中的事件,連這樣都可能因為回想起當時的情境而崩潰了,更何況是參與電影的拍攝,那是更需要妳將情感投入的環境,而且電影還是個可以長久流傳的作品。

事件本身以哈維溫斯坦被判刑暫時落幕,而#MeToo運動還在以許多不同形式延燒中,或許運動本身充滿了各種面向的討論,但希望這一切爭議與論戰最終能夠導向讓所有人都可以更尊重彼此,或至少能朝那樣的方向邁進一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