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香港電影死了沒有

近日風風火火的話題,其中一個就是香港電影死了沒有!而看來基本是樂觀者對悲觀者的分野。自己大概算是樂觀的人,因此相信香港電影必然會延續下去,當然需要找一個自己的定位。先跳到加拿大電影,對於一般電影迷來說,可能一下子說不出一套加拿大電影,甚至演員導演也說不出幾個,但加拿大當然有自己的...

近日風風火火的話題,其中一個就是香港電影死了沒有!而看來基本是樂觀者對悲觀者的分野。自己大概算是樂觀的人,因此相信香港電影必然會延續下去,當然需要找一個自己的定位。

這個地鐵站入口其實是一件道具,仔細看便留意到沒有進出口,那是多倫多市中心,不會有一個紐約地鐵站,只是拍戲所需。

先跳到加拿大電影,對於一般電影迷來說,可能一下子說不出一套加拿大電影,甚至演員導演也說不出幾個,但加拿大當然有自己的電影工業,有自己的電影文化,甚至有自己的電影奬項。我先随便說一些名字:Xavier Dolan,James Cameron,David Cronenberg,Jim Carrey,Ryan Gosling,Mike Myers,Elliot Page,Ryan Reynolds,Christopher Plummer,Seth Rogen。我相信最多人的反應,必定是:啊,原來他/她是加拿大人!

加拿大始終是一個地方大人口少的地方,市場小,很多規模也小,而且隣近美國,彼此友好,文化潮流也相當接近。本土的電視台節目不多,但收看美國的一般很容易很方便,同時間,也主導了這方面的工業和市場。很多當年有意投身電影工業的人,要有實質發展,大部分都要南下,能夠去到荷里活更有重大助力。美國的市場一定大得多,荷里活的市場更是全球性。而在市場全球化下,不同國籍的演員及其他業者,有機會匯聚一堂合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者的意願。商業電影要投市場所好,有不同國籍的演員,可以滿足不同市場的觀眾。

《復仇勇者》背景其實是阿爾伯達省。

某些程度來看,加拿大的電影業和美國電影業,是有點像中港的情況。中國市場大,資金不絕,大家都被吸引過去做合拍片,犧牲一點創作自由。但因為收入太吸引,甚至是名成利就,也慢慢變成順理成章。那香港電影的市場便會小衆化,產量減少,本土業界人士的工作機會也相應減少,似乎是必然的。同樣,加拿大的電影每年產量也是寥寥可數,只在本土放映,除非是在外國電影節得獎後,才引起一些注意。

不過,加拿大的電影業卻另有發展空間。

當年,在加幣一元只兌成七十五仙美元的時候,大量美國人北上消費,連帶電影業也動起念頭,拉隊上來拍攝,七十五萬美元的資金,可以當成一百萬加幣,鬆動很多。而開始了之後,他們發覺加拿大的環境,令他們有更多選擇,特別是故事背景是比較六、七十年代的,容易找到合適的拍攝地點,而一些荒山野嶺冰天雪地的景色,更是俯拾即是。李安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便在亞爾伯達省Alberta攝製,同樣《復仇勇者》(The Revenant)也是。加拿大更被冠上「北方荷李活North Hollywood」的稱號,如有留意片尾字幕,其實不少荷李活電影都是在加拿大拍攝的。

但當加幣兌美元回升後,優勢是否不再,那有甚麼誘因令美國電影工業者繼續來加拿大拍攝?當時政府便出手相助,提供稅務優惠。而本土電影業也已有一定發展,很多幕後工種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而為了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業界的競爭力,政府和一些社區學院開設相關的課程,培育人才。又在荒廢的工業區,重新規劃成電影工業城,鼓勵本地及外國的公司進駐。老實說,電影業通常很吸引年輕人,而且是大工業,有多樣的工種,除了幕前演員和導演外,其他燈光攝影和收音也有大量需求, 繼而後續製作,電腦加工,設計宣傳發行,牽連甚廣。

當配套設施完善,製作團隊只須帶着幾個主要的人員,其餘的都可以在本地輕易網羅,節省時間和成本。那段時間,有幾個朋友便當起臨記,在社交媒體分享拍攝經驗,而且看來經常有工開。最近Netflix一套講日本武士的劇集,我的一個朋友便得到一個不小的角色,非常雀躍。不知不覺間,電影工業已在加拿大變成舉足輕重的經濟發展項目,而外人可能不察覺。

可能有人會說,那並不為加拿大的電影帶來甚麼實質幫助。那要看如何定位,如果要出品的質量比美荷里活,那是不可能。其他地方一樣有自己的電影,但未必會全球發行,好像印度電影製作應該不少,但在香港一年也只會播不足十套。而加拿大的文化風格都太接近美國,外人更加不會覺得有分別,但個別導演有其獨特之處,例如Xavier Dolan,這位只是剛三十出頭的年輕導演,已是康城影展常客,多次得獎,他的電影主要是他個人的經歷。

僅年過三十的Xavier Dolan,已是康城影展的得獎常客。Photo: NYtimes.com

我不知道中港電影如何從美加電影關係中借鏡,畢竟美加關係友好,雖然總有一些人不喜歡美國的霸道,但整體來說,大家總能有商有量,互相尊重和遷就。這個很難和中港關係比較,特別是到了今時今日。但我堅信香港電影會有出路,近期的路可能特別難走,自己的政府都不支持,連說句鼓勵說話也模棱兩可,甚至幫手打壓。但電影是創作工業,有心人必然會想方設法,否極泰來,我絕不會低估這種動力。

大家可以做的,就是點一盞燈,燈在人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