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269《史記》卷十〈孝文本紀〉01:其實哪裡有那麼多陰謀詭計!?

其實很多陰謀可能只是自己腦補出來的

──────────原文──────────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太后薄氏子。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諸呂呂產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謀召立代王,事在呂后語中。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啑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方今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瑯邪、齊、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報太后計之,猶與未定。卜之龜,卦兆得大橫。占曰:「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見絳侯,絳侯等具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還報曰:「信矣,毋可疑者。」代王乃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

──────────翻譯──────────

孝文皇帝是漢高祖排行居中的兒子,換言之,就是八個兒子中的第四個。當年高祖在位第十一年的春天,打敗陳豨的叛軍,並平定代地之後,被立為「代王」,建都在「中都」。他是薄太后所生的。在他做代王的第十七年,也就是呂后掌政的第八年七月,呂后去世。當年九月,呂氏家族的呂產等企圖作亂,危害劉氏天下,大臣們共同誅滅了諸呂,商議迎立代王為皇帝,詳細情況記載在《呂后本紀》中。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代王。代王就此事徵求左右大臣和郎中令「張武」等人的意見。張武等人議論說:

「朝廷大臣都是當初高祖皇帝時的大將,他們熟習兵事,多謀善詐,他們的用意恐怕不止於此(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他們這樣做只是因為畏懼高帝、呂太后的威勢而已。如今他們剛剛誅滅諸呂,血染京城(新啑【音同結】血京師),此時來人名義上說是迎接大王,其實不可輕信。希望大王假託有病,不要前往,以便觀察時局的變化(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這時,中尉「宋昌」進言說:

「諸位大臣的議論都是錯誤的。當初秦朝政治混亂,諸侯豪傑紛紛起事,自以為能得天下的人數以萬計,然而最終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劉氏(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豪傑已經斷絕做皇帝的希望,這是第一點。

高帝封劉氏子弟為王,封地如同犬牙一樣彼此交錯,互相制約(地犬牙相制),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宗族堅固,有如磐石(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人都為劉氏的強大而折服(天下服其彊),這是第二點。

漢朝建立以後,廢除了秦朝的嚴苛的政令,與人民約定新的法令,對百姓施以恩德,人心安定,難以動搖,這是第三點。

再者憑著呂后的威嚴,立呂氏三人為王,把持朝政,獨斷專行,然而太尉周勃憑著朝廷的一支符節進入呂氏把持的北軍,只是一聲呼喚,將士們就都袒露左臂,表示要輔佐劉氏而拋棄呂氏(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最終消滅了諸呂。這是天意所授,而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此乃天授,非人力也)。現在即使大臣們想要作亂,百姓也不會聽從他們的使喚,他們的黨羽難道能夠同心一致嗎(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如今京城內有朱虛侯、東牟侯這樣的親族,京城外有吳、楚、淮南、琅邪、齊、代這樣強大的諸侯。現在高帝的兒子就只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而大王您又年長,並以賢聖仁孝聞名天下,所以大臣們是根據天下人的心願要迎立大王做皇帝(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您不必懷疑。」

代王又稟報太后商議這件事,還是感到猶豫,沒拿定主意。於是就以龜甲進行占卜,龜甲上顯現出一條大的橫向裂紋(卜之龜,卦兆得大橫),卜辭是:

「大橫預示著更替(大橫庚庚),我將做天王(余為天王),就像夏啟那樣,使父業光大發揚(夏啟以光)。」

代王說:

「我本來就是王了,還做什麼王(寡人固已為王矣,又何王)?」

占卜的人說:

「所謂天王就是天子(所謂天王者乃天子)。」

於是代王就派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會見絳侯「周勃」。周勃等人原原本本地向薄昭說明了為什麼要迎立代王。薄昭回來報告說:

「全是真的,沒什麼可懷疑的(信矣,毋可疑者)。」

代王於是笑著對中尉「宋昌」說:「果然如同你說的那樣(果如公言)。」

隨即命「宋昌」擔任隨車的參乘,「張武」等六人也乘驛車隨代王一同前往長安。但走到「高陵」時又停了下來,派宋昌先驅車前去長安觀察情況有無變化。

─────────解說與心得─────────

自古以來,「接班的順利與否」始終決定著一個政權的存續。就以秦朝為例,二世皇帝的繼位疑雲,讓他失去了民心,加上他刻意透過嚴刑峻罰強調自身權力,反而激起民怨下,最終導致秦朝的覆滅。再者,漢孝惠帝駕崩後,繼任的小皇帝是否真正具有合法性,加上呂太后的態度轉變下,才導致漢朝皇室內部經歷了一段腥風血雨的歲月。因此,為了永久平息這場紛爭,漢王朝接下來的新皇帝就得謹慎地選擇才行。

由於呂氏一族已經遭到誅殺,因此新皇帝的人選除了透過劉氏一族協調之外,就得靠當時的大臣們,也就是那群當年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團來決定。最終,決定權回到功臣集團的情況下,功臣集團並沒有選擇參與平定諸呂之亂的楚王等人,而是選擇始終保持低調、默默在北方守衛的代王「劉恆」為帝。雖然,功臣集團對外聲稱是因為這位代王是劉邦尚存的最年長孩子,但後代學者多認為這其實是功臣集團為了自身利益,才選了這位看似「好控制」的人當皇帝。

言歸正傳,這篇〈孝文本紀〉的開頭,描述的就是代王劉恆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禮」的反應。由於此時的代王劉恆早已成年,不像前幾任沒有判斷能力的小皇帝只能默默接受,所以代王面對「當皇帝」這件事情才會有那麼多的考量。

從這段史料來看,代王與他身邊的大臣之所以不敢貿然接受,原因不外乎皇城內剛經過政變,這時前去會不會受到波及?加上代王的聲望遠不如參與平亂的兄弟們,為何功臣集團偏偏選擇他?這擺明應該是有陰謀的。因此,代王才會遲遲不敢接受。

所幸,此時有個名叫宋昌的大臣說服了代王,最終才讓代王接受帝位。這位宋昌的說法有點像現代哲學中的「漢隆剃刀原則」,這個原則認為「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換言之,這世界其實沒有那麼多陰謀詭計,這一切就只是因為你是皇室成員,又是高祖的孩子。論輩分,你最年長,加上你又表現得中規中矩,所以才選你當新皇帝的。因此,別再胡思亂想,總認為是陷阱、有陰謀。


雖然代王劉恆之後仍小心翼翼地透過占卜才接下帝位,甚至即使接受帝位之後,在進入京城之前還是停下隊伍,派人觀察城內狀況。但事實證明,先前的煩惱就是想太多了!真的沒有什麼陰謀詭計,大臣們想得就只是選一個合適且能成為制度的人選而已。也就是說,「立嫡立長」就是接下來漢朝皇帝的繼位原則。

後世的人們總希望從歷史中看到很多陰謀詭計,這點也是不少人認為讀歷史的樂趣之一。但或許很多陰謀詭計,都只是後人腦補出來的而已,也許當事人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多、那麼複雜。

以上,就是我讀這段史料的最大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