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香港慢遊足跡:青衣

(编辑过)
如果我說我從未去過青衣,大家會否覺得奇怪?
前言:之前分開兩個系列,原本一個是寫自己從未去過的香港地方,另一個則重訪一些多年前曾經常去的地方。誰知慢慢很難分類,為免太複雜,反正幾十年沒去過,跟從未去過也分別不大,只是趁住仍然在港,於是盡量到處走走看看,也寫下一些文字,留個紀念。於是歸納為一題,盡量簡單一點。

其實一般香港人來說,出入都是居住和工作的區域,假日行街睇戲食飯,又多是尖沙咀銅鑼灣旺角之類,其他地區,除非有親戚朋友在那邊居住,或者有機會拜訪,但今時今日,連拜年也可免則免,地方淺窄,通常不會登門拜訪,要見面都在外頭。因此,有些地區從未去過,並不異常。不過也讓我澄清一下,因為往返機場(或東涌)會乘東涌線,一定會經過青衣。去機場更要在青衣落車,出站再轉機鐵線,所以,勉強可以說曾經踏足過青衣,只此而已。

我在荃灣上中學,算是隣近青衣,當時有些同學便是住在青衣。那時的青衣只是個漁村,大多是漁民,而出入只靠街渡。雖然有其他工業,也開始有公屋,但出入不便。這幾位同學多是漁民子弟,他們多數皮膚黝黑,善長泳術,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何分別,也沒有想過要去那邊看看。直到畢業,出國讀書,多年後,才因為赤鱲角機場的興建,將青衣納入規劃,我才算開始認識多些青衣和馬灣這一帶。但是始終,沒有特別事,仍沒有甚麼意慾探訪。

終於,看著地圖和一些介紹,應該去一次吧。看來,這個島也算相當大,不是一天半天可以看完,於是先在地鐵站附近開始吧。

我打算到青衣自然徑,在地鐵站出來的青衣城轉乘巴士,但只見到小巴站,在那邊走一轉,卻不見巴士總站。後來回到商場,原來在另一邊有通道去巴士站,剛好巴士到站,那是一條循環線,只是四個站,不過看來,要走路又相當費時,幸好這條線的巴士非常繁密。我曾經跟一個住過青衣的朋友查詢過,看來去南面那方會比較困難。

從巴士下來,沿那條寮肚路直走到尾便是自然徑的入口,一開始便是梯級。不過,上升至某高度後,普遍都是易行的路。

沿路只有兩三個點可以望遠一點,這裡可以望到屯門公路。

這是望向另一邊的葵涌方向。

第一個望到青馬大橋的地點,不過角度太近乎直線,照片不算好看。

原本繼續向另一邊出口走,但轉了一個圈,攪亂了方向,竟然走了回頭路,返回上一點。原計劃在黃昏時到下一個見到青馬大橋的點,現在失了預算,最後決定放棄,回去青衣城巴士總站,去那海濱看看。

我沒有想過這個沿海的公園是這麼大,非常闊落,這天遊人不算少,但沒有擠迫的感覺。

對面是荃灣,深井一帶,有天橋連接,當然地鐵下一個站是荔景。

我沿著海邊走去,去到一處盡頭,原來呈L型繼續,這邊開始是公共屋邨長發邨一列,面對這種海景,也是十分難得。

沿路都有人在海邊釣魚,而看來是合法的,因為我看見告示,請釣魚人士小心使用魚鈎,並沒有禁止。而釣魚人士大都全副武裝,相當專業。

我一直走到盡頭,見到汀九橋,但仍有相當距離,在夕陽斜照下,十分優美。

回程上,從這段海濱,在這段時間,望向對岸,令我強烈想起墨爾本,而且非常接近。


後記:第一次來到青衣,感到一點新鮮感,空間感更是比其他如尖沙咀和鰂魚涌的海濱更大。由地鐵站出來連接青衣城商場,其實一樣擠迫,跟其他地鐵站和商場沒大分別。但離開這個千篇一律的地鐵物業,外圍的空間感馬上feel到,樓宇之間的距離也比市區遠,感覺舒服得多。豪宅處處,但公屋也在左右,居住環境的確有其獨特,樹木草地也算多。只是設計上不太方便行人或單車,但地理上多斜路,大家就情願乘公共交通。據說另一邊有個大公園,但今次沒時間去。

對那海濱公園的印象非常好,難得如此大和濶落,景色也怡人。如果要彈的話,就是太多告示Banner,沿海濱的欄杆上,每隔數步便有一兩個,有些還相當大,好像一旦沒有便會出亂子,其實十分大煞風景。明明欄杆可以望到海,卻偏偏一塊一塊在阻擋著,還要在那裏放一張長凳,甚麼意思?而上面提過釣魚活動應該是准許的,但卻不見有通道讓人步出欄杆外,難道所有人都是攀爬過欄杆?唔,又真的好像沒有看到不准攀爬的告示。

青衣島也着實相當大,還有另外歷史性的一面,也有工業化的南面,相信我應該再會來幾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