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被消失的港人,還有他們

很多事情,其實是在不知不覺間漸漸失去的。

中央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全票通過,難道有別的可能?特區正苦馬上開記招,甚至有詳盡小册子提供,辦事效率真有香港特色,不過特首解畫卻是越講越亂,帶大家周遊列國,轉了幾個大圈(有幾多人明白佢講乜?我諗要佢自己再講一次,佢都冇可能一字不漏!)最後最重要的不就是要確保他們想贏的人,順利當選。那何不直接公開答案,各個位置,明天便全部就任,無謂浪費公帑。當年有議員辭職引發五區公投,他們不就是這樣說的嗎?

Photo by Airam Dato-on on Unsplash

不過,我留意到有一種香港人,將無聲無色地消失掉,就是那些非華裔的人士,可能是歐美國家人士,也可能是白人黑人,但更可能是已經幾代人生於斯長於斯的人,不少是南亞裔,甚至說流利廣東話,生活和飲食習慣和香港人大同小異,但一説到愛國愛黨,還要由一個甚麼抨委會來審查,再交國安處覆檢,你以為他們會有任何公平的機會嗎?我相信一看到南亞人面孔,不少人已將他們歸類為利君雅!

當所有事情都以忠誠度為量度標準,要強調愛國愛港愛黨,一般香港人也吃不消,更何況這些非華人?在政治層面上,他們已不知算是第幾等的公民,以前有民主派本土派人士還會為他們發聲,甚至近年更有代表出來參選,但隨著選舉制度的完善,還如何有發聲渠道?其他黨派都爭着跳忠字舞,爭取上頭的青睞,吃力不討好的,甚至可能失分的,當然可免則免。

其實,非華裔的香港人已有長久歷史,在主權回歸之後,很多人有香港身分證,有居留權,卻因為非華裔身分,不獲發特區護照,要拿旅遊證件,只能回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出生地,用一個他們沒有認同感的護照。然後,也因為這身分,沒法領回鄉證,於是出入大陸要用護照,不能用香港居民的通道,所以如無必要,他們也避免麻煩,那又如何建構歸屬感?

而不少這些基層非華裔家庭,他們其中一個經常的難題是文字,口講沒有問題,隨時比一些港人流利,但手寫閱讀才是難處,而一旦中文不合格,找工作的出路便很受限制,多年本早已有人向政府建議改善,始終只有寸進。當然,如果你是甚麼行政總裁,基金經理自當別論,不慬廣東話也不是一回事。政府一路以來的政策,總是厚此薄彼。

但香港之所以是香港,就是那種多元和包容,百多年來,滙聚在這裏的人,攜手共同寫成的歷史,身為香港人,應該自豪。但偏偏這個政府,處處要將這個獨有的特色切割,誓要去國際化,甚至去香港化,還要沾沾自喜,真是丟人現眼。

事已至此,也不是單單那些基層非華裔人士的事了,即使那些曾經有成績的非華裔,例如盛智文,這個加拿大人雖然有特區護照,但在現時氣侯,如何去證明自己的忠誠?不要說參選,能獲得一份委任的公職,也不大可能。當年他被拉下來,可能已經是前奏。大家比照海洋公園的業績,可能就是香港的前瞻了。

香港的非華裔人士可能有數十萬人,政府和政黨往往只是在甚麽嘉年華會活動時,請他們做一些文化表演,便代表自己的多元包容。今日選舉制度改變,這班人幾乎被剝奪參選權,政府完全不提,大家也不在意。很多事情,其實是在不知不覺間漸漸失去的。(這就是循序漸進的部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