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地球正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卻已無動於衷

(编辑过)
近年不少紀錄片告訴大家,地球已危在旦夕,希望大家醒覺,扭轉局面。但太多不同議題,不斷重複,會不會反而令大家麻木不仁呢?

相信在我的朋友心目中,自己算是個環保膠,個人能做的我都盡量做,例如自備水樽,購物袋,膠盒,飲筒等,但我自己反而覺得,在香港住久了之後,有種獨力難支的慨嘆。香港可能真的太細,工時太長,大家都情願外食,尤其在疫情期間限制下,買外賣次數肯定倍升,而因疫情,基本不允許自帶的食品盒進入餐廳廚房範圍,所以只能用外賣盒,還要你另付一元。而唯一可以做的,是拒絕餐具,但幾乎間間都不問便自動送上,甚至你開聲要求,他們會顯得不耐煩。這年多以來,只有一間一定問,一間咁大把!

最近看了一部叫《​​Seaspiracy》(2021)的紀錄片,這個字是個合體字,大致是海洋陰謀論的意思。導演是Ali Tabrizi,很年輕的,之前有一部叫《Cowspiracy》,是說蓄牧業的黑暗,所以這一部可算是續集,談的是捕魚業。上一部沒有看過,不過曾經看過一些類似的,對一些蓄牧業的背後操作有點認識,因此,這一部自然是揭露捕漁業的背後黑暗。

影片一開始,便是導演介紹自己,他特別喜歡海洋,各種海洋生物和生態,因此對於海洋污染相當痛恨,平日他便自發到海灘清潔,收集廢物,甚至説服女朋友和其他人一起去做。這種事,效果有限,但也總好過甚麼都不做。他收到消息告訴他在日本每年都有大舉屠殺海豚的活動,他馬上和女友啟程前往看過究竟。

來到太地町(Taiji)這地方,氣氛已有點緊張,當地警方設置路障,截查車輛,對外地人特別警覺,他們稱自己來旅遊,獲得放行。第二朝天還未亮,便開車上山,在一處隱蔽位置,從高處監視海灣的活動並拍攝。天亮之後,一隊機動漁船出海,到海豚出沒的海域,追逐海豚,馬達聲令海豚驚怕,要逃避,但一隊漁船排開,將海豚驅入海灣淺灘,岸上的人也配合,落水屠殺海豚,一時間,整個海灣染成紅色,令人震驚。Tabrizi後來明查暗訪,想知道漁民為何要屠殺大量海豚,因為頗明顯,他們不是為了食用,最後一個似乎是一個不能令人信服的原因,海豚吃掉小魚,令漁民收穫大減!而這種活動是常態,日本政府知道,也礙於外國相關組織的抗議,選擇秘密進行,並嚴格留意外來人士到訪生事!

在日期間,導演走訪了魚市場。日本的漁民將捕穫拿到魚市場,很多時以拍賣形式交易,特別是一些罕有和貴價魚類是非常有市有價。當中尤以藍耆吞拿魚(Bluefin Tuna)最搶手,而且數量大減,已接近滅絕的危機。其中三菱集團有高科技冷凍技術,囤積最多,當海洋內的藍耆吞拿魚越來越少,他們的存貨便價值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一盤大生意。

導演Ali Tabrizi在香港海味舖檢梘一塊魚翅。

電影也跟着來到香港,在上環海味街拍攝魚翅,有些店員見有外國人拍攝魚翅,馬上阻止,甚至作狀追打,將其逐出門外。拒食魚翅的運動已有十多二十年日子,我希望應該有些成績,但仍有人在販賣,肯定仍需努力。而更大的危機卻是機械化的捕漁作業,而且越來越大規模,再加上海洋污染的問題,不少專家和學者都認為事態發展已經岌岌可危。歐美發達國家自然發展一些政策,禁止濫捕,某些魚類,某種尺寸和品種不能捕捉等。並且設立認證制度,符合標準的產品會有標籤,讓消費者識別。而這種機構自然是由多國成員組成,有一定法定效力和公認吧。

