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移民生活之十六:出街食飯

時近年尾年頭,出街食飯大概比平時多,雖然現時有限聚令,但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

回到香港這幾年,留意到大部分在這種時節,那一頓飯多是出外吃,一來人多,現代家庭普遍空間有限,為免侷促及麻煩,出街食,乾手淨腳。於是做節食飯這種事,很多人不能在正日做,一來全港食肆數量有限,熱門的,早一個月前已book滿,還有是部分人在正日仍要上班,因此做節食飯會提前舉行,暫時未聽過有人會押後,可能是非常特殊情況才會這樣安排。

上一次回多倫多探訪,跟朋友出外吃飯,我點了這個Surf and Turf,牛扒加龍蝦。這就是我的晚餐,朋友點另外的,但我也切了三分一塊牛扒和朋友分享。

而大時大節出街食飯,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中菜(當然在外國節日如聖誕節自然偏向西餐,但照食中餐一樣大有人在),而一家人齊齊整整吃一餐,最傷腦筋的大概是點菜。通常一班人中,總有一些人不吃那不吃這,如果是朋友間還易話為。如果是長輩,阿爺唔食牛,那所有牛字都不用考慮了(牛蒡湯,不了)。如果還有另一位不吃其他甚麽的,那點菜還難過考試!

其實,通常那位長輩沒有要求「我唔鍾意食,冇人可以食」,甚至鼓勵大家叫,但總有人以此為表示孝順,「你唔鍾意食,我哋都唔食」,這種奴才思維少說也有幾千年歷史吧。我只是驚訝,仍然不少人一直照板煮碗,不思改變。一枱人十個人,有一個人不吃牛肉,便全部人一齊不吃,是甚麼邏輯?或者有人會辨稱,怕那個人少了選擇,不夠吃。一席飯宴隨時十多道菜,少吃一樣不會是大問題嗎,要不,多吃兩件雞補數吧。

假設十個成人一枱,點十個菜不算過分吧,那一人點一個自己想吃的,那不就完美解決了嗎?與其將焦點放在誰不吃甚麽,倒不如放在每一個人想吃甚麼,不是更充滿正能量嗎?而且有機會嘗到一些意外驚喜,總比每次都是最大公因數的咕嚕肉、炸子雞的例牌菜式,強得多吧。

而在外國的餐廳,基本上是以個人為主,即使是一個套餐(Set Dinner),分頭盤主菜甜品,你只需要選自己喜歡的,無須理會其他人,每個人都會照顧自己。甚至帳單亦有分清楚,只要預先和侍者説明,即使十個人分成十張單亦無不可。但如果在香港這樣做,肯定被翻白眼。在香港有這樣的情況,通常是由一個人先找數,其他人再按自己的實際情形,將應付的金額送回到找數的人。這也可算是一種文化差異,其實兩者分別不大,不過自己聽過不少經驗,有人會以沒零錢為由,實行有拖冇欠,但最後可能不了了之。是無心之失,還是故意,不作評論,不過,現在電子支付那麼容易,沒零錢這個理由,已徹底過時了。

至於外國的如婚禮這種聚餐,即香港的所謂擺酒,普遍是兩種形式,一是較隨便的會以自助餐形式進行,所以你喜歡吃甚麽便多吃一點,不喜歡的可以不碰。另一種Formal 一點,或者稱為Sit down dinner,通常分頭盤主菜甜品,那起碼主菜會有兩個選擇,例如牛或雞,就像飛機餐差不多。如果你有特別要求,可以事先和主人家說明,他們會安排。以餐桌上的排場來說,西式肯定比中式遜色,也不要說甚麼滿漢全席了。而既然有這麼多選擇,那何以每次一家人出去食飯,那些菜式又總是大同小異呢?

最後還想提一提,在香港,幾乎大小食肆,中式西式,甚至貴賓廳房,必然有放電視機,即使很多時會調教為靜音。在外國,這是不可思議的,除了那些標榜即時轉播球賽的餐廳酒吧外。唐人街的中式酒樓茶餐廳,一樣有提供電視機,是不是華人就是慣了電視撈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