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再起我新門牆-另建香港 (談移民系列之二)

多倫多唐人街的吃喝玩樂

我相信早在八十年代,香港肯定要回歸的時候,已有人提議在世界某個角落,買一個島(或一塊土地),讓香港人移居,再攜手共建另一個香港。這種提議有點天馬行空,其實當年曾有香港議員去北京遊說過,希望以主權換治權,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但讓英國繼續管治,中央政府當然不肯,此事便不了了之。我相信當時有這想法,應該是因為不相信共產政權。因此覓地另建新香港,也斷不會找另一個共產政權的國度吧。

近期香港社會的情況,光復香港的願境下,大家都提出不同意見,另建香港的幻想,也被翻出來,去審視其實際的可行性。這當然不是像玩Sim City遊戲般,要真真正正建立一個城市,還要像香港那樣的規模,絕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我在八十年代中開始在多倫多居住,直至2014年回流,這約三十年間,其實真的看另一個香港慢慢成型。

剛到步時,多倫多的唐人街已相當具規模,但分散不同地區,不是完全集中一處。除了吃喝之外,主要便是潮流文化玩意。賣書報雜誌,唱片錄音帶的商舖有好幾間,經常人頭擁擁,不少人在打書釘,大家都在關心香港娛樂圏的新聞,有甚麼新電影等。唐人街已有兩間電影院,分別是嘉禾和邵氏,上映自家的影片。都是比較舊,電影也先在香港影罷才再來此公映。到新藝城成立後,買下另一舊電影院,卻是比較隣近小意大利區。開幕之日,三大巨頭都齊集多倫多剪彩,電影又是和香港同步上映,大收宣傳之効。此後,絕大部分電影都是和香港同步上映,那些經常回港,看了電影回來到處劇透的人,已無用武之地。

其他的書報雜誌唱片等,每星期有三次付運,好些大報原裝版本,每隔兩天便買到。八卦雜誌,文化期刋,多冷門的,一樣找到。甚至還有度身訂書報的服務,認真照顧週到。而當譚詠麟在紅館連開六場演唱會,打開了這種睇Show的潮流後,他們馬上來多倫多演唱,將這潮流帶到海外市場。雖然沒有紅館的大型舞台裝置,但歌曲,笑話和歌衫都是一樣的。而此後,美加一些大城市,便成了香港歌手們世界巡回演唱的必經之路,亦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當時不少是留學生,大部分是暫居性質,畢業後會離開,所以令本地商業增長的,主要是吃喝玩樂的。但八九六四絕對是轉捩點,有條件有能力的人都先搞了移民再算,沒條件沒能力的也想盡辦法走另類途徑,因此踏入九十年代,人口數字是大幅增加。為了照顧這些新移民的需要,各種行業服務都有懂華語的職員,房地產,汽車,保險以至醫療服務等。對我們而言,最大的得着是多了「好西」食。以前旅遊到唐人街吃東西,大部分跟香港的水準相差甚遠,不吃也罷。在多倫多的已經算不錯,但也只限一些大路的如雲吞麵,小炒等,有時上了一兩月課,趁假期跟同學來吃一頓,以解鄕愁,亦算慰藉。

但移民日多,不少是中產以上人士,對飲食有所要求,甚至不乏原是做飲食的達人,有求便有供。另外,亦聽聞有些大老細,照顧手足伙記,以大型投資作移民申請,將一team人帶過來加拿大,當中不乏資深廚師和管理人才,分布多倫多和溫哥華。記得有飲食專欄作家概嘆,美食都走到加拿大了。打後發展自然是住屋需求,幾個華人集中的社區飽和,於是向其他地區延申,甚至是多倫多以外的城市,東邊,西邊,北面都有華人社區發展起來。除了住宅,自然也需要商場,由某大街角的一列小商場,四處崛起,至全港式的大型商場,再繼而進駐本地商場,逐步變成全華人商舖的商場。而很多華人愛用的食材,特別是乾貨罐頭類都多元供應,再發展下來,一些產品,例如維他奶及相關產品,干脆在北美設廠,供應這邊的市場。

蘇凌峯在多倫多報新聞

然後報紙,電台,電視台相繼開始營業,明報在1990 年在多倫多設廠,由加東版擴展至加西版。無線電視有股份的中文電視台,也在1993 年開播,扭開電視便可以看到香港新聞和劇集,還有熟悉的藝員如林嘉華,何守信和潘宗明等坐陣,香港的一貫生活模式,幾乎完全複製,一家人吃晚飯,一邊看無線劇集,不一定只在香港才做到(反而香港越來越少人這樣做,減少看無線之外,更少一家人一起吃晚飯)。當蘇凌峯也宣布退出無線,移民來加拿大之後,每晚回家看新聞,我們幾乎覺得是住在香港了。

相信不少人曾經戲問,可有甚麼外國地方不用懂英語也能生活如常,其實在多倫多和溫哥華這些地方真的可以。由於大氣電波頻率的開放和數碼廣播的技術提升,最近兩屆的世界盃部分賽事,多倫多的觀眾已可以選擇收聽粵語評述。在越來越多香港人移居到多倫多,有些行業是比較偏重的。似乎銀行業和保險業都有大量香港從業人員,現在你走進任何一間銀行分行,如果找不到一個能說廣東話的職員,那你就等於中了六合彩了。

多倫多市長和市議員參加農曆新年活動

這等不等於另一個香港已經被建構出來呢,某程度上,可以這樣說。大家可有留意,我沒有提政治方面。首先加拿大是民主先進國家,而且國策是鼓勵多元文化,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建設民生經濟是大有幫助(其實在多倫多也有意大利社區,希臘社區等,規模也不少)。而華人從政,本來就沒有太多人熱衷,最近十多年開始,多了華人參選,華人媒體也加重這方面的報導和教育,畢竟,民生事務終和政治有關,總不能永遠期望别人替你發聲。

另外,這個複製的香港很依賴原來的香港,例如要看香港電影聽廣東歌,來源便是原來的香港。即使有個別在多倫多成長的藝術工作者,如果要用廣東話這媒介,只能返到原來的香港才有發展,現在的例子也不少。因此,假設原來的香港沒有了,複製的香港能不能獨立運作下去,我覺得是值得思考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