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晉軒
杜晉軒

來自馬來西亞,關注兩岸、東南亞華人歷史相關議題。目前就職於台灣關鍵評論網,任東南亞版編輯。

希盟反中資爭議與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

近日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接受《美聯社》專訪時表示,若希盟成功執政,將以斯里蘭卡為前車之鑑,重新檢討與中方的貸款及投資項目。距离509投票日不到一個月,希盟再次點燃中資議題。

恰逢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這時間點上,回顧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時,就得到了大量的東南亞華商支持,如泰國知名財團卜蜂集團便得到了編號“001”的中外合資企業執照,而馬來西亞也有不少為龐大的中國商機而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甚至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國面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包括東南亞華商、港台資金仍湧入中國市場。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能成功,東南亞華商是有一定的助力,這一點上,馬哈迪也沒忽略。當2003年第七屆世界華商大會在馬來西亞舉行時,時任首相的馬哈迪在開幕致辭中說:“馬來西亞是其中一個華商表現十分出色的國家,同時也是華人占人口比率較高的國家。馬來西亞的華人本身固然出色,他們也爲國家造福、馬來人提供良好的,即使非完美的行政,華 人卻提供了創業才能和經商技巧,使國家富裕,這種共生關係,從雙方的專長角色中互惠互利”。

圖為中資銀行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市中心(圖源:杜晉軒/攝)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的確當年的馬哈迪是不反中資的,也歡迎華人參與中國商機為國家創造採訪。然而畢竟至今已有15年的時代落差,當年的中國比較需要海外華人資金支撐經濟改革開放,如今崛起的中國需要向外輸出“一帶一路”,雖然某些方面仍需要海外華人協助,如當地文化、人脈、商業環境等,但似乎反而是華商更需要中國(的商機)。

我們分析馬哈迪與希盟成員黨的一些對中資的批評可發現,都非如部分中港台媒體所稱的“反華”,而是“反中資”,“反華”這二字或許對中國讀者而言就是反PRC,但“反華”這二字意涵太模糊,也可讓人聯想到是也反當地華人,因此或許“反中”或“反中資”較為準確。

或許希盟對中資的批評看起來有民粹的、民族主義式的情緒,但我們可以看到希盟主要批評的是中方的貸款,以及對當地戰略基礎設施(港口、鐵路)與帶來高房價與環保疑慮的房地產投資。對於馬國有較高經濟附加價值的中企,反倒仍未見批評,如已進駐馬國的華為、阿里巴巴、微信等科技企業,甚至連希盟執政的雪蘭莪州政府,其底下的資訊科技與電子商務理事會SITEC先前也到中國招商引資,可見至少希盟仍未對有提升馬國產業升級的中資中企有重大批評(當然不排除中國科技企業大舉進入東南亞,會否發生國家資安危機的爭議)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從當初“以僑引資”,到今日“以僑引一帶一路”,做所謂的“民心相通”,仍需要東南亞華人的支持,因此可見到馬來西亞有某華基政黨、華團為“一帶一路”喊話。而希盟對中資的批評,也值得馬來西亞以外的“華文世界”思考的是,在中資的爭議上,也許並非完全種族主義的“反華”,更多的是基於國家主權的批評,當然也有選戰上的政治性考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