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報格是如何煉成?

要堅守岀版自由的權利,咪就係繼續出版囉!
按:去年在蘋果寫的一篇文字,在今天的環境中,更添荒謬感!特別重新貼出來,向仍在堅持的人,不退縮的人致敬。大家一齊盡做,直至完全沒有途徑為止。

「X,亞視嚟嘅!」這句戲言,大家一定聽過,在嬉笑怒罵之餘,也概括了大家對亞視的印象。一個傳媒,不論是紙媒、網媒,還是影像媒體,必須有其獨特的定位,樹立其個別的風格,對一份報紙而言,就是報格。

電影《戰雲密報》(The Post)是荷李活一級製作,史匹堡導演,還有湯漢斯加梅麗史翠普。雖然是史匹堡臨時決定要拍,用意是諷刺當朝政府,但亦保持水準,男女主角都有所發揮,有其可觀性。電影講述在尼克遜年代,五角大廈內一份越戰分析報告被溜出,內容披露政府在越戰期間,大量假消息誤導民眾支持,以至越陷越深,國家和人民都飽受苦果。《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是當時國家級大報,首先得到這份密報,但刊出首篇報道之後,政府馬上出禁制令,阻止他們再出版其他部份。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正是本片英文名字的由來)當時只是地區小報,正是雄心勃勃,也千方百計弄來一份密報。面對《紐約時報》的禁制令,而他們位處首都華盛頓,是政經中心的風眼,面對種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千絲萬縷的網絡聯繫,報館隨時牽一髮動全身,如何取捨?簡而言之,電影就是說一份報紙的報格是如何煉成的。

電影中兩條主線,湯漢斯飾演的是總編輯Benjamin Bradlee,和一衆編輯記者如何找到線索,獲取那份「五角大廈文件」,然後消化內容,化成文字報告,過程中有近乎間諜活動的情節,全隊上下一心,為這次重要時刻,各盡其職。而梅姨飾演的老闆Katharine Graham,此前父親買了幾乎倒閉的《郵報》,然後她的丈夫接手經營,已有一定成績,卻不幸早逝,她於是逼於無奈接掌。那個年代,傳媒都是男性天下,華盛頓的政經人物亦是,她身處劣勢,可想而知。而《郵報》正在籌組上市,如果一旦出事,得罪權貴,不單自己可能成為階下囚,《郵報》也可能化為烏有。

但作為老闆,她要相信下屬,也須要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要成就大事業,要把握機會,要冒一點險。她也衡量輕重,跟不少人商量,聽取意見。「我請你給我忠告,不是給我命令!」最後,她選擇和《郵報》員工一起。電影中最動人的一幕,就是她和湯漢斯來到印刷室,所有的已準備就緒,各人亦各就各位,她一聲令下,機器開動,那是最美麗的聲音,那是新聞自由的聲音!一份敢言的報紙出版了。

不過這不是童話故事,政府當然怒火中燒,訴諸法律,幾輪來回,新聞自由得以維持,其實司法獨立是相當關鍵。這也是民主國家的制度,能夠制衡各方,政府不能隻手遮天。所有自由和權利不是上天賜予,每一個地方都經過掙扎和爭取,在法院內公開辯論過,反反覆覆地迂迴的走來,每一個地方的經歷不盡相同,但我們必須努力據理力爭,正如電影中讀岀的判辭中的一句「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還望管治者明察。

《華郵》在這件事聲名鵲起,但接下來的「水門事件」才真正令他們聲名遠播,奠定為國家級的大報,不過,那是另一部電影的題材了。借用他們另一位編輯Ben Bagdikian的一句話:「the only way to assert the right to publish is to publish」要堅守岀版自由的權利,咪就係繼續出版囉!

註:特別貼出原稿的連結,就看看它在何時會被消失!

【果籽讀戲室】《華郵》報格是如何煉成? 「艱險我奮進」的百年老報——Duncan Lau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