然而,導演想問訪一些職員甚至領導層,但往往不得要領,甚至只是支吾以對。他後來走訪一些學者或前職員,才知道這些認證並沒有公信力。當然有商業機構依法辦事,但如果有公司未達標,但只要承諾若干年後能達標,便馬上可以取得認證。如果你認為這已是一個笑話,那監管方面更令人髪指。大家可以想像,海洋的範圍如此大,要監管絕不容易。而且認證機構只算是非牟利組織,人手不足,即使派人跟隨漁船出海,也未必有效監察。而且在公海之上,山高皇帝遠,有人只可以選擇隻眼開隻眼閉,甚至有人選擇受賄,總好過被人棄屍公海,據說,真的有監察員在秘魯外海失蹤,一直沒法尋回或起訴漁業公司。

圍補屠殺海豚。

魚穫買賣始終是大生意,但不是有很多人喜歡做這種工作,經常在海上達幾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工作環境差劣,待遇又不高。於是在一些地方,便出現騙人上船工作,甚至強擄人上船。導演在泰國便找到幾個曾遭綁架上船工作的人現身說法,一旦上了船出海,他們的選擇只有剩下半條人命活着回來,否則會被棄屍公海。而在泰國這案例,警方是和船公司同一陣線,所以大家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可祈求惡運不會降臨自己身上。

在揭露這種種事情時,電影也訪問幾位學者和專家,尋求解決的方案。然而,他們總是異口同聲地提議,只要大家停止吃魚和其他海產,沒有市場,便沒有人再捕魚養魚,其他的負面事情以而罪行,也會隨而消失。我只想到「斬腳趾避沙蟲」,地球在水深火熱之中,各種滔天罪行在五湖七海裡,天天上演,然而,你只提議我們不要再吃魚?是不是有點極端呢?

似乎一直以來,談環保議題時,總強調個別的參與會做成一個大影響,於是大家自備杯,拒絕飲筒,重用購物袋等等,看來輕易做得到的事,但又是否有效呢?反而好像做就了另一種行業,例如大家都會自備環保袋,於是大家都製造環保袋,有些免費派街坊,有些又標榜名牌,我見過有人收集過百個這樣的環保袋,裝滿一個櫃桶,那如何環保法?又或者自備飲筒,各大公司出售各種物料的可重用飲筒,很多還價格不菲,但你有見過有人真的會用嗎?同樣,自備隨行杯已推廣多時,很多零售店有提供優惠,但到這些零售點看看,用的人真的有限。但吊詭的是,這些隨行杯是很受歡迎,我認識一個在一間連鎖咖啡店工作多年的朋友,他們每隔幾個月便推出新一系列的隨行杯,銷路十分好,有些設計較獨特的,可以很快售清。我相信,隨行杯和環保已無直接關連,不少人只是收藏家,市場不斷有新設計推出,只是切合這些人的需要,是一門生意。

好像是年初,麥當勞宣布棄用膠餐具,改用木製的,還大肆宣傳,找來郭富城代言,好不熱鬧。我終於見識到,一看,我們小時候買雪糕杯,附送的木匙不就是這種貨色嗎?後來大概是塑膠較便宜,便全面改變。兜兜轉轉,幾十年後又回到同一點,還好像發現新大陸,功德無量般,沾沾自喜!其實今時今日,連樹林也需要保護,即棄的木餐具,真的是解決了問題?

多年來,環保議題不斷說了又說,綠色生活概念好像是美好的想像,但最大的污染者和既得利益者,總是大企業,他們的貪婪和見利忘義,做成的遺害會是世世代代,但承擔的卻是我們,又如何服眾?

延伸閱讀:在2020年耶魯大學的環保部門發表一篇報告,在去年中在網上公開,指出中國的漁船在世界各海洋進行大規模捕魚活動,規模之大,足以影響全球的魚業生態,甚至很多魚類面臨絕種。大家可以到以下連結看詳情,但在海洋濫捕,最終必然由全人類承擔。

How China’s Expanding Fishing Fleet Is Depleting the World’s Ocean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