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02《史記》卷十三〈三代世表〉:寧願存疑,也不要丟棄!

可疑的資料是否該留下來?

──────────原文──────────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

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曆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繫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爲世表。

──────────翻譯──────────

太史公說:五帝、三代事蹟的紀錄,距今已經很久遠了(五帝、三代之記,尚矣)!商朝以前諸侯國的史事不可能編排列舉出來,周代以來的歷史才約略可以記錄。孔子依據歷史典籍和文獻編著《春秋》,以魯國紀元年數為綱紀,訂正時間日期,已經很詳盡了(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依次序編成的《尚書》則很簡略,沒有年月的紀錄;有的稍微有一些,但大多都有缺漏,無法協助記錄。因此,有疑問的地方則選擇繼續保留疑問,對此得很慎重啊(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

我閱讀這些紀載了遠古帝王世系的「牒記」,從黃帝以來都有年數的記錄。考證那些年歷譜牒和五德終始相承的流傳,發現古代文獻的記錄都不相同,甚至乖謬差異(古文咸不同,乖異)。孔子沒有論定編次的那些年月,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於是,我利用《五帝繫諜》、《尚書》匯集黃帝以來到共和時代關於世系的記錄,寫下這篇〈三代世表〉。

─────────解說與心得─────────

讀完了司馬遷所寫的帝王本紀後,接著來到「表」的部分。所謂的表,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年表」,但其實司馬遷不僅限於「年」,而是隨著時代遠近進行調整。就以這篇最古老的〈三代世表〉來看,司馬遷則是以「世代」當作關鍵,幫我們整理出每一個遠古部落的世代傳承。今日的我們實在很難想像這事的難度有多大,因為那個年代的資料很少,而且司馬遷距離三代約有兩千年之久,就如同我們距離司馬遷的時間一樣遙遠。

類比一下,司馬遷編寫這篇〈三代世表〉的難度,就好像今日的我們要去寫司馬遷那個時代的某一家族的世系表一樣困難。今日的我們,拜網路發達的緣故,或許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找到資料。但對司馬遷來說,他唯一能用的搜尋工具就是自己的雙眼與大腦。況且,當時的他還是在書寫工具不進步、印刷術還沒出現的年代,再加上經過秦漢之際的戰火後,資料所剩無幾的情況下,他能為我們整理出這篇〈三代世表〉實在是相當可貴。

其次,司馬遷透過「表格」來呈現每個帝王的世系,這種「科學式」的呈現方式,也令兩千多年後的我感到相當佩服。身為高中歷史老師的我,也常常使用「年表」來呈現時代的先後順序。但是,這種「表格式」的排版可能與中文書寫與閱讀習慣有所不同,司馬遷的這個「科學」創新,更讓我由衷佩服。其實,今日所見的「表」,大多已經經過後人的排版,司馬遷當年倒底是如何呈現這些「表格」,也是讓我滿好奇的地方。


最後,今日的我們擁有龐雜的資料可以使用,相較之下,司馬遷能用的資料少之又少。因此,即使面對貌似充滿謬誤的資料,司馬遷寧願選擇都留下來,待後人進行考證,也不願意將資料遺棄。這種「疑則存疑」的態度,為日後的學者留下了寶貴的文獻。因此,當你閱讀《史記》時,發現司馬遷在同一件事情留下兩種記錄時,別先急著怪司馬遷寫錯,而是得感謝司馬遷為我們留下不同觀點的史料,這些寶貴的資料也許會在某一天因為新文物出土而得到證實。

關於〈三代世表〉部分,就閱讀到這兒,後面幾段是西漢學者褚少孫與他人的討論,與司馬遷的關係不大,就先略過。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往下一篇〈十二諸侯年表〉邁進吧!

以上,就是讀完這段史料後,我的小小心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