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是時代走得太快,還是我們走得太慢

(编辑过)

當年,初到加拿大的時候,是要忍受一點落後。幾乎所有証件都沒有附照片,有些甚麼只是一張紙,連過膠也沒有。那張車牌(駕駛執照)大約三分一A4紙大小,我摺成一個小小四方形,塞進銀包一角,因為未有車,所以作用不大。銀行戶口的存摺連姓名簽名也沒有,每次去銀行提款,填一張提款單交到櫃位,他們便給我錢。有一天我按奈不住,查詢為甚麼沒有名子,職員說,如果有名字,那任何人拿著存摺便可以來提款。即是現在他們只是對一對我在提款單上的名字,是否和他們記錄的一樣,便決定我是否戶口持有人。嘩,重有冇化學啲?


而學生證,中學的仍有相,是每學年頭學校安排攝影師為每個學生拍攝的,除了學生證,學生們也會買一批不同大小尺寸的照片,算是官方認可,每年一張,集齊十二張便畢業。而本地學生會將照片寄給親戚朋友,是他們的一貫做法。但其實那張學生證實際作用不大,很少拿出來用,通常是在外頭要證明你的年紀,例如買酒或者看限制級電影,但人家一見是中學學生證,肯定未夠秤,所以其實真的沒有甚麼用處。


而大學的學生證,直到我畢業仍只是一張信用卡大小的膠卡,沒有相片的。但你岀入校園,經常要拿出來,例如在圖書館可作借書證用,要用電腦也得用它啟動,我讀那一間,還可以作乘坐市內任何巴士,只要上車拿出來讓司機看看。因此沒有照片好像說不過去,或者那便是民風純樸,不會向最壞的方向想。


後來的轉變便是從教訓中學習,據說多倫多大學是安省第一間用上有照片的學生證。而傳說的原因,是越來越多華裔學生入讀,有些班可能有百多二百人,一年下來,教授熟悉的面孔只有幾個,到期終考試,只憑沒有照片的學生證對號入座,很多人又沒有英文名,只有Mai Ling和Ka Ming,又大部姓張姓李,搵人代考是相當容易的事。後來有了照片,其實幫助不大,外國人看華人,總是看成近相近,無從分別。不過,這成了多倫多華人社區的都市傳說。


前進三十年,現在的保健卡和車牌都有照片有𥔵條保存資料,而且是像信用卡大小的膠卡。今天來說很基本,很標準,因此我回到香港申請車牌時,竟收到一張沒有照片的過了膠的紙張文件,頓時嚇了一跳,怎麼會是倒退了?那是七八十年代的產物吧!其實香港是高科技智能城市,還是屬於科技落後地區呢?


經常聽到,內地的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香港比較起來,顯得落後。手機付款,打車服務,外賣送餐,似乎真的很方便。不過,生活方式有差異,我一直不以為然。十多年來,不管在加拿大或香港,一直有不少網上服務,銀行的,政府的,不斷增加範圍,功能,也自然發展岀手機程式,一向覺得切合自己的需要,不算太落伍。


但最近在香港遇到的事情,倒顯得有點笨拙。


我要申請轉數快之類的手機理財服務,在上網登入自己戶口,需要更新電話號碼,但不能在網上做,要下載一張表格,印岀來填好簽名,然後郵寄方式寄回去,大概七至十日後,我的電話號碼紀錄在案,我再在網上或手機內申請。唔係嘛?我家裏沒有打印機,要印一張表格可以很費時費力,於是我直接到銀行。原來櫃位服務已改成先攞號碼飛仔,又要跟據是那種業服,分成ABCD四條隊。我拿了號碼,還差二十幾個,觀察了一陣,應該要起碼一個小時之後才會輪到我,於是我出去做點瑣碎事,一個小時後回來,仍要再等兩個號碼。


職員給我表格,填好簽名,他在電腦找出我的資料,再要影印我的身分證,然後他走開到後面(大概是管理層經理之類,但我看不見),近七、八分鐘才回來,在電腦上輸入一些資料又再跑開。數分鐘後回來,另有一個上司一起來,好像要在電腦上授權之類。每次這些上司出現在櫃檯前,嘴臉總是青一塊黑一塊,好像我浪費了他的寶貴時間,這次也不例外。突然他開口說:「下次嚟記得帶埋簿仔!」我有點愕然,便回他說:「我又不是要提款或存款,有必要嗎?」況且我有銀行咭身分證,只是要改電話號碼,是否有必要如此大陣象!最後他們攪妥他們所有的程序,告訴我七日後才生効!天呀,我們生活在甚麼年代呀?


