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蘋果舊作重貼系列: 我們和這種生活的距離

際此蘋果日報停止出版一年事刻,特別揀選了十篇舊作在此重貼,是紀念,也是拒絕遺忘。

前言:在香港,有太多數字代號,8964,71,689,831,612,101(讀:十一),721,以至200萬+1,真香港人一定知道背後故事,當然數字越來越多,有時是需要提醒一下。624是甚麽日子?正是最後一份蘋果日報出版之日,轉眼便一年了!自己有幸曾為蘋果網站供稿,但蘋果一朝覆滅,所有文字圖片錄像頓成泡影,虛擬世界的脆弱,真是「㩒個掣就唔見哂」!早已有人將舊文重新放回網上,但數量太多,際此事刻,特別揀選了自己十篇舊作在此重貼,是紀念,也是拒絕遺忘。


在網頁的原題:【果籽讀戲室】當一個國安選擇了良知 重溫《竊聽者》的真善美


重看《竊聽者The Lives of Others》,在此刻當下的香港,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2006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當時有引起話題。故事設在1984年,大家馬上聯想到George Orwell 的大作,情節的確有相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開場一段介紹秘密警察 Gerd Wiesler 的作風和「做事」方式,對於疑犯辯稱:「我甚麼也沒做,我甚麼也不知道。」他只是簡單回應:「那你是說我們心血來潮隨便拉人,如果你認為政府縱容這種事,單憑這念頭,就證明我們沒有拉錯人了。」而在香港,剛剛便有一位阿叔在庭上認不岀打他的人,卻一口咬定:「警察唔會拉錯人。」

主要故事在Wiesler獲上司邀請出席劇作家 Georg Dreyman 的話劇演出,提到Dreyman是國內唯一受西方賞識而又愛國愛黨的藝術工作者。因為這個介紹,Wiesler便認為Dreyman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要求鎖定他監視。這上司初時不以為然,但稍後和他的上頭的部長談話時,故意試探式提問,卻原來部長鍾情劇作家的演員女友,如果能打撃Dreyman,令女友離開他,向部長投懷,大家都可以各得其所,事業踏前一步。於是一個愛國愛黨的人,就因個別人士的私利,被定為監控對象。

正是「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在當年鐵幕政權內,是非常普遍的事。

飾演秘密警察的男演員Ulrich Mühe,憑本片獲得德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可惜在電影上映後一年便病逝,終年五十四歲。

而故事的發展主要是這個鐵面無私,冷冰冰的秘密警察的改變。他一直相信社會主義,對國家和黨忠誠不二,堅定不移。在他監聽Dreyman時,被他的真誠打動,這個藝術家除了真的愛國愛黨之外,他對朋友同儕都是熱情支持,對女友亦情深義重。一個當導演的朋友被當局列入黑名單,沒有工作,也喪失生存動力,Dreyman憑自己的人脈,希望能助他脫離黑名單,重新開始,但朋友始終選擇自我了斷,令Dreyman心如刀割。而Wiesler故意設計令Dreyman看到自己的女友在部長的座駕走出來,有點衣衫不整,但Dreyman卻對她不離不棄。看在Wiesler眼裡,感到天地有情。

患難與共,情深意重,在極權社會,仍得面對最大的考驗。

Wiesler是孤家寡人,獨來獨往,從沒有甚麼感情用事。另方面,他看到上司和部長官員的濫權行為,越來越覺得討厭,甚至鄙視,因此在相對而言,反而傾向同情Dreyman的遭遇,後來的事態發展,他都在暗中放他們一馬,直到事情急轉直下,無法挽回,賠上自己事業也在所不惜。我不肯定這種良心發現,會不會在現實中出現。可能,一個曾經認為社會主義能帶岀人性真善美的人,猛然驚醒絕對權力只會導致絕對腐敗,如果他仍然保留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依然是嫉惡如仇,或者他有可能良心發現。又或者像Wiesler這樣的人,沒有家人,沒有朋友,不怕獨裁政權的要脅,才有可能轉軚。

除了監聽,還會畫出單位平面圖,了解每一個細節。

而現實世界中,同流合污顯然比較容易。香港回歸後的四屆政府,那些司長局長議員們,對比之下,只感到一蟹不如一蟹,劣幣驅逐良幣,在體制內的後浪,有多少人會覺得現任的司局長討厭,甚至鄙視他們的所作所為?那良心何來,改變何來?而面對幾乎是為所欲為的國安法,很多支持的人仍未醒覺到,惡法是針對所有人,不是你支持便可豁免。電影中Dreyman一直以為自己愛國愛黨,沒有受到監視。最後在東西德統一,秘密警察解散後,遇上前局長,一問之下才知道真相。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每個人都不能盡信。

他去檔案室翻閲自己的個人檔案,整整一部手推車的資料,就像是日記,不過是別人替你寫的。當看到:「X月X日…和女友拆禮物,之後大概是做愛⋯⋯」,其震撼可知。原來每次親熱,都有另一個人傾耳細聽!如今科技發展更加先進,有聲有畫面,高清近鏡,甚至在全城任何範圍做監控,完全做得到。可能我們要効法《1984》的主人翁,要找出自己家中攝錄的盲點,才可以享受一點個人的私生活。

而現實是,我們和這種生活的距離,正越來越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