另外,醫管局(HA)推出新手機App,終於決定下載一試。下載和申請戶口都不太難,按步就班,完成所需要的程序,最後一步,竟然是帶同身分證到任何一間醫管局醫院,核實和開通戶口!於是攪了一輪,卻未能使用,打開程式只見到提醒我去核實。也不急於一時,但每兩三天會來電郵提醒(但我覺得是催促)!煩!


終於有時間,也會在醫院附近,便前往做這核實步驟,這才留意到,醫院咁大,去邊度核實呀?唯有硬著頭皮問,一概不知道,有一處枱面放著這個App的小册子,大家翻出來看,依然毫無頭緖。最後來到新症預約的窗口,沒有人排隊,於是我便試問,職員再和同事商量,回來告訴我,如果我有齊證件,這裡可以幫我做。嘩,直頭有中獎的感覺,馬上交上身分證,只是一兩分鐘時間,便攪妥了。我只是在想,如果沒有我這般幸運的,好可能四處撲半天還未做到。如果科技是要方便大家,為甚麼我們總感到望而生畏呢?


大家可能認為他們要做足安全措施,無可厚非,但這種嚴密監控,總是在低門檻的關口,在香港真的是隨時隨地都被要求看身分證。但在系統的另一端,卻經常聽到有職員帶手提電腦回家時被盜或遺失,硬碟上卻有客戶的資料。或者帶著USB手指出外失掉,裏面全是病人的記錄。或者銀行的主機被黒客入侵,要幾個月甚至更久,被踼爆才承認。這些事全部曾經發生,而最令人憤怒的,是從沒有人因而負上任何責任,頂多是出一紙聲明,So9rry囉!請不要用保安理由來,將一切複雜化。


香港算是科技尖端的城市嗎?我始終認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實際需要。回頭看加拿大,他們當然有他們的科技應用,有些跟其他地方差不多的服務,也有合自己的政策和服務,例如智能電錶,懂得記下你甚麼時間用電,不同時段收費不同。政府鼓勵大眾在非繁忙時段才做重型用電的電器設備,例如洗衣機乾衣機電暖爐之類,折扣是相當大幅度的。很多人是住在獨立屋的,如果願意投資放置太陽能板,隨時省掉電費,甚至從此不用再交電費。


而智能家居講了很多年,在香港不是那麼實際,但在加拿大便越來越多應用。而早在1997年開通的407公路,是一條收費公路,是按哩數收費的。公路有多個出入口,如果每個岀入口都設收費亭,一定費時失事,沒有人會用。於是它採用全自動方式,用者可以購買或租用電子感應器,每次岀入公路都有記錄,然後每個月結帳一次。如果不常用的,一駛進入口便會被拍下車牌號碼,岀口也會拍一張,於是計算收費,也是一個月結帳一次,帳單寄給車主。我相信有不少人馬上想到有好幾種方法可以走數,我也相信大有人在,公路公司也預計有這種情況,也會有有方法去追討,減少損失。這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


所以我每次經過紅隧,或其他收費的橋或隧道時,總會想,以香港交通的流量,紅隧時時刻刻塞車,每架車在排隊付款,會不會是最大原因呢?如果大家不用停下來付費,會不會加快一點呢?我知道現在已有裝了電子感應裝置的車輛可以直行直過,但必須要是指定的那兩三個通道,而且還有一道閘,仍然要等閘起閘落,如果排錯隊,或者沒法cut到指定通道,那只能望門輕嘆了。如果全部車輛都是直行直過,又不用理會那條通道,車流速度一定有改善。如果加拿大在1997年已可以做到,而且還有不同出入口,那香港在2020年仍用舊有模式,便有點說不過去了。


我相信不必和其他地方斤斤計較,看誰的科技應用比較走前一步,正是各有前因,但參考及檢視别人的應用,看看能否使用到我們的生活環境,是應該做的。

紅隧時時刻刻塞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